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教育 > 正文
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 精准有力善作为 扶贫路上勇担当
时间: 2020-12-30 08:59:29 | 编辑:肖福燕

原标题:

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

精准有力善作为 扶贫路上勇担当

田径运动场

产业帮扶—吊瓜子

扶贫座谈会

每逢深秋时节,黔江区小南海镇小南海村的田野里,红红的吊瓜似一盏盏小灯笼挂满棚架。

小南海村位于古地震遗址小南海景区内,对口帮扶该村的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积极引导村民发展吊瓜、白芷、蜜蜂、牛蛙等种植养殖业,让特色经济在自然保护区里红红火火兴起来。

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作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庆市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学校,充分发挥中职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勇担扶贫重任,在对口帮扶、产业帮扶、基础设施建设、消费扶贫、教育扶贫等方面精准发力,为一域脱贫攻坚工作贡献出最大的力量。

用智

独辟蹊径种吊瓜

2015年,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接到对口帮扶小南海镇小南海村的任务,开始跟村民一同战贫。

镇上和村里挨家挨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动员他们把撂荒地开垦出来,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土地有了,种什么?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请来专家为小南海村把脉,吊瓜进入了大家的视野。吊瓜营养丰富,瓜籽可以吃,可以榨取食用油,瓜壳、瓜籽、根茎都是上好的中药,还可以用根茎来酿酒。而且吊瓜为一年栽、八年生植物,也就是说栽一年,可以连续采收8年。

谋定而后动。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协助小南海村启动“三变”改革,在盘活撂荒地的同时,采取村民土地入股和村集体经济作示范,成立了小南海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职教中心又邀请来黔江区高级农艺师胡德、重庆市建峰化工集团工程师陆兵权等专家到村里开展吊瓜种植技术专题培训,对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管理中应注意的关键技术,进行详细讲解,126名村民参加了培训。

吊瓜种植的前期投入比较大,1亩瓜包括种子、水泥桩、铁丝等加起来大概需要4000元左右。看到贫困村民手头着实不宽裕,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决定承担这笔费用,无论如何要帮大家迈出第一步。

“去年第一批吊瓜成熟,瓜籽卖了2万多元。”合作社基地负责人赵斌说,今年雨水太多,但按去年15元1斤的瓜籽保底回收价计算,亩产至少也能达到6000元。目前全村已经发展吊瓜130亩,明年基地计划在瓜地里养殖土鸡,争取亩产综合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让更多村民可以在家务工。

用心

贫困户尽数“摘帽”

发展特色产业,还需要因地制宜,多条腿走路,才能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加快脱贫步伐。

在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多方联系有实力的生态农业企业,在小南海村推行公司+农户产业模式,并先后投入3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产业发展。在与小南海村另一个对口帮扶单位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的通力合作下,又帮助村民因地制宜种植白芷100亩、油茶200余亩,发展起地牯牛、枇杷、脆红李等产业500亩;积极开展土蜂养殖,目前全村养蜂已达450桶。

同时,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充分利用职教资源,免费开展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配送肥料,为村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村民罗吉林参加了特色养殖培训后,把家里的田地整理出来搞起了牛蛙养殖,每年产量达500公斤以上,年收入增加近10万元。

有了产业做基础,村委会组建起白矾溪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完成土地流转近500亩,村民们增加了务工收入,腰包渐鼓,集体经济也日益壮大。“全村4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经全部‘摘帽’,在村集体经济的示范带动下,已基本建立起有效巩固贫困家庭脱贫不返贫的长效机制,相信小南海村的特色经济会一年比一年红火。”肖安全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用力

基础设施全起来

要想富,先修路。一旦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资源优势就能迅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小南海村基础设施落后,是扶贫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给当地的长久发展做好基础文章,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大力资助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资金53万元,用于小南海村路桥、滚水坝、人饮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群众出行条件,实现了自来水户户通;完善了村委办公及活动室建设,配置了电脑、桌椅、音响、篮球、羽毛球等体育活动设备设施,规范建设村委活动室,推进了乡村文化建设。

用情

结对帮扶暖人心

“真的太感谢曾老师和你们大家了。有了冰箱,我们再也不用担心饭菜腐烂变质了。”看着驻村扶贫工作队送来的暖心礼物─冰箱,小南海村贫困户周明忠激动万分。

周明忠一家4口人,夫妻两人及其老父亲体弱多病,常年服药,儿子在外打工,家庭经济困难。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教师曾学勤结对帮扶周明忠家,经常上门问寒问暖,购买种子、肥料、工具等帮助他发展生产。曾老师与周明忠一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夫妻俩把曾老师亲切地称为“曾妹妹”。

