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庆 > 正文
以“温度”与“智能”应对人口老龄化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0-11-22 08:29:58 | 编辑:李振兵

郑静晨

周燕珉

路一鸣

在“高技能人才发展·2020康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郑静晨,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周燕珉,创新奇智首席战略官、高级副总裁路一鸣等院士专家、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作了主题演讲,共同交流探讨高技能人才发展思路和举措,以及如何推进医养结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话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静晨:

让老人获得高质量医疗保障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公共卫生难题,老年人如何获得高质量的医疗保障和服务成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以医疗为保障,以康复为支撑,医养结合的思路或许是一种应对之道。

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优势在于整合医疗和养老两方面的资源,提供持续性的老年人照顾服务。

从保障目的看,与传统养老模式一样,医养结合旨在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服务,帮助老人安度晚年;从参与主体看,它联合传统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多元化的参与主体为老年人提供新型养老服务;从服务内容看,由于引入了现代医疗技术,它能提供更专业和便捷的养老服务,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从保障对象看,医养结合适宜那些无法在传统养老模式中得到良好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以及失智老人;从人性角度看,它同时考虑了老年人的养老与医疗需求。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周燕珉:

养老设施建设应更注重细节

养老设施与培训学校相结合能更好地服务老年群体,让他们老有所居、老有所乐。

养老设施不能局限于机械地执行相关设计规定。很多设计师对养老设施的认识仅限于满足相关设计规范的要求,认为仅是在普通住宅的基础上去设置坡道、保证轮椅回转和加装扶手而已。事实上,还有许多细节需要关注,例如:套型设计能否保证老人在各空间内视线和声音的有效沟通,卧室空间大小能否满足老人分床睡的需要,插座的高度能否让老人不必过度弯腰就可使用。

未来居住空间要全面应对老龄型社会的需求,这是研究者和培训学校共同的责任。培训学校可以产学研相结合,既为养老设施输出人才,又为康养职业的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同时解决了康养人才短缺和教学中实践难开展的问题。培训的课程可包括老年客户的需求分析、社区及机构养老项目的设计实例、养老服务设施的维护等。

创新奇智首席战略官、高级副总裁路一鸣:

人工智能赋能养老服务

人口老龄化不仅意味着一系列社会养老问题,还造成了工作人口越来越少。因此,企业必须考虑用AI赋能养老服务,研发人工智能领域的养老产品,缓解全社会对劳动力短缺的焦虑。

在康养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加深,社会上没有足够的护工,也没办法很快培训出来。就这个问题,人工智能能解决不少问题。在我国,90%以上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围绕老人居家安全和健康管理,企业可以研发出具有安全看护、健康监护、生活照护、精神陪护等核心功能的机器人,用机器人填补护工缺口。

与此同时,护工仍要学习新技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养老服务。例如,护工要学会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从大数据中解读老年人身体状态的变化,指挥机器人照顾老年人。

(本组稿件由记者崔曜采写,图片由记者崔力摄/视觉重庆)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