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尖锐的照耀与沉默的生长 ——序谭明诗集《闪电与根须》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1-01-15 09:12:37 | 编辑:肖福燕

 

蒋登科

“闪电在上,根须在下。一个是尖锐的照耀,一个是沉默的生长。”

这是谭明诗集《闪电与根须》后记里的一句话。谭明诗歌的精神探索和诗意呈现基本上可以用“闪电”和“根须”这两个词来概括。

诗人说:“闪电与根须是天地的贯通。闪电是根须在空中的呈现,根须是闪电在地里的延伸。”数十年来,谭明的诗扎根泥土,仰望天空,已经形成独特的风格,具有较高的辨识度。

这本《闪电与根须》是他近年诗歌的合集,也是他精神追求和诗艺探寻的又一次汇聚。

《闪电与根须》既延续了谭明一直坚持的朴实、厚重的写作风格,又尝试了一些新的攀登与发现,是他诗歌创作的新收获。诗集题材多样,内蕴丰富,仰头有日月星辰,举目有远山飞鸟,俯身有流水花香,低头沉思,还能触摸内心的真实,看见灵魂的模样,囊括了谭明对故土家园的挚爱,对世间万物的观照,对亲情爱情的珍重,对寻常生活的感悟,还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自我解剖和诗意呈现。

“蝴蝶的心跳”主要抒写诗人在自然万物和生活细节中对生活秘密和生命内核的寻觅。他写蝴蝶、乌鸦、鹧鸪、天鹅、夜鹤、灯蛾、豹子、鱼、萤,也写冬日偶见、雨后初晴、薄暮时分、海棠烟雨。他笔下的鸟鱼虫兽、花草树木、时令节气等,无不融入了诗人独特的观察和睿智的思考。

我们可以感受到谭明在诗歌写作中的细腻和真实。这份细腻和真实来自于他对世界的用心,对体验的珍视,和他在捕捉语言的微妙表现力上的功夫。诗人将微小放大,化平淡为璀璨,体现出一种举重若轻的力道。

在“骨骼的乡愁”“灵魂的屋顶”“乌江的脚印”几个部分中,谭明将目光聚焦在故土家园。这是生他养他的地方,是他灵魂的安居之所。他对这片土地有着浓得化不开的爱,诗人那颗眷恋故乡的心带着忧伤和疼痛,悸动在诗行里。

对于诗人,故土家园的话题俯拾皆是,他写桃花、桐花、玫瑰、荷花、小金盏花,他写清晨花园中的沉醉,紫藤架下的品茗,他欣赏烟雨中的海棠,到野外去问候红色的野百合,他站在“灵魂的屋顶”,尽情打量周遭的一切,于是有了《寒冬中的老树》《在漆黑的花香中行走》《桐子花中的夜》……这片土地让他获得了灵魂的慰藉和生命的依托,于是他情不自禁地用整行的热泪来咏叹心中的情感。

“落日的回声”视野宏阔,境界辽远,呈现出一种大景象、大情怀。“落日”是这一卷的核心意象。《我将落日扛在肩上》《落日里的雪》《与落日对坐》《落日还在为我疼痛》《落日在我的眺望中缓缓西坠》等作品,直接将“落日”二字镶嵌在题目中。太阳总是东升西落,亘古不变,代表着人生起落更迭、岁月轮回。诗人在这种轮回之中找到了变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诗意。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出日暮人归的牵挂,辉煌壮丽的苍凉,恬淡悠然的宁静,世事变迁的沧桑,也可以读出感伤、落寞、凄惶。“落日”如同重锤,敲打着人的心灵,发出沉闷的巨响,留下久久的回声,似乎有一种来自灵魂的光芒。

“爱人的水晶”是献给爱人的恋歌。“我欣赏你指尖的云朵/十指间的雀鸣……你美妙的十指是十个节日/我沉浸在喜气中”(《我爱你从你的手开始》),这些诗句锦绣纷飞,令人心旌摇曳。谭明笔下的爱情平淡似水,又浓烈如火,饱含着真挚的情意,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繁星的暗示”所抒写的主要是生活中的点滴感悟,是寻常生活擦亮的小小火花。随意的点染和即兴的发挥,正是自我的寻回和彻悟。畅想、感伤、疼痛、困惑等都来自诗人的切身体验。诗人用一种超然的心态来看待往事,往事因此而有了韵味。

在人生与诗歌的道路上,谭明始终是一个执着的探索者,他不断通过文字,从外部世界向内在灵魂探索和掘进。如果说抒写故土、乌江、亲情、恋情等题材和主题的作品是在不断延展生命的“根须”, 那么“繁星的暗示”“落日的回声”中所收录的作品则是在这些“根须”上生长出来的思想的“闪电”。

在他的作品中,其实也是在他的生命中,“根须”和“闪电”缺一不可,一个让他站稳脚跟,一个给他带来梦想和希望。正因为他的“根须”在不断向下、向内生长,才使他的精神天空不断有“闪电”出现。反过来也可以说,因为心中有“闪电”, 所以他的“根须”可以扎得更深,汲取到更丰富的营养。

谭明的诗歌写作和他的生命状态一样,平和大度,从容沉潜,这使他拥有了一种对世界的洞察力和对世事的领悟力。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身边事物,诗人都能够从中采撷到诗意的花朵,并通过文字的打磨使之呈现出一种通透敞亮、澄澈舒缓的诗意。

他的表达技巧娴熟而自然,语言具有质感而又不失空灵,鲜活而又具有陌生感,带着生命的呼吸与脉动。他总能触景生情,表达对自然的眷恋与敬畏,甚至缭绕着一种神秘的气息。

在他的心目中,大地上的万物都具有生命,那也是人的生命的一种折射。诗人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味,慢慢感知、咀嚼、提炼,细节与哲思奇妙地契合。于是,一朵花的盛开和凋零,一只蝴蝶的停顿与飞离,都能够和诗人感知的生命节奏相互依托,相互支撑,最终成就了他独特的发现和表达方式。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