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父亲的远征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1-01-01 10:16:12 | 编辑:肖福燕

陈志

父亲的青春一直在路上——只不过,肩负使命的父亲,可没有心思欣赏沿途的风景。

暮年的父亲患有轻度脑萎缩,但清晰记得早年远征的经历,尤其是对亲历的那场正义之战记忆深刻。翻阅父亲患病前写下的回忆录,聆听他断断续续的讲述,浮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双穿越硝烟、不停奔跑的脚,一个负重前行、无所畏惧的背影。

1951年3月,刚满20岁的父亲与同村3个热血青年一道,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部队先后在家乡万州的高笋塘、天生城短期集训,5月的一天,部队连夜开拔,父亲他们乘船顺江而下。站在船舷眺望万州城星星点点的灯火,父亲于懵懂中开始了他的远征。

船到武汉,战士们转乘闷罐火车,经7天7夜疾驰,到达安东(今辽宁丹东)。10月初,父亲和他的战友们背着约50斤重的行装,“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在踏上朝鲜国土的那一刻,他们都不约而同停下脚步,深情回望一眼祖国的山水,然后义无反顾疾步向前。每当讲到这里,父亲便会声音哽噎。

经过三天四夜的急行军,父亲所在部队到达朝鲜清川江畔。这支英雄部队诞生在抗日烽火蔓延的冀中平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屡建奇功。父亲入朝第一仗,便是参加金城一带的阻击战。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敌军,父亲和他的战友们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以“钢少气多”的勇猛顽强,以全连仅剩20多人的巨大牺牲,保住了阵地,全连荣立集体二等功。

我曾经问父亲,第一次上战场,害怕吗?他说,刚上战场的娃儿,不怕是假的。但战斗打响了,哪还有半个“怕”字?

父亲和战友们白天打仗、晚上背炮弹背军粮成为常态,在隐蔽条件好的山林里,夜里铺一块雨布睡在松毛地上,不脱衣、不脱鞋。由于睡在野外,蛇虫甚至会在不知不觉间钻进战士的口鼻。祖国人民时刻关心着前线“最可爱的人”,特意送来了香烟、压缩饼干等慰问品,部队让每个战士学会吸烟,从此蛇虫钻口的情形便很少发生了。

1953年7月13日这天,父亲所在部队参加了著名的金城战役。“这场仗打得很过瘾!很痛快!”时隔这么多年,父亲提起这场战役还喜形于色。在回忆录里,曾经当过军部文书的父亲这样描述那场大决战:“我军全线1000多门大炮,突然之间,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铺天盖地向敌人的阵地射击,敌方阵地一片火海,火光映红了天空。经过一个多小时激战,敌军全线崩溃,闻风丧胆。”父亲所在连队承担攻打桥沿山的战斗任务,当父亲和战友们端着冲锋枪边打边冲、攻到山顶,只见整个山头地面像被犁过无数遍,敌方枪支、弹药、军毯、罐头散落一地,尸体横七竖八,那触目惊心的画面和刺鼻的硝烟味、焦糊味一辈子忘不掉。

7月27日,战友们忽然发现,天上没有了敌机盘旋的声音,整个战场一片安静。与此同时,板门店签字的消息传进了坑道。全连战士争先恐后从坑道踊出,高兴得手舞足蹈,大声呼喊:“我们胜利了!我们要回国了!”

1953年7月,父亲受部队派遣先期回国,护送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的志愿军老战士复员,又回家找对象组织家庭。次年7月,父亲所在部队的战友们戴着大红花胜利凯旋。而在家乡与父亲一同报名参军的两位战友却长眠在了那片盛开着金达莱的土地上。

父亲出国征战两年多,参加了两次大的战役、多次小的战斗,挖了一年多坑道,幸运的是,无数次穿越枪林弹雨却未曾负伤。但入朝作战两年多,走路很多却极少脱鞋,父亲的双脚因此而严重变形。我们几个子女打小就晓得,“爸爸的脚不好看”。

回国后,父亲的远征仍在继续。他随部队先后驻防山东,开赴青海,后转业从事农垦、粮食工作,十几个春秋,跨越千山万水,行程数万公里,父亲那双严重变形的脚、走路带风的脚,趟过异国的激流,踩过东三省的月光,踏过青岛的海滩、灵山岛的礁石,走过玉树的雪山、西宁的冻土……父亲这个普通一兵,与他的战友、同事、同时代人一起,靠着一股子精气神,走出了海清河晏、国泰民安。对于我们这个家庭而言,父亲的言传身教,带出了重信守义、勤恳敬业的好家风。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