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政务 > 正文
城口 生态价值化拓宽农文旅融合路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0-10-17 08:58:30 | 编辑:李振兵

城口县“蓼乡梨坪”景区

城口彩叶

游客在城口县高观镇核桃产业基地体验核桃采摘

寻找生态文明的“城口源”,推动生态资源价值化。

 “两高(高速、高铁)”时代渐行渐近,生态明珠熠熠生辉,大巴山深处的城口,迎接游客的不只是一份清凉,还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资源、生态气候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生态红色民俗旅游资源、生态产品资源。

无论你来大巴山干什么?先要问一问山,山会给你答案……一场立足在地资源、挖掘在地文化、升级在地产业的农文旅融合探索,在城口正拉开帷幕——

培育打造“大巴山硒谷”

红军村“火”了。

国庆小长假,城口县高燕镇红军村何家坪(土地名)龚佑美家的灶堂就没熄过火,一拨一拨的游客到村里瞻仰红军遗址、采摘荷花莲子,到她家品尝城口腊肉。

在红军村,红色文化不只是旅游景观,更成为村民脱贫的精神支撑。龚佑美丈夫瘫痪、大儿子脑瘫,二儿子与小女儿只有10多岁,她哪能不累?但龚佑美说,游客来了,农家乐有了收入,生活就有了盼头。“农文旅融合是城口的最大潜力,也是城口人致富奔小康的希望。”城口县相关负责人介绍,树牢“生态+”理念、构建“+生态”体系,城口不断探索生态资源价值化,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

何家湾海拔1000多米,去年以来, 这里建起了120亩花卉苗木产业基地、100亩大黄种植基地、150亩高山生态水稻种植基地、50亩莲藕基地。

山高峡横密林深,生态优良满山珍。城口“九山半水半分田”,很多村里与红军村一样,山高、坡陡、谷深,“散而小”是城口农业的“短板”。但特殊的地形地貌构建的立体气候,却孕育了城口山地鸡、城口老腊肉、道地中药材、中蜂百花蜜、优质食用菌等城口独特的生态优质农产品。

与此同时,城口属全国两大天然富硒带之一(秦巴山区富硒带),土壤硒含量高达1.41(微克/克),是全国平均值的近7倍,区域内所生产的马铃薯、核桃、板栗等农林产品,天麻、党参等道地中药材,城口山地鸡、城口老腊肉、牛羊等畜禽农产品最低硒含量均高于全国平均值。

“农文旅融合,农业是底色。生态、富硒就是城口农业的底色。”城口县委负责人介绍,全县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实施“七大农业产业扶贫行动计划”,在“鸡窝地、巴掌田”探索发展山地特色生态农业,构建起“山上中药材、林下山地鸡,坡上核桃树、百花中蜂蜜,香菌巴掌田、杂粮鸡窝地,火炕老腊肉、冷水生态鱼”生态立体农业产业格局,着力推进生态资源价值化,整合生态自然资源、生态气候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生态民俗旅游资源,合力培育特色农产品。

合指为拳,聚沙成塔。全县190个村和涉农社区清理集体资产13.7亿元,集体土地42.6万亩,确认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1万余人;配置股份21万余股,以入股方式集中到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市场主体合作发展山地特色生态农业。

城口县农业农村委主任许衍介绍,现在,天宝药业带动中药材种植、花千源蜂业带动蜂农养蜂、奇缘生态农业带动食用菌栽培、包黑子带动笋竹生产加工,城口先后引进和培育1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建成休闲食品生产线10条,县内农产品加工达到40余个品种。201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6.97亿元,同比增长18.9%。

城口物种丰富,植被繁茂,生态系统完整。目前,全县有道地中药材6种,有效期内无公害农产品81个、绿色食品43个、有机食品31个、地理标志农产品5个、富硒产品2个、重庆名牌农产品6个,先后获得“中国天然富硒农产品之乡”“中国绿色生态中药材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9月23日,在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开幕上,城口县发布打造“大巴山硒谷”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展现城口独有的生态价值、区域特质,助推农业产业生态链、价值链、产业链的加快形成,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有了生态化发展的“新平台”、有了共同的“金字招牌”,城口农业夯实了农文旅融合的基础,有了“大巴山硒谷”接待游客。

促进生态文明产业升级

“山远,心更野。”这是“大巴山硒谷”的宣传口号。“山”,凸显产品原生环境;“远”,远离喧嚣污染;“心更野”,传递城口豪放自由的大巴山文化。

“打造‘大巴山硒谷’也是一种文化行动。”城口县文旅委主任陈良丰介绍,城口推进文农旅融合,在发展山地特色生态农业基础上,培育壮大文创产业,实现“接二连三”,把农林产品变成康养商品、旅游商品,凸显“巴山、生态、康养、原乡、人文、红色”特质,全域发展生态旅游。

在红军村,一条15公里长的红色之旅观光步道将红军医院、战壕、哨卡、藏身洞等红军战斗遗址串联起来,以红枫林、红军广场、红军雕塑、红色文化民宿的红色旅游线路逐渐形成。红军村党支部书记谢正学说,盘活红色资源,不但吸引了游客,红军精神更激励了村民打赢脱贫攻坚战。

每年盛夏,一台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实景情景剧《山恋·河鱼》在河鱼乡上演,让游客“领略农耕文化、追忆农耕岁月”。与此同时,河鱼乡还深挖“渔樵耕读”农耕文化,打造农耕文化长廊、农耕博物馆、农耕广场以及农耕体验,连续4年举办农耕文化旅游节,集中展示本土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唤醒游客灵魂深处的“乡愁”。

