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 正文
黔江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实现富民增效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0-11-27 07:19:55 | 编辑:李平

  黔江区太极乡李子村“水产+羊肚菌”立体农业园区

  中塘镇脆红李产业 摄/杨敏

  黔江猕猴桃

  黔江蚕丝

  黔江鸡杂

  黔江羊肚菌

  黔江马喇湖贡米

  环境优美产业兴旺的冯家街道寨子社区

  农业是人类的“母亲产业”。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

  近年来,黔江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以全力打造山地特色农业发展先行区为目标,坚持转型、绿色、融合、统筹发展,扎实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

  打好产业牌 质量兴农促增收致富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黔江在大力推动乡村振兴的同时,持续深化脱贫攻坚工作,打好质量兴农产业牌,通过开展“亩产万元立体农业行动”实现农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初冬时节,寒意渐浓,走进位于黔江区金洞乡的瓜蒌基地,却是一幅热闹景象:技术人员深入瓜蒌基地,对刚采收的瓜蒌藤进行冬季管护,为来年的稳定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瓜蒌是金洞乡主打产业之一,4月下种,5月开花,10月成熟,中间有近6个月的时间是没有收入的“空窗期”。

  如何在这段时间让空闲的土地进一步发挥价值,增加土地收益?金洞乡在“亩产万元立体农业行动”中找到了答案。

  今年,得益于“亩产万元立体农业行动”的实施,该乡大力发展立体农业,通过瓜蒌基地套种芍药、亳菊、薄荷、黄精等中药材,让村民一年四季都有活可做,并探索出“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发展模式,实施立体综合农业,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立体农业红利不仅体现在金洞乡。位于五里乡五里社区佳德源菌业股份合作社羊肚菌与水稻轮作基地里,菌稻轮作的模式同样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菌稻轮作的模式,经过三季的种植,提升了产业收益,助贫困户增收。”基地负责人王方海介绍,在当地政府和扶贫工作队的带动下,五里社区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初加工、销售)+合作社(育种、技术指导)示范基地+种植大户+农户”的方式,进行菌稻轮作,经过三季的种植,不仅带动周边及全区200多户农户增收致富,同时还解决当地20多名村民长期稳定就近务工就业(其中建卡贫困户7人)。

  在黔江,像金洞乡和五里乡这样通过创新实施“亩产万元立体农业行动”助力脱贫攻坚,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案例还有很多。

  在持续深化脱贫攻坚过程中,黔江大力实施“亩产万元立体农业行动”,发展“桑+菜”“桑+禽”“稻+鳅”“种植+养殖”等立体循环农业,实现一地多种、一季多收、种养结合,建成立体农业示范基地15.26万亩。农业进一步提质增效,农民实现增收致富。

  2019年,黔江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75元,较2014年增长64.7%。

  念好生态经 绿色兴农促融合发展

  黔江生态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独特,土地无重金属污染,森林覆盖率达60.2%,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5天,建成了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近年来,黔江全力念好生态经,将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通过做精做优特色产业实现绿色兴农,着重围绕绿色有机蔬菜、优质水果、草食牲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提升产业规模和产业化水平;加快以羊肚菌为主的食用菌和泥鳅、黄鳝、大闸蟹等生态有机水产品基地的建设。

  截至目前,黔江已建成猕猴桃、脆红李为主的优质水果基地13.7万亩,荣获“全国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区”称号,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的猕猴桃基地;建设蔬菜26万亩,建成蔬菜出口示范基地3000余亩,订单销往港台地区3500吨;发展以小龙虾、泥鳅为主的特色水产基地达2.63万亩;建成中药材基地6万余亩。

  不仅如此,黔江还依托优势资源,着力推进“旅游+绿色农业”,通过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丰富乡村旅游载体,实现三产融合发展,让老百姓挣上旅游钱,吃上旅游饭。突破性发展全域乡村旅游,推出阿蓬江“一江两岸”、小南海十三寨、云上水市、白土三塘盖等一大批乡村旅游点和精品线路,呈现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并存,生态优势与致富产业共生的发展态势。

  每到节假日,位于阿蓬江畔的冯家街道寨子社区总是游人如织。吸引大家前来的不仅是良好的自然生态,还有田间地头的那一抹乡愁。

  寨子社区是全市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点之一,也是黔江打造阿蓬江“一江两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带的核心区。为抓好产业融合发展,冯家街道构建了以发展循环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和微企创业创新为支撑、以乡愁旅游融合发展为主导、以群众增收为落脚点的“城郊融合型”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效益农业,打造立体农业示范园的同时,黔江还发展壮大精品民宿、农家乐,巩固扶贫产业园,并大力发展农特产品加工,进一步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打出组合拳 品牌强农促乡村振兴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农业品牌是核心。为此,黔江打出品牌强农组合拳,大力实施农业品牌发展战略,通过做大做强骨干产业、打造全国品牌,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5月,黔江新希望集团10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开工仪式在石家镇举行。项目总投资20亿元,年出栏生猪100万头,建设年产50万吨饲料加工厂,实现1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产能。项目计划建设周期两年半,一期工程计划投资4亿元,年出栏生猪30万头;二期工程计划投资16亿元,年出栏生猪70万头。

