重庆日报网 > 时政 > 正文
怎样唱好“双城记” 代表委员献良策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1-03-07 07:45:25 | 记者:戴娟 周尤 陈国栋 | 编辑:肖福燕

原标题:

聚焦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举行两会专题云记者会

怎样唱好“双城记” 代表委员献良策

 

核心提示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为川渝两地发展擘画了美好蓝图。

一年多来,川渝两地携手、齐心协力推进相关合作事项,双城经济圈建设起步扎实、开局良好、进展顺利。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进入新发展阶段,川渝两地如何贯彻好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唱好“双城记”,融入新发展格局?3月6日,重庆举行两会专题云记者会,在线邀请代表、委员接受记者采访。同时,本报还联动四川日报,邀请四川代表团的全国人大代表共同探讨这个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委常委、万州区委书记莫恭明:

    聚焦一体化同城化高质量,加快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委常委、万州区委书记莫恭明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了万州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赋予了万州辐射服务周边发展的历史使命。万州区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同心合力办好合作的事,推动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莫恭明表示,接下来,万州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聚焦一体化,加快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健全工作机制,深化交流合作,搭建功能载体,共同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第三增长极。

二是聚焦同城化,加快推动万开云发展。坚持一体化规划、组团式发展、协同性建设,打好用好“三峡牌”,推进交通互联互通、产业融合发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三是聚焦高质量,加快建设“一区一枢纽两中心”。抓好生态、流通、城市、产业“四个篇章”,努力打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建设三峡库区经济中心,努力在新时代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陈金山:

共同建设一批赋能制造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

“重庆、四川是我国制造业重镇,推动两地制造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陈金山说。

陈金山表示,在两地深入合作过程中,建议成渝地区立足工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加快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高效协作、集约集聚的现代制造业体系,增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能级,把“成渝制造”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动力源。

去年以来,川渝两地合作取得一系列成果——围绕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特色消费品产业集群、先进材料产业等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能源运行保障、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合作、中小企业服务、园区合作、电力互济等,启动首批20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创建等,“1+1>2”集群效应初步显现。2020年,重庆、四川规模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陈金山表示,下一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在巩固拓展两地合作成果的同时,将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要求,加强与四川方面的沟通衔接,结合川渝两地产业发展实际,共同谋划推动工作。紧扣“高质量”“一体化”两个关键词,着力推动两地在工业互联网、车联网、产品研发、工业设计等重点领域,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消费品、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行业,共同建设一批赋能制造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助力双方企业加强互动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

推动川渝两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聚发展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利于打破省市界限,促进两地资源整合、产业融合。从汽车行业的角度来看,川渝两地汽车产业集群已经形成,未来的关键是要在转型升级的变革时期抓住机遇、协同促进。”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对未来川渝两地汽车产业的发展充满信心。

朱华荣的信心来源于两地扎实的汽车产业基础。他列举了一组数据:川渝两地现有汽车整车企业45家,汽车零部件企业1600家,年产值超过6000亿元,汽车年产量近300万辆,全国占比近12%,是全国六大汽车产业基地之一。

“我们应借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契机,培育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基石,实施产业集群的补链和强链行动,着力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补链强链项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朱华荣认为,未来两地应整合汽车、交通、通信、电商等优势企业和高校等各类产学研资源,组建汽车智造创新中心,开展汽车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先进标准体系推广工作,助推两地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作为成渝地区代表性汽车企业,长安汽车如何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朱华荣表示,一是将全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聚发展。保持开放的心态,引入川渝两地优质供应商资源,重点是汽车产业“新四化”(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资源,积极开展川渝供应商的体系帮扶,全面推动供应商技术、质量、物流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二是提升产业配套合作。通过多种方式,促进成渝地区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的对接和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两地整车企业在成渝地区的零部件采购占比,推动成渝地区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做大做强。

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

携手争取增设国家一类口岸,加快铁路口岸正式开放

在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看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一个关键点——以重要开放平台和战略通道建设为主线。

王济光表示,成渝是新一轮开放战略中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在开放领域错位发展方面有创新优势,比如在投资贸易领域依法依规开展先行先试,探索建设适应高水平开放的行政管理体制。

“具体而言,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大金融、科技等领域在特殊功能区域的开放步伐,二是扩大港口、机场口岸的开放力度。”王济光以与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之间的金融合作为例指出,可以推动中国—新加坡“理财通”“基金通”等金融市场之间的互联互通。同时,在两地各自国家级开发区内实行更加灵活的人事制度,并在医疗、教育、金融、物流等服务方面形成“不求所有所在,但求共用共享”的合作机制。

开放,离不开口岸。扩大港口、机场的开放力度势在必行。“川渝应该携手争取增设国家一类口岸,加快铁路口岸正式开放。按程序共同申报功能互补的国际铁路、水运港口经济开发区,共同在跨境金融、跨境旅游、通关执法合作、人员出入境管理等方面开展创新性探索,两地全域实行国际航线144小时过境免签,构建‘蓉进渝出’‘渝进蓉出’的出入境管理机制。”王济光说。

除了开放平台,王济光认为战略通道对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同样重要。“通过完善寸滩港、果园港、万州港等港口建设,打造具有联通东西、成本低廉、快速高效的长江上游港口群,把成渝产业能力、内需市场、外需供给等联结为一体,强力推动与欧洲、东盟等地的经贸合作。”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彭静:

