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蔚
不久前,体育题材纪录片《棒!少年》在院线上映,以流畅的剪辑、动人的故事呈现引发热议。不久前举行的2020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该片被评为评审团特别推荐优秀纪录片,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国产纪录片的关注。
纪录片被誉为“时代影像志”,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传播价值。近年来,国产纪录片迎来发展的黄金期,优秀作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观众口碑和市场热度持续拔高,传播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产业链各环节日益成熟,改变了过去在各类型影视作品中的弱势地位,成为观众认知和探索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
纪录片的蒸蒸日上,最根本原因是质量的提升,同时也得益于网络平台搭建的传播渠道,《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航拍中国》等精品力作赢得了观众口碑,甚至一度呈现出“现象级”的传播态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与此同时,纪录片也在朝着大银幕进军,《二十二》《冈仁波齐》等片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进一步拓宽了纪录片的发展空间。
纪录片与影视剧不同,不但要注重艺术性,更要注重思想性,不仅仅需要娱乐化,更要具备教育意义和传播价值。观众之所以关注纪录片,不纯粹是为了获得感官体验,他们更加期待的是心灵的触动。正因为如此,一些纪录片虽然制作成本不高,但凭借着有深度的内容,赢得了观众发自内心的喜爱,这是纪录片保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纪录片也需要人才支撑。不同于影视剧,有的纪录片切口很小,不需要大投入、大明星、大场景,甚至不需要与人对话。其思想性、艺术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创作者本身的思想境界、知识水平和文化造诣,很难像影视剧一样进行工业化生产。因此,纪录片的创作,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必须打造结构合理、层次有序的人才梯队,才能保证纪录片后继有人、热度持久。
如今,纪录片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观众的知识水平、审美能力不断提高,纪录片的市场基础将更加广阔。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纪录片前景广阔,高质量的作品一定能分得“更大的蛋糕”,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