  项目的开工建设,标志着黔江生猪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发展,同时也标志着黔江向全国生猪调出强县目标迈进。项目为黔江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样板,也为黔江现代农业建设增添了后劲和活力。

  打响黔江生猪品牌,让生猪产业实现品牌化,向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发展,只是黔江实现品牌强农众多成效中的其中一个缩影。

  “只有树立品牌意识,走品牌之路,黔江的农产品才能走出深山,才能成为全国的生态粮仓。”黔江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黔江在做强骨干产业上下足功夫,为打造全国品牌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黔江稳步实施生猪产业“11152”工程,引进新希望集团打造100亿级生猪全产业链基地,全国首个无抗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国家标准委中期评估。2020年预计出栏生猪63万头,连续12年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优质桑园从2017年的5万亩发展到2020年的8.3万亩,蚕茧从4.1万担增加至6万担,蚕农综合收入超2亿元,桑园规模、蚕茧产量和质量连续10年全市第一。

  同时,黔江还打响“山韵黔江”公共品牌,积极创建“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生产基地。截至目前,获市级以上农产品品牌突破160个,获评“黔江桑蚕茧”国家农产品优势区和国家地理标志,顺利通过国市级专家评审,获得“中国蚕桑之乡”称号。

  除此外,黔江还获评“中国猕猴桃之乡”“中国脆红李之乡”称号,“黔江猕猴桃”被纳入国家品牌目录、通过农业农村部评审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黔江猕猴桃、黔江脆红李、黔江肾豆、黔江“地牯牛”获地标证明商标,黔江羊肚菌通过地标品鉴评审,“巴味渝珍”授权农产品22个,黔江羊肚菌、地牯牛、蓬江牛肉脯、豆腐干等品牌成为国内“网红产品”,黔江“69种猪”成为中国西部种猪基因第一品牌,珍珠兰花茶被评选为“重庆十大名茶”。三磊田甜公司获得水果(猕猴桃)出口资质,远销巴西、智利、俄罗斯、越南等国家。

  ■链接》》

  ●黔江猕猴桃

  黔江位于北纬30°,是闻名的“中国猕猴桃之乡”。这里气候湿润、光照充足、生态环境良好,是猕猴桃的理想生长地。这里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使得猕猴桃糖分含量高,口感极佳。黔江猕猴挑先后荣获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标识,入选国家区域品牌目录、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

  ●黔江蚕丝

  蚕桑作为黔江的传统产业,历史可追溯至清朝时期,是黔江三大农业骨干产业之一。近年来,黔江区委、区政府抢抓机遇,大力发展蚕桑产业,成功创建唯一的“全国蚕桑生物产业基地”品牌,并形成较完整的丝纺产业链,主要产品包括生丝、丝绵被、地毯、丝绸等。“武陵山桑蚕茧”丝绸商标获重庆市著名商标,黔江蚕丝获得有机产品认证,丝绸产品享誉国内外。

  ●黔江鸡杂

  黔江鸡杂发源于黔江区濯水镇,是武陵山区最具代表性的美食。黔江鸡杂积攒有百余年历史,已传承8代,是市级非物质保护名录产品,其主要原料有跑山鸡内脏、泡椒、泡萝卜、泡姜、洋芋、花椒、菜油,烹制时以旺火重油快炒,用煨锅方式食用,口感酸辣爽品,鲜香脆嫩,特别下饭,发展成了风靡全国的一道美食。近年来,阿蓬记、蓬江食品公司开发了袋装鸡杂,已推向全国,市场反映良好。

  ●黔江羊肚菌

  羊肚菌是一种珍稀名贵的食用菌,是“武陵山珍”菌中珍品,民间更有“年年吃羊肚、八十照样满山走”的说法。羊肚菌对地理气候条件要求较为苛刻,作为武陵山区食用菌产区之一的黔江区,立足生态优势,不仅成功培育出了这一绿色品牌,还实现了大面积种植,实现羊肚菌栽培的高产稳产,推动黔江区羊肚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黔江马喇湖贡米

  “马喇湖贡米”产自黔江区马喇镇、邻鄂等乡镇,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具有悠久的历史。马喇生产的“白脚粘”大米于康熙年间被送往京城,备受皇帝赞赏,“马喇湖贡米”由此得名。马喇镇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优势,海拔800米左右,四面群山环绕,清澈的泉水常年不断,充足的日照、肥沃的土地造就了种植优质水稻的良好环境,孕育出颗粒饱满的马喇湖贡米。马喇湖贡米质地坚硬、色泽清白透、饭粒油亮、香味浓郁,含有丰富的铁、钙、锌营养微量元素,属纯天然绿色食品。

  刘茂娇 唐楸

  图片由黔江区农委提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