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蒋二娃脱单记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0-12-13 08:45:14 | 编辑:肖福燕

龙俊才

“光棍蒋二娃要娶新媳妇了!”

“傻人有傻福,居然娶的城头来的大美人。”

这消息就像三月里的油菜花香,瞬刻就在中坝村山上山下飘散开了。蒋二娃大名蒋明伦,那可是綦江区三角镇中坝村家喻户晓的人物。

46岁的蒋二娃,家有67岁的母亲李光秀以及两个20来岁的侄女。上个月家里增添了两个新成员,老婆杨晓凤——一只才从城里飞来的凤凰,还带来了一只小凤凰。

蒋二娃并非一直打光棍。几年前,他还是有女人的,一个离过婚带着一个儿子的“过婚嫂”,她跟蒋二娃没领结婚证。当蒋家穷得只剩下来年的红苕种的时候,她离家出走了。掘在屋里的两个苕窖黑咕隆咚的,像两只饥饿的眼睛,进进出出总担心掉下去,再也爬不起来。有人看见女人是跟着村里搞建筑的包工头,在村口那条泥水路拐角处躬进一辆桑塔纳离开的。

一个健壮如牛勤奋如马的男人,连这么一个女人都留不住。从此,衰败凋零的氛围像冬日的雨雾一样笼罩着蒋家院。院坝周围垃圾遍地、臭气熏天,屋里屋外蛛网挂牵、蒙满灰尘。蒋二娃仍然像家里那头默默犁田的牯牛一样,每天与门前连绵层叠的田土打交道。

他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脚泥,晚上头戴矿灯干活,捞脚挽裤,青铜色的四肢就像冬天刚抠出泥的老藕。蒋二娃表面上乐呵呵,其实内心深处憋着一股气一股劲——我蒋家难道就这样一天天垮下去?我蒋二娃难道硬是要一辈子“光”下去?

蒋二娃属于拿起书本打瞌睡、扛起锄头就来劲那种农村娃。他曾跟着舅舅和哥哥到重庆主城的城乡接合部养猪种菜,学到了养猪的技术,也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学了点“游泳”的本事。后来,他们脏乱的养猪场被关停了,蒋二娃回到老家。

他们家的帮扶责任人正好是区农业农村部门的领导和专家,第一次走访就摸清了情况:蒋家是2016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致贫原因是两个侄女上学读书,蒋父重病缠身。于是,就指导他家发展生态土猪养殖,还帮忙联系无息贷款修圈舍买猪崽,并安排畜牧兽医上门帮扶。

从此,蒋二娃开始重操旧业。饲养生态土猪,喂苞谷、红苕、红苕藤,还要喂一些野菜——遍地疯长的柴胡尖、车前草、夏枯草、鱼腥草、牛耳大黄、侧耳根等等。

以前,全家喂一两头猪,栽秧打谷逢年过节吃鲜肉腊肉,锅里猪油炒菜香喷喷,就心满意足了。现在,扶贫政策支持规模养殖,鼓励产业增收致富。蒋二娃拉开猪鸡鸭“三军司令”的架势,把副业当成正业干。香樟树下搭茅棚打土灶,埋大锅煮猪食;水竹林中围栅栏起圈舍,池塘关水放鱼养鸭。几十上百只鸡鸭鹅,在林间安营扎寨,在池塘游弋觅食,一天到晚欢叫不止,唱响昂扬振奋的欢乐颂。二三十头母猪、崽猪和架子猪,分类圈养在两套三室一厅的猪舍。母猪下猪崽,喂肥杀年猪,杀肥猪留母猪,猪又生猪,子子孙孙无穷尽矣。

别人家喂猪,就在做饭的土灶上煮上一锅,提一桶进猪圈一倒就完事。而蒋家是在院坝大树下搭棚子,挖出4个平方米的大坑,安好直径1.5米的特制大锅,每天一大锅猪食,蒋母烧火煮熟,蒋二娃十几趟担着到圈舍喂食。

要想猪肥肉长膘,舍得苞谷和红苕。立秋后,蒋家摘了苞谷,砍了青红杂色的苞谷秆,露出绿色的红苕藤蔓叶片,20多亩层层田土,像瀑布一样流淌着奔涌着,十分壮观。苞谷红苕本不值钱,但是喂肥了猪就能赚钱;猪粪又作为农家肥,保证大面积种植,这就形成了一个粮多猪多—猪多肥多—肥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产业链。

中坝村海拔千米,适宜高山种植。一般农户就种一亩两亩,吃饭吃菜,自给自足。而蒋家则大量流转其他农户的土地,有邻居的,有亲戚的,还有开垦的撂荒地。一家人的生产力都释放出来了,把这个生态种植当成发家致富的产业来做。

该村的结对帮扶单位重庆城投集团,一次就捐助20亩土地连续3年的流转费。蒋家当年光稻谷就种了16亩,产量两万多斤。帮扶单位员工按照每斤4元以购代捐,蒋家就收入8万多元。今年,在镇农业服务中心的指导下,蒋家尝试种植横山贡米,每斤价格比一般稻米要高出两元,扣除优质稻产量低的因素,仍然比去年增收20%以上。这笔账看似很简单,全村却只有他蒋二娃算出来了。