……

“农文旅融合并非农业、文化、旅游的简单相加,三者是互相包含、相互促进的。”山东临沂市朱家林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发起人与总设计师宋娜说,农文旅融合要立足在地资源,挖掘在地文化、培育在地产业,与当地百姓共学共创、共建共享,固老根嫁新枝,探索农文旅融合新路径,“越本土越世界,用本土回应世界,让外来人欣赏我们的生活。”

宋娜先后8次到城口考察,被大巴山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迷住了。当地村民与5000多个物种和谐共生;中国三宝“树割漆、蚕吐丝、蜂酿蜜”,城口就有两大宝。她认为,城口大巴山文化资源以及城口原住民本身的道德与精神价值,都是独一无二的。

“无论你来大巴山干什么,先要问一问山,山会给你答案。”这句话让宋娜来了灵感,把项目取名叫“问山”。她决定扎根城口,走进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生态去寻找城口农文旅融合的答案,“问寻大巴山、寻找生态文明的‘城口源’。”

在城口县的支持下,宋娜计划在土城老街利用闲置老建筑改造搭建农文旅融合孵化平台,以外脑孵化内脑,为城口乡村振兴、新型业态培育、生态经济转型升级等进行持续性培育与陪伴工作;在北屏乡松柏村,依托原生态野生大木漆,打造文人生态艺术村;在岚天乡,培育农民品牌双创村;在龙田乡,建造仓房生态经济转型社区。

在北屏乡松柏村,宋娜以当地特有原生态野生大木漆为载体,从漆树种植、割漆,到漆成品、漆艺、漆艺研学,再到《漆山歌》舞台剧创作,构建大木漆文化艺术产业链,形成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推动城口从廉价资源输出到艺术价值升级,进一步实现生态产业转型。

今年7月,驻村艺术师释圣航在问山一号落户,将古琴文化带到松柏村,并将1000余斤大木漆销往国内外,实现产值30余万元;法国漆艺师文森·漆落户问山3号,把一种艺术生活的方式带进城口,也把“城口源”带到国际;农民艺术家高世亮、陶艺大师李文红、来自宝岛的当代艺术创作家黄国记、生态微产业孵化师戴瑶强、埃及建筑师外龙等陆续进驻松柏村。

“引入具国际价值的漆工艺师,撬动各领域文人大师,形成新文人价值和当代生态产业思维,带动在地资源活化,为城口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多元性,促进生态文明产业升级。”宋娜说,这就是她在松柏村的农文旅融合探索。

升级“大巴山森林人家”

黄安坝、亢谷、九重山、青龙峡、鸡鸣寺、苏维埃政权纪念馆、红军公园……城口景点景区众多,加上独具特色的高山、峡谷、溪流等,旅游资源丰富。当地游的“短板”重点是接待能力不足和设施需要升级。

自2011年以来,城口一直打造“大巴山森林人家”,并成为当地公共旅游品牌。但这些由各农户原有民房改建的森林人家,设施简陋,千篇一律接待避暑游,有数量、没质量、差特色,集中规模效应差、游客体验感不足,离规范化旅游住宿还存在差距。

“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旅游集群片区就是‘大巴山森林人家’的升级版。”陈良丰介绍,2017年,县里确立了“重点景区+乡村旅游集群片区”全域农文旅融合发展思路,结合各乡镇农业、文化、旅游等独特资源,连片打造河鱼两扇门、沿河迎红、双河八台天寨、高楠方斗坪、北屏太平等12个“大巴山森林人家”集群片区,解决贫困群众就业,促进贫困村农副产品变身旅游商品。

为此,城口推动农村“三变”改革,鼓励农户采取“以房联营、以地入股”的方式合股联营,打捆各类分散土地和房屋,吸引政策性投资、社会资本、银行资本等参与大巴山森林人家(乡村旅游)集群片区建设;同时争取财政投入同步推进错车道、停车场、旅游观景平台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构建旅游交通环线,提升旅游场所接待能力和接待质量;聘请专业团队对每个大巴山森林人家集群片区的建筑独特性和旅游产品特色化进行设计。双河八台山集群片区采用山地小镇的建筑风格,主推当地风俗风情体验;巴山坪上集群片区以鱼文化为主题,打造湖滨休闲度假乡村;沿河北坡集群片区将当地竹元素融入到建筑和食材当中,打造竹主题特色村……截至目前,全县形成了“景区带动类”“农业观光类”“农趣体验类”“民俗文化类”“农家生活类”“休闲度假类”“滨水活动类”“森林康养类”“避暑纳凉类”等多种类型的大巴山森林人家集群片区。

截至目前,城口已基本建成厚坪龙盘、岚天岚溪、巴山坪上、河鱼两扇门等10余个“大巴山森林人家”集群片区。今年8月,厚坪龙盘大巴山森林人家集群片区开始营业。

“开业两个月,接待了3万人次,卖了10余吨腊肉,创收近200万元。”厚坪乡党委书记肖体勇介绍,政府投入1.5亿元资金完善道路、院坝、河道、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撬动了1.5亿元社会资本,将猫儿坝、新房子、雷公坝3个点串联起来,集合了37家大巴山森林人家,添置了供暖设施,形成了1500个房间2500个床位的接待能力,游客既可以夏季来避暑,也可以冬季来赏雪。

山地特色生态农业为底色,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巴渝文化、秦巴文化、民俗文化为魂魄,一条农文旅融合新路径正在城口的绿水青山间开辟、延伸。

本版文图由城口县委宣传部提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