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思想 > 正文
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0-11-26 07:11:47 | 记者:侯金亮 朱涛 | 编辑:李平

 

  金书秦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经济体制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王成 西南大学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委员

  编者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这为做好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重庆日报全媒体记者专访了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经济体制研究室主任金书秦研究员和西南大学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委员王成。

  切实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

  重庆日报:为什么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有何重要意义?

  金书秦: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要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农业现代化的短板。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就是补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短板。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对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加强乡村建设就是抓住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此外,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王成:当前,中国正处在加速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农村产业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让“三农”问题成为国民话题。无论从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承认包产到户的合法性”到“增加农业投入,调整工农城乡关系”,还是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始终是中国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坚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与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顺应了经济发展规律,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夯实了基础。

  重庆日报:全会提出,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这对实现让乡镇更好地服务周围群众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金书秦:县城、乡镇不仅是城镇居民的生产活动中心,也是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这是新型城乡关系的具体体现。随着城乡的进一步融合,乡镇和村的边界将更加模糊,从物理距离上来讲,交通的通达性将更便捷。过去,乡镇对农村具有一定的“虹吸”效应,农村的好资源都往乡镇输送。但是随着交通便利程度的极大提高,乡镇面临被“架空”的尴尬境地。将乡镇建设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一定程度上是在新时代赋予了乡镇新的功能定位。乡镇要抓住历史机遇,及时调整好自身定位,加强乡镇公共服务功能,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王成:健全并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对于打造乡镇的区域中心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要强化乡镇综合服务能力,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打造治理有效的服务型政府。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群众参与度,发挥群众主动权,逐步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治理体系。结合群众对生产生活的新需求,更好地发挥乡镇政府服务群众的职能,通过多元主体共建共担共荣参与乡村建设,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以提升群众的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三是要坚持生态文明理念,打造生态宜居乡镇。因地制宜编制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科学配置乡土资源,营造人地和谐共生的宜居环境,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着力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重庆日报:完备的基础设施是提高乡村生活品质的核心内容。在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方面该如何着力?

  金书秦:接下来,除了继续巩固和拓展已有的建设成果以外,还要围绕提高乡村生活品质、增强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着力办好群众身边的两件事。一是持续推进农村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这是群众身边的事,涉及农村居民日常生活感观、便利和健康,也关系到整个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十四五”期间,要继续加大力度,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短板。二是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乡村是许多传统文化的载体。“十四五”时期,要突出重视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成为城市居民向往的乐园。

  王成:完善乡村基础设施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建立健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各级政府要与时俱进制定与本区域相符合的配套制度,整合社会资源,多渠道多形式保障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行。二是拓宽资金渠道,整合社会资源。要保证农村投入资金来源多元化,吸引多元主体项目共建、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把行政划拨、农民自筹、企业资助等方式结合起来,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经费。三是强化基础设施的后期管护。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后期管护体系,成立专门后期管护工作组,落实到社到人,层层把关。同时,也要遵循自然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分考虑乡村发展现实需求,精准施策,分阶段明重点按步骤有序推行,逐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重庆日报:村庄干净整洁是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如何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

  金书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首要的就是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充分考虑当地资源禀赋、人们生活习惯、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等多方面因素,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出台整治提升方案,力争做到一村一策。其次,要科学设置考核目标,避免过度追求量化目标带来的资源浪费。再次,要动员更多力量,特别是农户参与其中。农村人居环境的管护要切实发挥好农户的主体作用,把农户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出来,让人人成为保洁员、监督员。同时,经济发达的地区,可以推广试用垃圾、污水处理适度收费;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可以探索村民投工投劳的方式参与村庄垃圾、污水设施的建设和运维工作。

  王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实现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初见成效。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个系统性长效工程,进一步实现村庄干净整洁建设美丽乡村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继续着力:一要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庄规划编制的内容,以规划为引领,分步骤持续推行;二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环境保护意识;三要凝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优化经验,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区的示范作用,划阶段按时序分主次由点及面逐步全面推进;四要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管理-管护”制度和工作机制。

  全面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重庆日报: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怎样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金书秦:乡村振兴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推动乡村人才振兴,首先要配置一支懂政策、会管理的乡村干部队伍,切实做到乡村振兴的干部配置优先考虑。其次要造就一支庞大的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经营技能的高素质农民队伍,走好“三步棋”:一是在现有务农人员基础上,培养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领军人才,实现内部转型升级;二是通过完善农村软硬件设施条件,招揽、引进一批专业人才扎根农村;三是吸引一批能人、乡贤,带着资金、技术和情怀回流返乡参与乡村建设。

  王成:培育乡村多元主体,是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一要发挥乡贤作用,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培训培育机制,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以乡贤为引领带动农民致富,缓解农村人才总量不足的难题。二要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障农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平等受益的权利,让农民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依靠者和受益者。三要建立“基层政府+培训组织+农民”培育模式。由政府主导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采取政府补贴与社会资助相结合的方式,整合社会力量开展农业技能培训。四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体制机制。

  重庆日报:“十四五”时期,重庆该如何因地制宜加快推动乡村建设?

  金书秦:“十四五”时期,重庆要继续发力,因地制宜加快推动乡村建设。一是强化区县、乡镇服务农民的综合能力。在提供就业机会、服务农业生产、提供生活便利等方面增强城市的包容性,千方百计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共享全市发展成果。二是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做好长江经济带大保护的先头兵。在稳定粮食和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的情况下,要进一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养殖粪便资源化利用,推进种养结合,最大限度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排放。三要办好农村的事,持续改善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结合山城特点,做好农村改厕、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工作,进一步提升村容村貌。

  王成:结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重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快编制村庄规划,强化规划作用。乡村建设规划先行。要顺应自然发展规律,摸清西南丘陵区位特色与乡村本底条件。二是强化农户环保意识,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两山论”为指导,严守生态环境保护红线,严格环境监管执法,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提升乡村宜居水平。三是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精准定位乡村发展,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摸索特色发展路子,延长农业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稳步提高农民收入。四是继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立农产品产供销的新通道。五是尊重文化差异,保护发展优秀乡土文化,使乡村地域文化吸引力实现最大化。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