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政务 > 正文
用心用情为民 特殊群体无忧 全市民政系统切实做好脱贫攻坚兜底保障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0-10-17 09:03:53 | 编辑:李振兵

 

开展扶贫宣传活动

开展贫困户农产品销售活动

到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

捐款助力扶贫

开展消费扶贫活动

社工帮助贫困户销售水果

民政工作者指导帮扶户产业扶贫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民政工作事关基本民生保障,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重要的兜底作用,一年来,随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全市民政系统聚焦社会救助兜底脱贫专项行动重点任务,坚决履行脱贫攻坚兜底保障责任,切实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各类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1 把脱贫攻坚的底兜住兜牢兜好

41岁的冉啟琼是石柱县悦崃镇新城村村民,由于家里孩子多,家庭陷入贫困。石柱县民政部门在排查过程中发现该家庭困难状况,及时将冉啟琼一家纳入低保兜底范围,并会同相关部门为冉啟琼家庭提供公益性岗位。

“现在有低保金兜底,我还能凭自己双手创造价值,不再‘等靠要’了,我相信,我们一家能尽快摆脱贫困。”冉啟琼说。

今年,市民政局着力从3个方面加强了基本生活保障。一是应保尽保农村贫困人口。目前,全市兜底保障贫困人口26.29万人,其中,低保兜底25.04万人,特困供养1.25万人,2020年共支出社会救助兜底资金8.2亿元。实施“渐退制度”、“分户制度”。截至8月,全市对17208名贫困人口实施渐退,对2873名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重病、重残人口实行分户保障。

二是及时发放困难群众物价补贴。市民政局配合发改部门,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及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5.03亿元,其中发放贫困人口价格临时补贴0.89亿元。

三是推进低保调标工作。从9月起,我市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440元提高到496元,增幅为12.73%;城乡低保差距由1:0.76缩小到1:0.8,农村低保标准持续高于扶贫标准线。

同时,全市民政系统还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坚持“先行救助”“分级审批”,简化优化临时救助审核审批程序,健全乡镇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按2倍低保标准对确诊新冠肺炎困难群众实施临时救助,免费向困难群众发放防护用品,全力做到应救尽救快救。疫情期间,共计临时救助8.59万人次、支出临时救助2.15亿元。加大因灾致贫返贫人口保障力度,共计支出临时救助资金437.12万元。

2 增强特殊群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走进璧山区健龙镇敬老院,老人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或玩纸牌,或结伴散步,或休闲聊天,不时响起的欢笑声萦绕着整个院子。

然而,在几年前,健龙镇敬老院却是另一番景象。“以前的敬老院,消防设施老旧,存在许多安全隐患。楼栋内没有电梯,宿舍内也没有空调、热水器,老人的生活非常不便。”敬老院工作人员说。

针对这一情况,璧山区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逐步对全区15所镇街敬老院实施达标升级改造,配齐配全了各类基础设施设备,大大提升了老人居住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饭后出来走走,活动一下筋骨,日子过得很舒服。”67岁的农村特困对象曾垂义说。

为让特殊群体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市民政局聚焦特困人员,实施乡镇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规划改造乡镇敬老院600所,保障农村特困对象集中供养;持续推进农村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工程,规划建设失能集中照护机构60所,实现有意愿入住的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全覆盖,截至8月底,对9908名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

同时,市民政局还聚焦困境儿童,落实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有效保障3400余名孤儿、2600余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基本生活。聚焦困难和重度残疾人,全面落实“两项补贴”制度,截至8月底累计发放2.7亿元,惠及49.9万名残疾人。

3 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

今年,市民政局协调出台《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指引》,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脱贫攻坚,在推动社会组织精准对接上再发力,在加快脱贫攻坚慈善项目落地上见实效,在促进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深度参与脱贫攻坚上下功夫。

一年来,全市社会组织开展重点扶贫项目882个,组织各类活动2188次,直接参与脱贫攻坚人员近30万人次,筹集扶贫款物达4.94亿元,惠及困难群众48.3万人次。

市民政局动员引导各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专长和优势,综合采取网上营销、商场直销、结对助销、旅游促销、协作展销、劳务推销等方式,多措并举,助力贫困地区扎实开展消费扶贫工作,全市社会组织直销农产品达1.33亿元。

市民政局还引导慈善组织规范设立扶贫公益基金,市级慈善组织已设立专项基金30个,涉及扶贫公益基金20个。市慈善总会在18个扶贫开发重点区县设立“社区阳光基金”,面向2266名低保户、2245名残疾人设立帮扶基金,帮助其解决经营发展和临时生活困难问题;市社会救助基金会设立“困难群众急难众筹”项目,共筹集资金340.65万元,帮助184名困难群众解决就医等急难问题;市儿童救助基金会设立“儿童助学扶贫众筹项目”,筹集资金136.7万元,资助贫困儿童1054人。

同时,我市还动员引导各级各类志愿服务团体累计发布扶贫志愿服务项目4400余个,着力推进扶贫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不仅如此,在积极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方面,为进一步加强沟通联系,我市还与山东省民政厅签订了《2020年社会组织扶贫协作框架协议》,建立了鲁渝社会组织扶贫协作联络机制,对接落实山东省16家社会组织对口支援我市项目资金130余万元。

4 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管理服务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民政领域其他兜底保障也同步统筹推进,其中最大亮点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管理服务工作。

为啃下深度贫困“硬骨头”,黔江区1500多名居住在贫瘠高山的贫困人口,易地搬迁到了黔江城区。从高山农村到城市社区,在市民政局指导下,黔江做好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

在黔江城南街道李家溪安置区,建成了管理用房、活动广场等社区管理服务设施150平方米,并设立了搬迁群众社区管理“保姆站”。黔江区民政局积极筹措100万元示范建设项目资金,落实房屋240平方米,用于建设党群活动室、居民议事堂、便民服务点、社区社会工作站、心理咨询室、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站等。

在房间里烤起炭火,有安全隐患;在楼道里堆放农具,阻碍通行;在小区里乱丢垃圾,污染环境……400多户原本彼此陌生的农村群众搬进城市新社区,难免有些不适应。

此时,有温度的社区服务及时跟上了。在李家溪安置区,28栋居民楼每栋显眼位置,都贴有两张公示牌,一是安置区居民公约,二是楼栋长、调解员等楼栋服务人员姓名、联系方式。

“我们在安置区里选出聘任了1名网格长、10名网格员、28名楼栋长、8名纠纷调解和事佬,人人都明晰责任,及时为大伙儿服务。”社区工作人员介绍。

“在防疫期间,安置区不少群众还主动报名当志愿者,轮流值守各个路口和楼栋口。”这名工作人员说,新居民习惯了新生活,融入了新家园,在社区共治中,大伙儿成了一家人。

据了解,市民政局已制定《关于加强和规范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管理服务的指导意见》,从组织建设、设施建设、制度建设、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完善安置社区管理服务,形成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管理服务的长效机制,以此加强贫困地区城乡社区治理,指导建立“一约三会”,完善村(居)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减轻困难群众负担,不断激发脱困解困内生动力。

链接》》

民政脱贫攻坚展开大决战

目前,全市民政系统正持续深入开展社会救助兜底脱贫专项行动,结合民政脱贫攻坚大决战,充分发挥主动发现机制作用,聚焦未脱贫人口、无劳动力贫困人口、监测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持续开展“回头看”排查,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纳入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兜底脱贫政策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同时,市民政局深入推进重庆市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重点举措落实落地,建立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的分层分类救助制度体系,着力构建综合救助格局,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本版文图由重庆市民政局提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