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政务 > 正文
渝北 从“速”的增长到“质”的提升
时间: 2021-01-21 09:18:34 | 编辑:肖福燕

原标题:

开放引领 产业转型 创新驱动 集群发展 城乡融合

渝北 从“速”的增长到“质”的提升

渝北城区 摄/靳伟

新光天地 摄/任天驹

崛起的新城 摄/谢凤华

仙桃国际大数据谷 摄/潘光侠

重庆驰骋轻型汽车配件公司技术改造后的智能车间 摄/司增彪

嘉民重庆空港物流中心 摄/任天驹

渝北区千亿级智能终端产业(东莞)招商推介暨重大招商项目集中签约活动 摄/郑和顺

大湾镇金凤村“双十万”工程 摄/张清善

高质量发展,是这几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十三五”初期,渝北就在这一主旋律引领下,提出了建设现代产业集聚区、协同创新引领区、内陆开放先行区、城乡融合示范区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5年过去,渝北交出了一份让全区人民满意的“四区”发展成绩单。

——经济规模全市第一。预计202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近2000亿元,“十三五”时期总量持续位居全市第一。

——产业实现根本性转型。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在“十二五”末的基础上提升了22个百分点。

——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形成。集群化发展已具雏型,并成为渝北经济新的增长点。

——科技竞争力全市第一。“十三五”时期区县科技竞争力综合排名全市第一,“双创”指数连续15个季度保持在全市首位。

——乡村振兴探出新路。以城乡融合发展为主导的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建设探索出路径,以“三变”“三社融合”改革为抓手的“双十万工程”,走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路径。

在这张让渝北人民满意的答卷后面,是渝北区探索出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开放引领——

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窗口

2020年12月4日,渝北区在“十三五”时期招商引资的收官之作在广东省东莞市完成。

在这次千亿级智能终端产业(东莞)招商推介暨重大招商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中,渝北区结了一个“大瓜”,成功签约涉及智能终端、智能装备、创新金融等领域的20个重大招商项目,合同投资金额达102亿元。

这只是渝北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以开放引领建设重庆内陆开放高地窗口所结的众多“大瓜”中的一个。

渝北是重庆的空中“门户”,也必然要成为重庆开放的“前沿阵地”。因此,在“十三五”时期,开放引领就成了渝北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

围绕临空经济的发展,打造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是渝北建设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前沿阵地”的基础。渝北在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改善营商环境。

被评为重庆优化营商环境十佳示范案例的“一本报告管全域”改革试点,就是渝北在营商环境上的创新。这一创新,为落户渝北的投资项目尽快落地创造了条件,也提升了渝北的吸引力。

开放平台,是对外开放、吸引投资的载体。“十三五”时期,渝北一批高质量的开放平台建立起来,成为渝北乃至重庆对外开放的“窗口”

落户渝北仙桃国际大数据谷内的中新战略合作多功能智慧灯杆项目,是渝北开放平台之一的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中的智能化合作示范项目。项目由新加坡新科电子和仙桃数据谷合作建设,新科电子作为全球信息通信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双方以智慧灯杆为载体,打造中新项目智慧城市示范。

“十三五”以来,渝北区作为重庆自贸试验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重要承载地,与保税港区空港功能区、悦来国际博览中心、仙桃国际大数据谷、创新经济走廊等市、区开发开放平台共同构建起了对外开放的大格局。如今,这些平台都已成为重庆对外开放的“窗口”。

在开放平台上,渝北还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四川共建的高竹新区,成为川渝毗邻地区九大共建平台之一。

位于渝北的江北国际机场,更是一大开放平台。目前,机场国际航线已增至101条,旅客和货邮吞吐量保持在全国前十。

开放引领使渝北成为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窗口”后,为渝北引进来一大批优质的投资项目。2020年全区新签约招商项目125个,正式合同额882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20亿元。全区外贸、外资企业均超过600家,进出口总额占全市26%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20%以上。

2018年1月设立的临空国际贸易示范园位于渝北区回兴翠屏路3号,园区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是全市首个集贸易、金融、结算、仓储、办公于一体的外贸集聚园区。截至目前,园区共注册企业356家,2019年实现外贸进出口额62亿元,2020年实现外贸进出口额40亿元。目前,渝北区正在谋划临空国际贸易示范园拓展项目。

