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报声音 > 正文
“微公益”时代如何更好地传递人性温暖
时间: 2020-11-28 08:47:49 | 记者:陈亢 | 编辑:肖福燕

最近,山东双胞胎姐妹柴丽娜和冯彦景,寻亲十年,最终圆梦,与分开39年的亲生父母相认的故事,在网上热传。今年8月,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记者海燕在快手短视频发布这对双胞胎姐妹的寻亲信息,随后持续进行直播,追踪相关细节。随着时间推移,帮忙的人越来越多,提供线索的人也越来越多,关注进度的人也越来越多,11月份,海燕的寻人直播冲上热榜。年过70的刘连祥,就是在看海燕直播时,觉得相关信息与自己匹配,通过联系和DNA比对后,这个家庭终于相认团聚。

时隔39年的团圆,通过全方位的跟播直播,还原了各种真实细节。不得不说,过去囿于信息不及时、不全面,特别是不能真实还原当事人的遭遇和心理,很多仅有框架性的故事叙述,极易导致各种异解和争议。仅靠有限的文字描述,有时甚至会出现跑偏现象,给新闻当事人带来二次伤害。

在媒体融合的语境下,一些传统媒体借船出海,利用各类平台资源,来实现传播的公共价值最大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记者海燕在快手平台的寻亲直播,本身就体现了微公益的价值。这种寻亲形成的凡人善举叠加效应,让爱心在巨大的人群中持续传递,让人们感受到社会和人性“润物细无声”般的温暖。

诸如此类的公益行动,要形成持续影响力,就必须弥补公共传播中那些断裂地带。既要在相关信息中及时植入更接地气、更能熨帖人心的内容,也需要借助其他具有公共传播能力的平台和新技术手段,来完成诸如直播和异地连线之类的传播需求。

在媒体融合语境下,“四全媒体”正在深入人心。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仅从字面,也不难理解,就是要求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事实上,一些主流媒体与商业传播平台之间的合作,也正在不断开花结果。记者海燕推动分开39年的亲人团聚,全方面复盘不同年代的情境,多角度还原相关人员的情感境遇,把人性温暖和无价亲情诠释到位,无疑给公共传播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

在今天这个越来越注重“微公益”时代,大众传播也应该更加追求大范围的覆盖,来让公益价值最大化,形成更大的辐射效应,传递更多的人性温暖。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