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 正文
綦江 最大贫困村炼成“甜蜜小镇”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1-02-28 08:06:51 | 编辑:肖福燕

原标题:

中峰村既是贫困村,又是“空壳村”,发展产业之路异常艰辛,甚至走过不少弯路——

綦江 最大贫困村炼成“甜蜜小镇”

打造标准化蜂园4个,建成“甜蜜”扶贫车间1个、蜂蜜年产量达到5000公斤,集体经济“破壳清零”,全区蜂产业第一条SC生产线正式投产……2018年至2020年,一群群小小的蜜蜂,见证了綦江幅员面积最大的贫困村中峰村变身“甜蜜小镇”。

破题 笃定“靠山吃山”

中峰村占地30.68平方公里,曾是綦江幅员面积最大的贫困村。

这个藏在大山深处的小山村也是该区森林覆盖率最高的村。村域内蜜源植物丰富,五倍子、乌桕、荆条等主要蜜粉源植物多达百种,仿佛一座天然的生态园,非常适宜养中蜂。

“村里养蜂历史悠久,但蜂产业规模小、链条短、品质差、价格低。”村主任江鸿说,中峰村既是贫困村,又是“空壳村”,2018年之前集体经济为零,发展产业之路异常艰辛,甚至走过不少弯路。

原来,前些年村里曾引导村民栽下3万株脆红李,由于管护不佳,投产后年产量仅有几千斤,刨去土地租金之外,还有亏损,对此村民意见很大。

2018年,中峰村拿到了30万元的集体经济产业补贴。这笔钱用来发展什么?村支两委一时拿不定主意。

利用赶场天接访、组织院坝会等方式,村里广泛搜集村民意见,大家达成的初步共识是重操旧业搞养蜂,但仍有个别村干部以“盲目养蜂风险大”为由投了反对票。

为了消除疑惑,中峰村邀请来重庆市畜牧科技学院养蜂研究所专家实地调研,确定中峰村乃至整个中峰镇都很适合发展养蜂产业。

大家的心里踏实了。

凝心 收获“金山银山”

2018年6月中旬,中峰村召开院坝会,12名人大代表、各组组长以及部分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共48人表决通过了村集体公司发展蜂蜜产业的事项。

“养蜂技术要求高,如果蜂群飞走了,前期投入的资金就打水漂了。”为了进一步消除村民顾虑,中峰村制定了《綦江区中峰镇甜蜜农业有限公司运营办法(实行)》,在机制上实行“三权分立”,即资产所有权归村民委员会,所有集体资产进行编码登记;财务监督权归镇财政办和村民监督委员会,由村党总支书记担任公司监事;日常财务管理由镇财政办监管。

“为了补齐技术短板,经营管理权实行经理负责制,聘请了村里的党员致富带头人担任集体公司总经理。”江鸿说,经理10%的绩效考核和每年经营业绩挂钩,鼓励推进集体公司创新发展。

2018年,中峰村发展的印子山化蜂园、关口咏蜂园养殖蜜蜂200群,产出蜂蜜600余斤。

这些大山里的宝贝,要如何送到消费者手中?村里的党员干部在朋友圈吆喝,搞起了“后备箱经济”。2019年3月,綦江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扶贫路上·我为乡亲卖土货”代表主题活动,全区2000多名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当起“销售员”。“中峰村蜂蜜率先在代表主题活动上亮相,每斤蜂蜜卖到了150元,可谓是一炮而红。”江鸿乐呵呵地说。

2018年,中峰村集体经济首年运行收入12.6万元,2019年跃升到146.8万元。

聚力 山乡迎来巨变

点滴蜂蜜,撑起了贫困户脱贫的希望。

中峰村谷子坪组村民王廷树供养3个子女读书,家庭拮据,2017年底被精准识别为建卡贫困户。借着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东风,王廷树也想发展蜜蜂养殖。

2018年,村里为王廷树争取了3万元产业补助,用于修建微型蜂园。2019年,在村“两委”帮助下,王廷树又申请到了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

“村里有人手把手教技术,蜂产品由村集体公司包销售,去年60箱蜜蜂收入4万元,加上养的猪和山羊,年收入超过了10万元。”王廷树的日子有了奔头。

“目前,中峰村集体公司与全镇197户贫困户都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去年定向收购代销贫困户蜂蜜2000余斤,直接带动57户贫困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中峰镇人大主席陈景刚介绍。

2020年9月23日,綦江区蜂产业第一条SC生产线在中峰村正式投产,新增原框巢蜜、瑰蜜等5个系列产品,标志着蜂蜜产业迈入了精加工时代。在中峰村的带动下,如今中峰镇全镇7个村发展蜂蜜产业,蜂农从不足百户增至500余户,蜂群从不到1000群增至8000群,蜂蜜年产量从4000公斤增至3万公斤,成为名副其实的“甜蜜小镇”。

綦江区融媒体中心 卢宗艳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