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报声音 > 正文
《山海情》也是扶贫情
时间: 2021-01-27 08:18:28 | 编辑:肖福燕

许洪鑫

近日,《山海情》迎来大结局。这部扶贫剧,既没有“顶流”演员的热度支撑,也不是“大IP”保底,播出期间却成为晚间收视之冠,在网上引发“口碑炸裂”“泪点满满”等热烈讨论,被不少人称为“年度最强国剧”。

该剧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夏西海固移民搬迁的故事。在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政策引导下,在福建对口帮扶下,当地通过艰苦奋斗,将黄沙弥漫的“干沙滩”建设成为充满希望的“金沙滩”。

真实、乡土,是许多观众对这部剧的评价。“《山海情》的演员像从土里长出来的”——开播后不久,这一话题便登上微博热搜榜。土气,其实也是一种接地气。诚如该剧制片人侯鸿亮在接受采访时所言,“《山海情》是我们对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创作方法的一次深入实践。”观众表面上所看到的土气,恰恰就是该剧创作队伍“花大量时间进行调研、采访”所凝练出的结晶。这种“灰头土脸”的土,映射出那代人真实的群体记忆与鲜活的个人经历。可以说,《山海情》正是以这种下沉至基层的创作态度吸引人、打动人,以真情实感引起观众的共情共鸣。

《山海情》以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展现大时代的波澜壮阔,以个体的平凡奋斗折射大时代的不平凡精神,这是一种大格局;而剧作本身凭借最大程度还原现实,拍出了真情实感,赢得了共情共鸣,则是一种接地气。有大格局又能接地气,难怪这样的作品在口碑、收视上“双开花”。

《山海情》让我们有共鸣,是因为它生动呈现了脱贫攻坚过程中的激情和奉献:西海固人民的坚强与奋斗、福建各行业扶贫工作者的无私帮扶、基层干部的倾情付出,这正是时代最响亮的旋律。《山海情》的热映,也充分表明:真正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主旋律作品,能够得到包括年轻人在内的各个圈层认同。

(作者为郑州大学学生)

大学生评论大赛投稿邮箱:cqplds@163.com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