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教育 > 正文
重庆滨江实验学校基于“五育并举”下的课改探索
时间: 2020-12-31 08:47:50 | 编辑:肖福燕

原标题:

深耕“平和教育”打造高效课堂

——重庆滨江实验学校基于“五育并举”下的课改探索

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孩子们

日前,重庆滨江实验学校“多方共探五育并举·智慧互动课堂增效”三期课改阶段性实践成果展暨第四届教育教学开放周圆满落下帷幕。

“高效、有品质”的平和课堂,“精准发力”的课堂教学,“多维多元”的教学评价,有“滨江特色”的“五育并举”,“技术融合”的智慧课堂……正如校长何文元所说,此次开放周,学校直击的关键领域,正是在南岸教育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持续深化、劳动教育实践的课程改革落地强化、育人方式转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引领下进行的有效尝试。

向课堂要效率,办学才更有质量。近年来,滨江实验学校围绕立德树人,以任务驱动、课题带动、项目推动、评价撬动,深化南岸区三期课程改革,坚持培养“平实高效、和风细雨”的平和教师和“博学多思、平实友善、坚忍不拔”的平和少年,真正以优质教学擦亮了“平和教育”品牌,助力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

构建和生课程

“平和教育”厚植全面成才沃土

在本次教育教学开放周中,滨江实验学校专门设置了基于“五育并举”的校本课程展示活动。活动中,所有班级、所有学科全面实行开放,参观者们自由选择班级,进入课堂,实地体验不同的课程教学,与学生一同感受着学校“和生”课程带来的文化洗礼。

在“妙笔生画”课程中涵养感知美的能力、在“VEX机器人”课程中探索科技的神奇、在“男子篮球”课程中领略艺体的美好、在“古韵戏曲舞蹈”中厚植传统文化的底蕴……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让现场来宾纷纷“看花了眼”,不禁连连感叹:“现在的孩子真幸福,能拥有如此精彩的校园生活!”

“所谓课程改革,改好课程是关键。”在滨江实验学校看来,深化课程改革,要聚焦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引领学校特色、内涵、优质发展。

因此,在南岸区课程领导力3.0的实施方案指导下,学校以完善“五育并举”、三级课程融合的学校课程体系为指导思想,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育,重点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指南,完善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审核制度,开发多样态、多元化的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随着课改步入“深水区”,如何将课改改出特色、改出风格,成为滨江教育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植入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符号是破题之义。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滨江实验学校依托西南大学研究团队以“平和教育”为理念,结合地区文化和学校特色,探索出了“平实”学科课程和“和生”活动课程,实现了“平实课程点亮课堂,和生课程张扬个性”的滨江特色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学校进一步实施了学科的课程综合化,并以教研组为单位建立学科资源库,从路径和资源上保障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量身定制的校本“和生”课程让滨江学子从传统的教室里走出来,每一个孩子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电子射击”“天文奥秘”“校园戏曲”“书法”“篮球”“VEX机器人”……全校一共开设了51门社团活动课程,满足了学生的小众化需求,并形成了独特的艺体活动特色。

如今,“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南岸区优质名校”、“南岸区科技示范校”、南岸区首批“戏曲进校园特色基地学校”,频频获得荣誉的滨江实验学校坚持以“平和”作为教育底色,真正让个性多元的“和生”课程逐渐成为学校的一张亮丽名片。

打造融合课堂

“同课异构”彰显教学方式变革

在开放周举行的初三化学教研活动中,来自区内外近60名化学教师齐聚滨江实验学校录播室,共同剖析初中化学现场教学案例和研讨课改实践策略。

其间,滨江实验学校的谭定军老师与龙塔实验学校老师就《质量守恒定律》一课进行同课异构,两位老师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验多角度进行分析,精彩地演绎了师生活动真实情感的融入,促进学生发展。

“谭老师用问题链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以及课堂‘留白’都给了我很深的教学启示。”现场,滨江实验学校的化学课堂让观课老师交口称赞。

事实上,这只是本次教学开放周上滨江实验学校彰显课堂魅力的一个缩影。活动中,学校从德智体美劳各个角度出发,开展了多场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在智慧的碰撞交流中促进了教与学方式的深层变革。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滨江实验学校深知,“五育并举”在学校落地,融入课堂教学、推动教学创新是必由之路。

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备课组三级教研网的作用,积极加强适合各学科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和开展研究性、项目化、合作式等学习方式的研究,助力教师实现“单一学科”到“专业跨界”融合。

“全员参与,是我们开展课堂改革的一大特色。”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组建学习共同体,要求所有老师定期开展线上、线下的集体备课,结合“学期课程实施纲要”定位课时目标,开展学情分析,设计学习活动和任务,制定匹配目标、适应学生认知规律、体现学科特质的教学方案,保证每个老师人人都上公开课、人人都有小课题。

除了教学方式的变革,技术手段的创新也必不可少。滨江实验学校以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创新为突破口,以学校“平板班”为研究对象和实施阵地,以智慧课堂建设为抓手,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连接起来,实现课堂提质增效,为智慧校园建设注入活力。

大刀阔斧改下去,教育质量提起来。近年来,学校育人效果显著,多名滨江学子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大赛、南岸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区长奖等比赛中斩获佳绩,在创新作文、体育、艺术、书法等领域也崭露头角。

链接>>>

建立多元评价

让教师从“育分”走向“育人”

去年5月9日,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小学数学教研员聂军为滨江实验学校的全体老师带来了一场《“教学评一致性”的理解与操作》的培训。

课改的价值取向是什么?聂老师从为何要提“教学评一致性”开始引入,帮助学校老师进一步理解了什么是“好的教学”、怎么才能真正地做到“教学评一致性”。

在滨江实验学校,开展“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评价体系已是常态化工作。

该校抓住评价这个“牛鼻子”,坚持方向性原则、激励性原则、效用性原则,探索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评价系统。聚焦“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和劳动实践”等方面,建立课程评价、教学评价、心理品质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一体的发展性评价。

校长何文元表示,学校构建的发展性评价,致力找到学生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的平衡点,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引导教师从“育分”走向“育人”,并以学生发展指导撬动学校课程整合变革、育人模式创新,为形成具有滨江平和文化底色的全人评价体系打下坚实根基。

何霜 刘洋 图片由重庆滨江实验学校提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