以法治护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构建新开放格局

“与东部地区当下的开放格局相比,成渝地区的短板之一在于‘制度型开放’相对滞后,与双城经济圈内在要求相比,存在制度环境协同困难等问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彭静看到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构建新开放格局中存在的短板。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法律服务的工作者,彭静认为,要以法治护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构建新开放格局,而这也是政策所需、现实所盼。

法治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彭静称,比如成渝地区开放格局中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涉及诸多国家和地区,需要解决好各方协调合作的体制机制、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等问题。“这需要商务部牵头通过国际法和谈判,明确各参与方和利益攸关方的权益与责任,特别是处理好与东南亚、欧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关系。厘清这些关系,国际合作才能更加顺畅。”

然而,目前落地成渝地区的相关司法机构还比较短缺。“在长江沿线的海事法院方面,长江中游有武汉海事法院、下游有南京海事法院,而长江上游缺少相应级别的海事法院,这不利于成渝地区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为此,彭静建议依托重庆在长江上游的区位优势,在第五巡回法庭派驻重庆的基础上,推动知识产权法庭、破产法庭落地做实,推动一批新的法治载体,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新支撑。

在彭静看来,打造川渝两地法律服务共同体,对构建新开放格局也至关重要。“我们可以探索建立面向‘一带一路’的商事仲裁、调解中心,共同培育一批综合性旗舰品牌法律服务机构。同时,联合组建专业法律服务团队,为多向出渝出川大通道建设、共同打造国际航运枢纽、共同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支撑性重大引领项目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

川渝连线》》》

关键词 交通通达

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四川省委副主委、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教授罗霞:

川渝毗邻地区交通建设应实现“三网融合”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首次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并列。在“6轴7廊8通道”的骨干交通网布局中,就有“3轴2廊2通道”在成渝地区交汇。

“如果把川渝两地比作两个即将融合的机体,包括‘3轴2廊2通道’在内的骨干交通大通道就好比大的动脉。”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四川省委副主委、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教授罗霞表示,川渝除了需要“大动脉”,两地在紧密融合中还需要“毛细血管”,那就是川渝毗邻地区的交通网络建设。

罗霞认为,川渝毗邻地区路网融合要注重基础设施网、运输服务网、数据信息网“三网融合”。首先是推动基础设施路网融合,尽快识别和消除瓶颈路、断头路,推动毗邻地区公路同步规划、同标准设计、同时序建设。

其次是推动运输服务网融合,基础设施最根本目的是满足客货运输位移需求,在设施上硬联通的同时,更要推动运输服务同城同网,比如打破行政壁垒推动毗邻地区城乡客运互通。

第三是推动数据信息网融合,进一步推动毗邻地区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协作、城市交通网络之间的信息共享,消除“数据烟囱”,支撑运营管理部门优化运输组织。

“‘大动脉’加上‘毛细血管’,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川渝立体交通网络的作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罗霞认为,要努力做好交通与产业、城市的协调匹配,加快推进川渝地区不同城市间、不同运输方式间的客货运输服务一体化、管理一体化和信息一体化,为产业协同、城际协调提供交通保障,促进交通运输体系与区域产业布局的协调,做好区域间交通需求与供给的匹配,用高质量客货运输体系支撑产业升级。

关键词 产业协同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工商联副主席、好医生药业集团董事长耿福能:

围绕川渝两地道地药材 建设基地开发精品

唱好“双城记”,产业打基础。在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川渝两地特色产业发展如何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去年11月,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工商联副主席、好医生药业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前往重庆参加了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商会合作峰会,并做了主旨发言。从那时起,他就坚定了借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实施的强劲东风,推动川渝两地中医药产业协同发展的决心。

“中央的规划布局非常重要,也非常切合实际。”耿福能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特别是成都、重庆两个核心城市作为各自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对未来川渝两地经济社会的影响会非常大,“我们也会积极参与进去。”

对于怎样参与,耿福能有自己的考量,并特别提到与企业自身发展的切合度,“我们准备选择重庆的一些道地药材建设基地。比如重庆石柱的黄连就很好,我们想在石柱建立一个基地,在海拔高一点的大山丘陵地区先建药材基地,如果有其他合适的品种我们再开发。”耿福能介绍,好医生集团将在重庆建立研发基地和工厂,力争围绕川渝两地的道地药材开发出精品。

耿福能说,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深入推进,两地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川渝中医药产业一定会有广阔的合作发展前景。

关键词 文化共融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

借助现代传播手段 做大做强两地文化产业

川渝文化同根同源,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大背景下,两地如何携手,共同打造具有川渝特色的世界文化品牌?

“从历史上看,成渝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时候,就是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说,眼下,成渝两地在全国经济版图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自然,文化领域的影响力也要随之跟上。

怎么跟上?阿来认为,除了要保护川渝文化的特殊性之外,还要找到与世界其他文化对话的合适路径,“打造文化品牌的前提,是找到与世界其他文化沟通的方式方法。”

阿来介绍,一般认为,文化具有特殊性和普遍性双重属性。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川渝文化本是一家且特点鲜明,值得深入挖掘与保护。但在保护与挖掘之外,还要在传承与对外交流中,寻找与世界其他文化的普遍性和共同性。

“现在是全球化时代,没有普遍性、共同性的地方文化,就没有办法为外界接受乃至广泛传播。”阿来说,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国际竞争最后就是文化竞争。而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让人“听得懂、能接受、很有趣”。

阿来建议,今后成渝两地要更多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传播手段,共同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生产更多具有地方特色且能为外界接受的文化产品,不断扩大川渝文化的影响力和品牌。

四川日报记者 付真卿 王成栋 欧阳杰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