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政务 > 正文
以产业扶贫为根本筑牢高质量脱贫根基 市农业农村委 巴渝大地产业扶贫硕果累累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0-10-17 09:02:46 | 编辑:李振兵

巫山脆李挂满枝头

红池坝茶叶产业助脱贫 摄/崔力

涪陵青菜头丰收了

石柱把小辣椒做成了大产业

奉节脐橙丰收了

丰都县华裕全自动化种鸡舍

秀山隘口镇太空莲基地

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委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切实做好产业扶贫大文章的要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持续保持攻坚决战态势,通过夯实产业扶贫之根、筑牢精准扶贫之基、实施长效扶贫之策,为重庆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如今,产业扶贫已成为覆盖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可持续性最强的扶贫举措。

特色发展夯实产业扶贫之根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这一点对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重庆来说是必由之路。

在奉节,脐橙被列为当地的主导产业,长江两岸种植了35万亩。如今,脐橙产值达32亿元,占全县农业产值的41%,成为当地30余万名果农脱贫增收的“致富果”。

在巫山,全县种植脆李28万亩,果农达5万余户,年综合产值15亿元,带动9100多户贫困户脱贫。

近年来,为培育壮大扶贫主导产业,市农业农村委坚持精准方略,紧扣解决“两不愁”突出问题,统筹推进区域脱贫与贫困户脱贫、贫困区县与非贫困区县扶贫产业发展、短平快项目建设与扶贫长效产业发展,把产业扶贫纳入全市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规划布局,制定出台《全市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大力实施“十百千工程”,指导和支持各区县因地制宜培育2—3个主导产业,各贫困村发展1个增收产业。

以丰都培育的特色主导产业为例。该县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围绕“一心两极三带”布局,大力发展以肉牛、鸡、红心柚为拳头产业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形成了“1+6+X”扶贫产业格局,建成了沿长江、龙河、渠(碧)溪河3个经济带,推动扶贫产业由分散布局、单一发展逐步向区域化布局、集群化发展。

目前,按照“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好价钱”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路子,全市先后建立了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培育了涪陵榨菜、万州血橙、奉节脐橙、巫山脆李、巫溪洋芋、丰都肉牛、城口食用菌、黔江生猪、武隆高山蔬菜、石柱辣椒、秀山茶叶、彭水红薯、酉阳山羊、开州春橙、云阳柑橘等系列扶贫特色产业。其中33个有扶贫任务的区县发展柑橘299万亩、榨菜157万亩、中药材257万亩、调味品187万亩、特色水果393万亩、特色经济林181万亩、茶叶85万亩,牛53万头、山羊443万只、蜜蜂120万群,特色产业覆盖建卡贫困户90%以上。

靶向精准筑牢产业扶贫之基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产业扶贫能否让贫困户可持续脱贫增收,同样关键在于精准施策上。”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为落实精准方略,全市建立了产业精准到户台账,对每个贫困户建立扶贫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档案,实行动态监测和指导调度,精准掌握每个贫困户扶贫产业状况,为精准指导贫困户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目前,产业到户46.7万户,覆盖全市90%以上的建卡贫困户。

“从来没想过地里还能刨出‘金豆豆’,一年光种洋芋就有数千元的收入。”提起村干部因地制宜发动大家种植的洋芋产业,巫溪县尖山镇太坪村5组的贫困户吴祖翠高兴得合不拢嘴。

吴祖翠增收的背后,体现的是我市坚持产业指导到村、产业项目帮扶到户的思路。如今,按照这一机制,巫溪全县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意愿的贫困户都实现了特色扶贫产业的全覆盖。

“产业扶贫是一个大概念,搞什么、在哪儿搞、谁来搞、卖给谁,都要精准。”为打通产业精准到村到户“最后一公里”,建立了市、区县、镇(乡)村、贫困户四级产业指导体系。市级层面,组建18个产业扶贫工作技术指导组,定点联系指导33个有扶贫任务区县和18个深度贫困乡镇;区县层面, 14个国家重点贫困区县建立101个技术专家组,组织专家459名包乡指导;乡镇层面,组织6600余名农技人员包村服务;农户层面,建立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全市选聘产业发展指导员2.87万人,推广“双对接双选择”产业到户机制,帮助贫困户落实产业项目、帮助产品销售等。