产业转型——

传统制造业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

“十三五”时期,渝北区通过引进OPPO、传音等手机龙头企业以及协同引进产业链企业,已成功跻身智能手机生产高地。

“2020年手机产量达9071万部,笔记本电脑产量1530万台,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产量达到2182万台。”渝北区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渝北区以汽车及零部件为主的传统制造业,已实现向现代高端制造业的成功转型,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已达45%。

除制造业实现了成功转型外,渝北区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等为主的智能、智慧新兴产业更是发展迅速。

2020年6月,渝北区与长安汽车公司签订投资协议,在仙桃数据谷打造长安全球软件中心。该软件中心是首家国有大型车企设立的独立软件公司,作为长安汽车智能化转型“北斗天枢”战略计划的核心,将致力于打造国内规模最大、全球领先、自主安全可控的软件技术及移动智能平台,构建“5+1+5+1”的智能化软件能力。

据介绍,这一软件中心将高度聚焦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控、智能车云等软件研发,并致力于提升用户体验。软件中心将导入1000人规模的高端研发队伍,预计10年内累计营收超过35亿元,累计研发等投入超过30亿元。

“十三五”时期,渝北区建成了重庆市的“硅谷”——仙桃国际大数据谷。这里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集成电路和5G等领域,目前已拥有注册企业930余家。2020年渝北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预计实现营收180亿元。

数字经济也成为渝北的一项新兴产业。据统计,截至2020年上半年,渝北全区规上数字服务业企业已达148家,数字经济业务收入达128.82亿元;规上数字制造业企业56家,数字经济业务收入达508.25亿元;规上数字商贸企业7家,数字经济业务收入2.51亿元;建成5G基站2964个。

从传统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一业独大”,转型到以智能化引领的战略性新兴制造业、软件信息服务业、数字经济为主,渝北区在“十三五”时期已实现了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转型。

创新驱动——

成为全市最具科技竞争力之区

再升科技着力建设数字化车间,生产效率提升151%,产品不良品率降低25%,运营成本降低近40%;驰骋汽车通过智能化改造,人力成本节省近八成,产品质量合格率提升了30%、产能提高了3倍……

2020年12月24日,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和重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度重庆市区县科技竞争力评价报告》显示,渝北区在“十三五”时期全市38个区县科技竞争力综合排名中位列第一。

渝北一直把创新驱动放在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2016年,区里出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生态圈的意见》,并将打造创新生态圈作为全区三大功能定位之首。经过5年的持续创新,渝北区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2015年的2.81%增至4.08%,是全市平均水平1.99%的2.1倍;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从8.3件增至24.57件,科技创新取得显著发展成效,科技竞争力处于全市领军地位。

在创新驱动中,渝北培育起一批创新主体,夯实了创新基础。

一是引育研发机构。在“十三五”时期,渝北区成功引进华大基因、宏碁集团、创通联达等研发实力较强企业设立高端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基地。目前,渝北区拥有重庆市新型研发机构15家,占比全市的24.2%,居全市第一;重庆市高端新型研发机构8家,占全市的33.3%,居全市第一;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增至10个,市级科技创新基地增至219个。

二是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建成感知科技园、创意公园等5个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形成22个“线上有平台、线下有载体、培训有体系、投资有渠道”的示范性创新创业平台。建成智能汽车协同创新、智能样机等八大公共服务平台。

三是培育科技型企业。目前全区已培育科技型企业2905家,占全市的11%,居全市第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90家,占全市的16.3%,居全市第一。

四是集聚创新人才。通过实施“临空海外英才”“临空创新人才”“乡村振兴人才”等引才计划,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集聚起临空英才227人,全社会研发人员达到19156人,培养大数据人工智能人才5085人次。

为增强科技竞争力,渝北区在“十三五”时期每年投入不低于2亿元财政资金,累计扶持技改项目195个,推动传统工业技改升级。目前,全区已有50多家零部件配套企业实施了“机器换人”,建成2个智能工厂和13个数字化车间,1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11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评定,27个项目被认定为国家级、市级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应用)试点示范。

集群发展——

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构建新格局

“十三五”时期,渝北区经济发展实现了一个重大转变——集群式发展。

目前,渝北已形成了智能终端、软件和信息服务、现代消费走廊、两江国际商务中心、航空物流园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这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都做到了快速、高质量发展。

