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政务 > 正文
全市检察机关精准服务“六稳”“六保”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1-01-21 08:42:56 | 编辑:肖福燕

原标题:

一切为了让企业活下来、发展好

全市检察机关精准服务“六稳”“六保”

办案检察官对涉案民营企业回访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全市检察机关坚决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市委部署要求,为切实履行服务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打出了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行动的“组合拳”。

一系列惠企措施相继出台,数百民企甩掉诉累轻装上阵。企业稳定,职工受益,社会安定。重庆检察立足职能职责,精准服务“六稳”“六保”,为重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

司法纾困

惠企“17条”助力民企渡难关

“检察长,我没有辜负你们的信任,目前500余个摊位已经投入运行,解决了就业岗位800余个……”2020年10月27日,酉阳县检察院检察长廖万超和办案检察官走进当地一家农贸市场,该公司负责人黄某一边走一边自信地介绍。谁也不知道,黄某其实还有个特殊的身份——一起妨害公务案的被不起诉人。而这一切,还得从重庆市检察机关助力民企渡难关而奉上的“司法大礼包”说起。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众多企业遭遇生存寒流,重庆市检察院检察长贺恒扬先后到多家企业走访调研。企业的日子不好过,让他感同身受。

2020年6月,由市检察院与重庆银保监局联合召开的一场座谈会上,贺恒扬表示,“要把保就业,稳企业作为底线要求,把让企业活下来作为办理涉企案件的价值取向。”

这场座谈会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召开还标志着一场遍及全市检察机关的“保市场主体,护民营经济”专项行动拉开帷幕。

会上,一个新鲜词引起众多民营企业家的关注和共鸣,那就是检察机关旗帜鲜明地拿出了“司法惠企17条”硬措施:审慎办理涉市场主体案件,慎用羁押性强制措施,依法妥善办理涉市场主体公益诉讼案件……值得注意的是,“17条举措”囊括了涉企刑事案件保护措施,涉企民事、行政申诉案件保护措施,还有涉企公益诉讼案件等保护措施,即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协同发力。

“我们打出一套‘检察组合拳’,织密各类市场主体的司法保护网,对企业和企业家进行全方位保护。”检察院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道。

这种保护不仅“全方位”,还有“硬杠杠”——凡是涉企案件,一律做特殊标识,一律进行经济影响评估,一律由院领导把关、审批。

17条的出台,无异于一个暖心的“司法大礼包”,为助力行动,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支撑。

2020年6月初,一名企业人员涉嫌妨害公务案件被移送至重庆市酉阳县检察院,这是专项行动开展以来该院收到的首个涉企案件。“三个一律”的规定,为该案的办理按下了“快进键”:检察官立即深入黄某所在企业走访调查,进行经济影响评估。

调查发现,黄某的公司正代理经营酉阳县某智慧农贸市场。该农贸市场涉地总面积为7300平方米,现规划有520余个摊位,是酉阳县的民生工程,不仅满足老百姓购买农副产品的需求,可以解决上千人的就业问题。

绝不能简单地办了案子,垮了厂子。

6月8日,该院召开由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侦查机关承办人员、律师代表参加的公开听证会,在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综合研判全案情况后,对黄某作出了不批准逮捕决定。2个月之后的8月初,检察机关又依法对黄某作出了微罪不起诉决定。

然而,这不起诉决定是否精准?是否促进了民营企业发展?10月27日,检察官们,决定到现场再作一次案后回访评估,于是出现本文开头的这一幕。

企业家黄某的经历绝非个例,这只是检察机关开展“保市场主体,护民营经济”活动的一个缩影。

据统计,开展专项行动半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对3337件涉企案件全部落实了“三个一律”。为减少羁押和诉讼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106人,变更羁押性强制措施47人,依法不批准逮捕367人,依法不起诉762人。为民企追赃挽损1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人员中,绝大多数都是民营企业负责人、技术骨干等,他们中的几乎每一个人身上都减负着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也关系着企业背后无数员工的就业稳定。