此外,为鼓励贫困户发展到户产业,市农业农村委还精准指导区县完善了到户产业扶持的财政投入、农业保险、贷款担保、信贷支持等政策措施和补助标准,组织开展“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创建工作。截至目前,贫困区县创建“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242个。

利益联结丰盈产业扶贫之策

“要探索建立更加有效、更加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乡亲们持续获益。”对此,市农业农村委推动产业扶贫与“三变”改革、股权化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相结合,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建立起多种利益联结方式,让贫困户真正从产业发展中受益。

以农村“三变”改革为例。市农业农村委在推动产业发展上转变思路,通过与“三变”改革相结合,变贫困村“闲散资源”为“优质资产”,让农村“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增收的渠道多起来,让农民以股份的形式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增值收益。目前,全市“三变”改革试点贫困村达192个,11.4万名贫困人口成为股东,年人均增收500元左右。

奉节县平安乡文昌村是市级深度贫困村,也是2018年重庆“三变”改革试点村。前不久,该村贫困户贺德东将土地流转出去当上股东后,又在当地的养猪场找到了一份新工作。

驻村第一书记徐毅说,“2018年,我们对集体的土地、森林、固定资产等探索了点上‘化零为整,确权不确地’、面上‘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措施,培育了村股份经济联合社。同时,按照单一配股的方式,将村集体经营性资产量化到每个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全村740户2285名村民成为联合社的股东。他们通过流转土地、反租倒包、直接用工、财政资金股权分红、村集体二次分红等利益联结还实现了六大增收。”

通过“三变”改革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户增收只是全市创新产业扶贫的一种方式。近年来,为集成、放大各种农业农村改革政策的扶贫效应,市农业农村委尝试将产业扶贫与深化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农业农村改革相融合,加快推动城市资本下乡,大力扶持发展龙头企业,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发展农村致富带头人,鼓励返乡创业创办家庭农场等,建立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与此同时,为促成各新型经营主体构建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市农业农村委牵头制定出台了《关于健全完善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产业扶贫带贫机制防止“一股了之”“一分了之”的通知》,推广资产收益、土地流转、资金入股等8种联结方式,同时明确经营主体带贫责任和支持措施,完善收益分配机制,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逐步致富。

融合发展走深产业扶贫之路

为实现短期可脱贫、长远能持续增收的目标,推动产业扶贫走深走实,市农业农村委实施了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开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产品电商扶贫行动,推进农业“接二连三”,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提升。在18个贫困区县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县6个,培育乡村旅游示范乡镇55个、示范村点254个。

同时,市农业农村委还更加注重消费扶贫和农业品牌打造,先后通过电商扶贫、消费扶贫,推进品牌农产品上京东,贫困区县23个农产品在央视等媒体免费展播,组织参加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20余场次。通过鲁渝扶贫协作,先后开展“巴味渝珍香落齐鲁”“十万吨渝货进山东”等活动,近3年累计销售农产品6亿元以上。值得一提的是,市农业农村委还牵头打造了“巴味渝珍”市级农产品公用品牌,如今授权使用贫困区县产品183个,11个产品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并积极鼓励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消费扶贫。

比如巫山县饮食文化研究会以巫山脆李为原材料,制作的“成话李”成了当地特色的旅游伴手礼,深受游客喜爱。同时,与湖北省秭归县屈姑集团、武汉南博集团合作,研发脆李饮品、果酒、李干、果脯等附加值高的产品,进一步提高了产业扶贫的质效。

链接》》

久久为功 产业扶贫永远在路上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市农业农村委将聚焦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致贫,研究制定“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在做优做强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的同时,重点围绕规划、政策、工作、保障“四个衔接”,在推进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方面狠下功夫。进一步提升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水平,促进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提升,以产业振兴巩固扩大产业扶贫成果。

本版文图除署名外由市农业农村委提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