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政务 > 正文
城口“三招”促“三变”壮大集体经济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1-01-24 09:12:09 | 编辑:肖福燕

修齐镇家园村花菇产业扶贫基地

1月6日,城口县岚天乡岚溪村又分红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拿出18.27万元,分给了927位村民,多的(贫困户)每股领到300元,少的(非贫困户)每股也有200元。

“这是第二次分红了。”村民廖从军说,农村“三变”改革就是好,把闲置河道、农房,古树、溪流、手工艺等变成本钱,让有钱的老板带着村民们挣钱。“有了钱,今年过个热闹年。”廖从军笑着说。

在城口县,像岚溪村一样,把自然资源变成生态资产,通过农村“三变”改革发展集体经济的有190个村。2020年,全县集体经济收入达2468.01万元,131个村共拿出1110万元利润分给老百姓。

城口,一场场农村“三变”改革,激活了沉睡的资源,引来了外来资本,鼓起了群众的腰包——

盘活资源,创新生态增值机制

城口山大沟深坡陡,“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地里多是“巴掌田”“鸡窝地”,传统产业发展处处受到约束。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初,全县仍有90个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达到90%以上。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城口植物资源种类丰富,野生动物种类繁多。独特的自然环境形成了多样的生态景观,河谷、森林、湿地、草地等遍布城乡,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0.2%,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居全市10个重点生态功能区第一,被誉为“中国生态气候明珠”“大巴山生态药谷”,入围2018绿色发展典范城市名单 。

“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资源、生态气候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生态红色民俗旅游资源、生态产品资源,不断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新路径。”近年来,城口县与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等机构签署协议,共同建设城口分院,着力推进全域生态资源资产价值化研究,探索县域生态资源多元化的“价值化实现形式”,以构建山地特色生态经济体系为抓手, 打造大巴山区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让绿水青山发挥出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盘活资源,关键在摸清家底。城口县将生态自然资源、生态气候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生态民俗旅游资源纳入资产范围,对全域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进行清查和测算,建立生态资源台账和数据库。

据统计,城口对全县190个村和涉农社区清产核资,共清理集体资产19.6亿元,集体土地42.6万亩,确认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1万余人,配置股份21万余股,为推动资源价值化改革夯实了转化利用的基础。

2017年,岚溪村率先开展农村“三变”改革和生态资源价值实现试点,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将村里约1公里河道的集体资产作价80万元出租给智达旅游公司,共同打造岚天欢乐水世界。 同时以财政补助资金的40万元的50%作为岚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持股入到智达公司,股份经济合作社可享有每年9%的固定分红,为期5年。

从2018年开始,岚溪村开始分红。截至目前,全村累计分红32.89万元,927村民受益。

培育产业,构建产业化联合体

摸清了家底,全县190个村和涉农社区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组建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并登记赋码,实现了90个贫困村、30个产业薄弱村和20个脱贫攻坚重点村全覆盖。

“引导农户将分散的生态资源资产入股村集体经济组织集中经营。” 城口县农业农村委负责人称,各村完善了“三资”台账,确保集体资产归属明确,产权清晰;确认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1万余人,以“一人一股”为主,以“有人有地一股,有人无地、有地无人半股”为辅确权配股,将现有村集体资金、可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配置股份21万余股。“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解决农户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的事情。”

据介绍,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对内,一方面作为财政资金政策的承接平台,提升财政资金政策配置效益;另一方面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立足城口山地鸡、生猪、中蜂、核桃、中药材、食用菌、特色杂粮等产业优势,建设产业扶贫基地。

城口县全覆盖确定了190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试点,安排试点资金10920万元,每个试点村安排50万元-120万元。事实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组织人才匮乏,既不懂产业技术、生产经营,也不会资产管理、市场开拓。

“每一个产业,引入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城口县提出,探索推动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集中的生态资源资产,与国有企业、工商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市民等各类主体,通过出租、入股、托管、BOT等多种方式开展合作,形成了产业带动型、资源开发型、服务创收型、租赁经营型等多种方式的生态资源增值途径。构建起“农户+村集体+市场主体”的产业化联合体推动现代山地特色生态农业体系建设。

此外,城口县先后出台《开展农村“三变”改革试点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生态增值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落实村级产业指导员271名,为产业扶贫和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政策和人才技术保障。同时在2019年,投入农业产业扶贫资金1.4亿元,用于产业发展及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安排产业扶贫基地项目资金5716余万元;安排村集体经济组织试点资金项目102个、资金5420万元,到户产业扶持资金2927余万元。

据统计,全县引进了天宝药业、包黑子、渝鲁林业、九重山实业等251个市场主体,带动建设农业产业扶贫基地215个。截至去年底,共计190个村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共计实现净收益2050.2万元,其中收益5万元以上的村143个。

收入倍增,农民“一地生四金”

在城口县修齐镇,12个村(社区)与城口县绿创香菇种植场合股联营,整合土地资源集中培育了5个“花菇产业扶贫基地”,对应建立了12个“花菇扶贫车间”,总规模60万袋,全覆盖12个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19560人,其中建卡贫困户901户3546人,群众务工人数达到200余人。

“多重利益链接,增产增收。”修齐镇负责人介绍,修齐镇采取“贫困户+产业扶贫基地”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产业托管、利润兜底、超收分成”实现各方利益分享。

所谓产业托管,就是由各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与城口县绿创香菇种植场签订产业托管协议,明确村(社区)投资,产权归村集体,企业全程代管的基本模式。利润兜底,即根据历年花菇种植成本和产品市场销售行情确定年度生产成本和最低利润,不足部分由企业补足,并用协议的形式进行固定。超收分成,就是对保底销售价格与市场销售行情之间超额利润进行5:5分成。

据透露,修齐镇选准食用菌产业后,带动农户增加土地租金收入9.6万元、务工薪金收入260万元、股金分红收入248万元,探索出小花菇产业带动农户多重增收的产业创新模式。

“产业发展重在利益联结,‘三变’改革关键要带动老百姓增收。”城口县相关负责人称,农户通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分红带动、产业扶贫基地参与带动、市场主体经营带动,完善了利益联结机制,共同分享参与产业链、价值链的成果,形成了“贫困户+产业扶贫基地”“贫困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三类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了农户实现土地流转获租金、务工挣薪金、入股分股金、经营得现金“一地生四金”的收入目标。

城口县是重庆国储林项目首个试验示范县。修齐镇岚山村7415.4亩集体林流转到了国储林项目,全村每年流转收益370770元,农户务工收入达30余万元。此外,还有林木分红、产业收入。

前不久,村民张地翠领到了7920元流转费。听说还有林木分红、产业收入,务工还可以挣钱,张地翠心头高兴得很。

城口县相关负责人称,土地流转带动、务工带动、技术服务带动、入股带动、订单收购带动等10种形式,针对性地解决了有意愿有能力的贫困户、外出打工撂荒土地的贫困户、失能的贫困户参与扶贫的问题,真正实现了产业扶贫对贫困户的全覆盖。

张亚飞 刘茂娇 李官芮 图片由城口县委宣传部提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