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教育 > 正文
重庆市聚奎中学校办学150周年回顾与展望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0-12-30 08:35:58 | 编辑:肖福燕

原标题:

百年文脉薪火相传 崇德弘文聚奎筑梦

重庆市聚奎中学校办学150周年回顾与展望

翻转课堂,用“智慧”优化教学过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

学校开展入团仪式等诸多德育活动,践行立德树人

科技模型培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150年,是历史长河里的短暂一瞬,但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则是足以受人敬仰的丰碑历程。聚奎中学的丰厚底蕴,承载的正是一个半世纪以来聚奎人对教育的坚守热爱、风雨荣光。

重庆市聚奎中学诞生于1870年,从聚奎义塾到聚奎书院再到如今的聚奎中学,这所百年老校在历史前行的车轮下记录着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的缩影,也在不断的探索、跨越中,蜕变为一所办学基础坚实、教育特色鲜明,享有良好声誉、承担窗口形象的完全中学。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高山景行,学子如斯。

2020年,聚奎中学迎来了建校150周年。新起点、新征程,学校将秉承“做最好的自己”办学理念,以优美的环境熏陶人,以悠久的校史激励人,以厚重的文化哺育人,创“崇德弘文”文化品牌,以“翻转”改变课堂,全力书写学校未来发展的奋进篇章。

世纪沧桑

百年寻踪 溯深厚历史底蕴

马鞍双峰对峙于前,驴溪清流环绕于下,重庆市聚奎中学就坐落在江津白沙镇3A级风景区黑石山的青山绿水间。而创建于1870年,为当时江津四大书院之首的聚奎书院便是聚奎中学的前身。

行走于这所有着150年历史的学府,脚下是曲径通幽的青石板路,耳畔是朗朗书声。目光所及之处,皆是郁郁葱葱的古树。古树掩映下,古建筑随处可见,享有“川东第一大礼堂”之称的鹤年堂便是其中之一。中式悬山顶、青砖墙,西式多层卷廊、罗马柱……“中外混搭”的建筑风格,透露出那段曾发生于此的中西文化交织、风云激荡的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作为抗战文化四坝之一的江津白沙,汇聚了众多知名学者,而鹤年堂则成为了彼时的思想碰撞胜地。

抗战爆发后,学校每周都在鹤年堂召开周会,众多名人纷至来校。陈独秀、于右任、文幼章、梁漱溟、陈可忠、佘雪曼等数十位各界知名人士在此登台讲学或演讲,宣传抗战。冯玉祥将军也曾在此发表献金救国演讲。如今校园内,还随处可见郭沫若、陈独秀等大师墨迹石刻70余处。

行经义塾时代、书院时代、学堂时代、学校时代;由小学、初中到高中,由私立到公办,由寥寥数人到“奎星永耀”,屡历世事变迁与历史沉浮的聚奎可谓是中国近、现代普通基础教育史的一个缩影。

而经历了几代热心教育的创业者和几代聚奎教育工作者备尝艰辛的努力耕耘,时至今日,聚奎中学不仅培养了包括著名爱国诗人吴芳吉、国画家张采芹、巴蜀史学家邓少琴、中科院原院长周光召在内的超过10万名学子,更在“求实、进取、吃苦、团结”的聚奎精神引领下,提炼出“崇德弘文”学校文化,并以“做最好的自己”为办学理念,蜕变成了一所校园占地400余亩,有8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近5300人,教职员工331人,办学基础坚实、教育特色鲜明、享有良好社会声誉的,江津区办学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窗口学校之一。

以诗铭志

崇德弘文 创校园文化品牌

遍布校园的名家诗刻、联刻,以及鹤年堂、七·七纪念堂等抗战遗址和川主庙等古建筑,历经百年积淀,形成了聚奎厚重独特的文化氛围。

如何用活、用好这份先天优势,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聚奎人一直在思考并实践。

2017年,学校提出了“立足自身建构特色校园文化”的五年规划发展思路,确立了以实施中华诗教作为特色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发挥中华诗词的育人作用,整体推进诗教景区和诗教名校创建工作。

此后,学校将诗教与语文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进行课程开发;常态化开展“每周一诗”“诗教进课堂”“升旗诵读”“格律诗习作”等诗教活动;开辟多块诗教专栏,建构起氛围浓厚的诗教立体空间;与江津诗词学会、白沙诗词学会等联合,培养专业化诗教师资队伍;成立了吴芳吉研究会,激发师生创作兴趣与热情……

系列举措让师生将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楹联文化入脑入心,使诗教工作得到全面推进,逐步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事实上,诗教只是我们构建‘崇德弘文’德育品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其中一步。”党委书记、校长戴海军介绍,近年来,学校结合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总要求,系统化重构校园文化,倡导崇德弘文,将“培养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心理健全、身体健康的时代新人”作为总目标,创建了“崇德弘文”文化品牌。