在“千亿级智能终端产业集群”里,已引进了OPPO、传音、深科技等智能终端产业项目50余个,智能终端产值规模已近400亿元;在“千亿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集群”里,已引进长安软件中心、紫光建筑云总部等重点项目120余个,数字经济规模年均增长20%,软件信息服务业收入年增长约20%,特色软件产业生态初步形成;在“千亿级两江国际商务中心”里,龙湖公园天街、中粮大悦城、新城吾悦广场、合景悠方、万科航空金融总部基地五大核心商业项目正在抓紧建设,420万平方米的商业综合体将形成千亿级商务中心;在“千亿级现代消费走廊”里,已引进居然之家智能家居小镇、西南汽贸城等重点项目70余个,并正在推动椿萱茂、玮兰、九仟汇等重点企业产业转型;在“千亿级航空物流产业园”里,已引进国货航、宝能物流、圆通快递、复星国药等行业龙头企业13家,完成航空物流产业园2.2平方公里物流用地产业招商。依托重庆现代建筑智慧产业园,成功招引落户项目5个,中投装配式混凝土构件工厂和三圣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2个项目已启动建设。

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承载起渝北这艘经济大船,推动着渝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城乡融合——

“双十万工程”引领乡村振兴示范路径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渝北就成为全市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以城乡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双十万工程”为载体,探索乡村振兴的路径。

统景镇江口村在“三变”改革中,与附近的远景村、长堰村联合,成立东河畔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盘活了5000多亩荒地,新栽优质特色柑橘,发展肉兔养殖、生态养鱼等产业;古路镇乌牛村在“三变”改革试点中,建起股份合作社,全村3000余亩土地入股合作社,所有村民都成为了股东。土地可以分红,务工还能挣钱,乌牛村四组段成芳夫妇成为股东后,3亩地入股每年有2500元左右的分红,夫妻俩在在村里务工,一年还能挣七八万元。

渝北区是第三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十三五”时期全区174个行政村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32.5万名农民成为村级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股东。到2020年,全区近11万户、52.5万亩农村承包经营地确权颁证工作基本完成。

“三变”改革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激活了集体经济的发展。村集体以集体资源、资产、资金等入股合作社,实施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拓宽了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径。2019年底,渝北区村集体经济经营净收益达1975万元,在2018年的基础上增长14倍。2020年底,全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累计实现经营性总收益6560.89万元,平均收益达35万元以上,14个村集体经营性收益超过100万元,已出现村集体总收益超千万元的镇。

渝北区以“双十万工程”为载体,在集聚城乡要素、激活农村资源、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机制、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转变中,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径。

渝北农村的土地多为“馒头山”“巴掌田”“鸡窝地”,耕作方式多为锄挖、犁耕。区委、区政府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提出了实施10万亩经果林、10万亩生态林的“双十万工程”。

“双十万工程”以“三变”改革和“三社融合”为抓手,把各部门支持“三农”的资金整合起来,把城市资本集聚进来,成片激活了坡地等农村资源,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山地特色产业。

在“双十万工程”建设中,渝北区围绕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组织化、信息化、品牌化、景观化“七化”,集中连片发展起“花椒村”“仙桃村”“柑橘村”等特色产业村25个。同时按照地成方、路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对土地进行宜机化整治,将机械化耕作、智能化灌溉、设施农业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引入到现代农业产业中。

这份“成绩单”,真提气!

●2000亿元

预计全年实现GDP近2000亿元,总量持续稳居全市第一

●1420亿元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20亿元

●千亿级智能终端产业集群

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66亿元,同比增长22%

●940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40亿元

●“双十万工程”

发展经果林6.84万亩、生态林8.75万亩

●45%

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5%

●5.56万人

新增城镇就业5.56万人

●3.3万余户

整治危房3.3万余户

●3.2万余户

新增市场主体3.2万余户

●41860元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41860元

●2964个

建成5G基站2964个

●335天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5天

●224公里

实施“四好农村路”224公里

●“三变”改革

通过“三社”融合发展,全区已入股土地7.9万亩,农民变股东涉及15847户

王彩艳 杨敏 图片由渝北区委宣传部提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