这个寒冬里,检察机关为他们送上了实实在在的温暖。

“减压”行动

数百民企卸下包袱轻装行

“案子撤销了,心里就踏实了,现在外出谈生意也理直气壮了。”2020年8月14日,当长寿区检察院干警回访案件时,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法人程某发出这样的感慨。

2007年,程某成立公司时因抽逃资金被立案侦查,但案件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未被移送审查起诉,程某也未被采取强制措施。

“案子就这么拖了12年,思想包袱重得很。”回想当初,程某还是很无奈。转机的出现同样始于2020年6月的这场专项行动。长寿区检察院在对与当地公安机关共同开展涉企“挂案”清理时,发现程某涉嫌抽逃出资一案久侦不结。经审查后,该院认为按照新的法律规定程某不构成犯罪。在当地侦查机关支持配合下,6月29日,该案件被撤销。拖了12年的案子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彻底了结。

程某的遭遇并非个案——“诉讼之累”一直是困扰民营企业的一大顽疾,再红火的企业也经不起久拖不决的官司。

事实上,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市委的工作安排,早在2019年8月, 重庆市检察院就针对部分涉民企案件“悬而未决”“疑案从挂”,涉案民营企业官司缠身、诉累较重的情况,组织全市检察机关开展了涉民营企业刑事诉讼“挂案”专项清理。

2020年6月,重庆市检察院又部署开展“保市场主体、护民营经济”专项行动,把“挂案”清理作为专项行动的重要内容进行推进,2020年9月,市委政法委组织全市公检法司联合开展“保市场主体、助企业发展、清挂案积案”百日攻坚专项行动。

“挂案”清理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对公安机关久侦不结、检察机关久审不诉、审判机关久审不判的案件开展拉网式排查,切实解决“疑案从挂”“悬而未决”影响企业发展的问题。

截至目前,全市检察机关联合公安、法院共清理出“挂案”、“积案”1077件,监督处置完毕928件,检察环节积案全部审查终结。

至此,“挂案积案”清理工作让415家民营企业解除了“诉讼之累”。

“这个司法红利释放得太及时了,太得人心了!”程某一脸轻松地说道。

精准施策

给企业真金白银的司法获得感

“重庆检察机关的专业态度,让我们两家企业都避免了灭顶之灾。”当两位药企老总异口同声说出这句话时,这两家企业刚刚从破产边缘“起死回生”。

一家重庆知名制药企业A公司投入巨资研发出一款崭新原料药,迅速获得极高市场占有率。但在委托B公司生产后,遭到该公司非法仿制生产并迅速冲击到原药企市场,使得原药企元气大伤。

2017年8月,公安机关以侵犯商业秘密罪对B公司立案侦查。2019年8月,公安机关侦结该案并移送渝北区检察院审查起诉。

考虑到侵犯商业秘密案件重大疑难复杂,又事关企业合作前景,重庆市检察院检察长贺恒扬指派该市检察机关知识产权犯罪办案团队第一时间介入。

“知名药企以研发见长,仿制公司以加工为主,两家企业的经营模式互补性很强,有着多年的合作基础和良好合作前景。”办案团队认为,双方都是高科技民企,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贡献税收、产业带动方面影响较大,案件办理可能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甚至导致两家企业就此两败俱伤。

为此,重庆市检察院、市检察一分院、渝北区检察院与双方企业多次对接,先后主持6轮调解,电话联络共200余次、微信互动1000余条。关键时刻,市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还面对面听取双方高层的司法诉求,再三释法说理,双方僵持不下的局面迎来转机。

“要善于把防范和化解矛盾纠纷贯穿于司法办案全过程,努力实现检察机关与案件当事人的双赢多赢共赢。”

最终,通过一揽子解决方案,彻底打消两家企业核心顾虑,不仅握手言和,甚至实现了两家企业继续合作的罕见双赢。

这起被评为2020年重庆检察“保市场主体、护民营经济”10大精品案件之首的案件,只是重庆检察护航民企的生动效果的一个截面。

服务保障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检察机关不仅要有态度更要“精准施策”,在贺恒扬看来,持续推动“保市场主体,护民营经济”专项行动做深做实,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抓手。

马弘 吴闻闻 图片由重庆市人民检察院提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