蒋家种稻谷种蔬菜都能赚钱,诀窍也很简单,就是规模种植,自主销售。母亲坐着儿子的摩托车,起早贪黑运到附近场上销售。最忙的时候,晚上带着矿灯摘菜,凌晨赶到乡场占摊位,菜叶上还沾着露水。

一家人经过3年拼命苦干,家庭人均纯收入4万元,一举脱贫迈入小康,走上了带头致富的康庄大道。只见蒋二娃扛着锄头,雄赳赳气昂昂走在田坎上,腰间黝黑卷皱的皮包也胀鼓鼓的。

今年7月开展的摄影助力帮扶活动中,蒋二娃拿起记号笔,在一张16开的白纸上写下了他心中的渴望——勤劳致富了,需要老婆。

消息传出去,很快,蒋二娃的电话就开始爆响。不是牵线搭桥的红娘,就是毛遂自荐的女人。一时间,他成了村里的钻石王老五。上门提亲的,看人看房看猪的,像赶场一样。

一个多月的花中选花,蒋二娃眼睛还是没挑花,他看上了现在跟他过生活的这个女人。杨晓凤老家在巴南区安澜镇农村,她随着父母到城里,这次却是辞去公租房小区保洁员工作,嫁回农村来了。

上门的当天,树上没有喜鹊闹,树下倒有鸡鸭叫。3个女人是蒋二娃租了小车接来的,走到蒋家院坝两个亲家母就嘻嘻哈哈起来,像两只喜鹊。杨晓凤十几岁的女儿,戴着一副近视眼镜,静悄悄地跟在满面春风的母亲背后。

当天下午,我入户走访,和蒋家新媳妇聊了起来。

我问:你从城里到我们村来,究竟看上了蒋二娃哪一点?

她不假思索地应道:觉得他正直、能干、体贴人。

我问:他恁个爱抽毛烟,你不嫌弃吗?

她噗地笑了:他才两开,我是三开(指嗜好烟酒茶——编者注)。不过,我抽烟是讲究场合的哈。

我也忍不住笑了起来:那你们真是天生的一对、地造的一双!

前不久,我又来到中坝,正碰上蒋二娃的母亲李光秀提着铲锄往家里走。她说:孙女放假回来了,龙书记,你来吃豆花饭嘛。

走进蒋家院坝,李光秀穿着一身碎花白色棉绸衣服,笑呵呵地说:龙书记你看嘛,这是洲亮才给我买的。

一个女孩应声出门,不好意思地说:我暑假当家教,一节课有70块钱呢。

我说,洲亮孝心可嘉啊。

一起说笑着走进宽敞干净的堂屋,蒋二娃摆好长凳,进门不到一个月的新媳妇端来一大钵豆花,连声说弄得不好见笑了哦。

李光秀喜不自禁:我现在开始享福啦。以前做活路,天黑了才回屋,人都累趴了,还得各人弄饭。吃了饭,还要喂猪。现在好了,新媳妇进门了,回家吃现成,热热络络的,这一辈子从来没享过这种福。可怜我老头子啊,辛辛苦苦一辈子没有享过一天福!

蒋二娃的父亲曾经是村里的会计,积劳成疾,刚满70岁就离开了人世,去世前一个星期,还在地里种洋芋。

蒋二娃说:老汉(方言,指父亲——编者注)不在了才晓得心痛父母,现在要让母亲享受双重福报。

村里曾经的“庆国庆度重阳”活动,蒋二娃带领6个“敬老爱亲模范”领奖。颁奖词在村民服务中心古朴的青石院落回响:蒋明伦,贫困户主,从前到大城市喂潲水猪失败,现在回老家养土猪成功。尽孝父母一片赤诚,十几年坚持抚养哥嫂两个遗孤,砸锅卖铁供养侄女读大学,铲除穷根,忠孝两全。

蒋二娃的哥哥大他5岁,嗜酒如命,进城养猪有了点活钱在包里跳,成天喝酒打牌。那是2005年,春节过后需要买猪仔,嫂子回娘家找父母借钱临时周转。钱没借来,受了气回到养猪场,哥哥还把她吵哭。一气之下,嫂子咕噜咕噜喝了一瓶农药,倒在臭烘烘的猪圈边。从此,哥哥更加浑浑噩噩。3年后一个冬天的晚上,哥哥跑出去站在一口齐腰深的鱼塘里。父母找到一身冰冷的他,背回家他就断气了。哥嫂留下一双五六岁的女儿,蒋二娃就把两个侄女当成自己的孩子,省吃俭用将她们抚养长大。

大侄女蒋洲亮从中学到大学都享受了贫困户子女的教育保障,大学期间每学年7000多元学费全免,还有3000多元生活补助。她今年从三峡学院一毕业就找到了工作。

蒋二娃如今大名荣登红榜,成了全村的红人。他被安排了管水的公益性岗位,每个月有1800元的收入。这几年,他荣获了中坝村产业脱贫带头人、敬老爱亲模范、三角镇脱贫致富光荣户、綦江区脱贫致富光荣户奋进奖……不知不觉地,村民们都会叫他的大名蒋明伦,不再喊他蒋二娃了。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