以传统经典和诗词为载体,发挥熏陶功能,提升学生学养的“学养教育”;立足于为学生成长发展的方向和方法,弘扬校友正能量,提振学生精气神的“激励教育”;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平台,让学生在行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创新的“力行教育”;充分发挥制度文化的约束和激励功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乐成教育”。四个维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促进学生不断向上发展。

同时,学校用“崇德文化”统领课程,用新课程的理念设计德育活动,形成了以注重实践与体验的“五大系列德育活动”课程,促思教、育人心,致力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激活动能

翻转课堂 领课改潮流之先

面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时代教育强国新要求,以及普通高中办学同质化竞争严重,学校发展受地理位置、办学条件等因素制约的现实难题。聚奎应该如何“突出重围”书写教育新篇章?“翻转课堂”成了破题关键。

时间拨回到2011年,在经历了诸多尝试却并未达到课改预期后,聚奎中学总结原因,寻求突破,由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张渝江带领教师团队将“翻转课堂”这一源自国外的新课程理念率先引进国内,并结合实际进行了本土化实践。

课前,学生利用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访问互联网获取优质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大数据进行分析和针对性的备课;课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化答疑解惑并指导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课堂和课外,都有大量的自主学习时间,同时也增加了师生、生生互动的机会。教学形式的翻转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从2016年开始,聚奎中学利用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和大数据互动学习平台进行教学,又开启了“互联网+翻转课堂”新尝试。并在此教学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在线环境下走班教学”来满足新高考改革的需求,同时也克服了师资和教室不足的难题。

不断升级的“翻转课堂”大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成绩,推动学校的办学水平提升,不仅收获了家长、社会与的认可,也为普通学校实施翻转课堂和“互联网+教育”探明了新的道路,成为教育同行学习的典范,成为重庆市课改的“窗口学校”。

据统计,从2013年到现在,到校观摩考察翻转课堂的教育同行达1万人次,单位800余家。该校教师应邀到全国各地作翻转课堂报告、给教师们作相关培训和上示范课共计300余场次,其中还有两名教师应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和英特尔公司总部邀请到美国作经验介绍。2018年9月,聚奎中学翻转课堂案例更入选翻转课堂创始人乔纳森·伯格曼的演讲稿,在全球知名的TED平台得以展现。

续写辉煌

科技引领 育未来时代良才

一个半世纪的坚守与探索,造就了这所办学特色与独特自然风光、深厚文化底蕴紧密结合,具有独有性和不可复制性的聚奎中学。

随着“崇德弘文”德育品牌的落地实践,“翻转课堂”影响力的日益扩大,聚奎中学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特色办学的路径,并收获了国家级绿色学校、全国和谐校园先进单位、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中华诗教先进单位,重庆市德育示范学校、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诗教名校、文明礼仪示范学校,重庆市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重庆市教育综合改革成果三等奖,连续10年获得区级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等称号和荣誉。

150年,弦歌不辍,初心未泯。一路走来,聚奎中学秉承“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校训,培育英才。

150年,奎星永耀,桃李芬芳。超过10万名聚奎学子在社会各界发光发热。

150年,神韵相承,薪火相传。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培育更多时代良才是聚奎的未来目标。

“下一步,我们将从‘翻转课堂’走向‘翻转课程’。”党委书记、校长戴海军介绍,学校将结合全国课改及聚奎实际,从教材、教辅、教法和评价等全面实现翻转课堂的课程化,服务于新高考,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同时,我们还将充分利用翻转课堂探索出的信息化教学的经验,做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用科技改变课堂,引领江津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为江津培养新一代的科技创新人才。”

面向未来,与时俱进的聚奎将秉承“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校训精神,以“学生终生受益,教师幸福工作,学校和谐发展”为抓手,抓住江津大建设、大发展的契机,以城乡教育统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指导,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用翻转课堂引领教学改革潮流,用科学管理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用优质教育打造特色重点中学。凝心聚力的聚奎人必将携手迈进,续写辉煌。

风雨兼程 聚奎春秋

1870年,创建聚奎中学前身“聚奎义塾”。

1880年,“聚奎义塾”更名为“聚奎书院”。

1912年,改成“聚奎学校”。

1913年,改名为“江津县立聚奎初高等小学校”,被白眉初著《四川地志》称为“川中模范小学”。

1928年,校友吴芳吉制定校旗,编写校歌并首次撰写校史,写成《聚奎学校史稿》。

1935年-1940年,学校三次获特令嘉奖,被社会各界誉为川东名校。

1950年,聚奎中学与新本女子学堂合并,更名为“奎新中学”。

1984年,学校定名为“聚奎中学校”。

1987年,黑石村小学划入聚奎中学将其设立为“聚奎附小”。

2004年,重庆市人民政府确认聚奎中学为重庆市重点中学。

2012年,重庆市江津聚奎中学校更名为“重庆市聚奎中学校”。

文秀月 谢静 熊炯 图片由聚奎中学提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