去年因曾学勤生病,学校对她的帮扶工作作了调整,但曾学勤一直牵挂着周明忠一家,经常通过电话问候了解情况。疫情期间,知道周明忠家没有冰箱,食物存储不便,就决定要送给他家一台冰箱。由于身体原因,曾学勤不能亲自送冰箱上门,她找到驻村扶贫工作队帮忙,圆了周明忠的冰箱梦。

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制定的贫困户结对帮扶制度,要求派驻村“第一书记”帮扶3户,其他每名校领导帮扶2户,每2名中层管理人员帮扶1户,负责落实学校对帮扶村和结对帮扶户的帮扶项目,协调落实区、镇相关帮扶项目。

全体帮扶干部不负期望,坚持定期入户走访,详细了解跟踪每户家庭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户施策,一户一策,精准落实帮扶政策;帮助贫困户协调解决落实医疗、扶贫搬迁、兜底等保障措施的落实到位;大力宣传教育资助政策,积极帮助家长衔接相关部门落实教育资助政策。

同时,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每月组织帮扶人员和志愿者到小南海村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在教育引导村民增强文明卫生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进一步创造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除了小南海村,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还承担了小南海镇双岩村的扶贫帮扶工作,学校先后选派了6名责任心强、能吃苦的管理人员及党员教师分别任两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队员,全心全力带领贫困户脱贫奔小康的场景,同样也在双岩村热火朝天地上演着……

链接>>>

多样化帮扶

精准施策出成效

扶贫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个点、一个面,除了对口帮扶,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扶贫工作,把济困之力传递给更多人群,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电商培训培养人才

为了大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村电商产业发展,促进贫困人口创业增收,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开设了农村电子商务培训班。

培训班主要采取专题讲座、理论讲授、技能实操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培训形式,重点围绕当前新农村电子商务相关政策、网购流程、形势分析、淘宝开店、店铺装修、店铺经营管理、电商营销方案设计等内容进行集中培训,旨在培养一批具有高度责任感、较强创业能力的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和创业致富带头人,能真正把农产品在网络上销售出去,并带动更多贫困群众走上增收之路。

教育扶贫助力扶智

扶贫先扶智。近年来,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立足于教育资源优势,坚决落实发展教育脱贫工作任务,将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重要途径,大力宣传教育资助政策,积极帮助学生家长衔接相关部门落实教育资助政策,交出一份教育扶贫斩穷根的答卷。

学校对当年考入大学的学生每人资助2000元—5000元;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减免学费及书本费、住宿费等代管费,并每年按时兑现国家教育资助生活补助3000元;对家庭困难的新生每月资助100元—200元生活费,同时给贫困家庭子女提供勤工俭学机会,为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保障。

消费扶贫尽心尽力

为了最直接地帮助贫困农户,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开展了各种消费扶贫活动,采取“募捐资金”“以购代扶”“线上线下聚力”等方式,效果立竿见影。

学校积极组织全体教职工开展“携手扶贫济困,助力脱贫攻坚”募捐活动,共募捐资金14.5万元。加大消费扶贫工作力度,开展消费扶贫金额达19.16万元。动员全体教职工开展重庆消费扶贫馆线上和线下消费总金额近10万元,为农户脱贫尽一份心力。

在新时代使命号召下,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的扶贫工作没有终点,他们将继续用无私奉献的精神、用汗水和热血铸就担当,书写出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新篇章。

办学成就

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是黔江区人民政府主办的一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全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渝东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公共实训基地、武陵山职教集团牵头单位、武陵山民族文化传承基地、重庆市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学校。

目前学校在籍学生8600余人、教职工500余人。配置了超过5000万元的教学设施设备,开设有计算机网络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技术、学前教育、航空服务等17个专业,有各类实习实训室(车间)170余间。

学校办学理念创新,管理依法规范,育人质量高,就业渠道畅通,核心竞争力强,被评为黔江区名学校、全国职业教育管理创新学校、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重庆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校、重庆市绿色学校、中德(重庆)汽车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中心联盟单位。

谭茭 图片由黔江职教中心提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