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政务 > 正文
璧山 创新举措出实招 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0-10-17 08:46:34 | 编辑:李振兵

璧城街道四面山村,庭院干净整洁,房屋错落有致。曾清龙/摄

三合镇二郎村,贫困户在茶叶基地忙碌。曾清龙/摄

正兴镇大面坡村干部在贫困户家中走访。曾清龙/摄

三合扶贫车间

璧山区广普镇市民采摘脐橙。谢捷/摄

璧山农民喜用自来水

10月13日清晨,璧山区璧城街道四面山村贫困户马廷远起了个大早,在自家地里忙活开了。

寒露之后,本是农闲时节,马廷远在忙活些什么呢?原来,他新租了近10亩地,准备发展大棚蔬菜。这不,他请来了挖机队伍,把地开垦出来,准备大干一场。

马廷远之所以如此勤快,与璧山区创新实施“以奖代补”政策不无关系——今年,璧山区把帮扶资金转化为产业发展、外出务工、公益岗位等奖补,建立正向激励机制,防止脱贫政策“养懒汉”。

从以奖代补到稳岗监测,从月月算收入再到水价治理……璧山区查漏补缺,通过建立并完善了一系列创新机制,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以奖代补”政策 变事前补贴为事后奖励

马廷远今年48岁,因为妻子患重病多年,家里因病致贫。

两个月前,马廷远的妻子因病医治无效去世,马廷远收拾好心情,重新投入到了工作中。勤劳的他,种植有5亩多蔬菜、8亩多葡萄,今年两者合计卖了八九万元。

“还不止这个数呢。”说起收入,马廷远乐了起来,“等到年底的时候,我还能从政府那里拿到5000元的奖励。”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今年4月1日起,璧山在全区推行“以奖代补”政策,进一步加强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力度,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我们发现,把事前补贴变为事后奖励,会更加激励群众的积极性。”璧山区精准脱贫攻坚办有关负责人表示,脱贫攻坚进展到现在,主要的脱贫任务已经完成,脱贫成果能否长效可持续,一方面是要创新机制,另一方面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而“以奖代补”,就是要让贫困群众种好、管护好、销售好辛辛苦苦发展起来的产业,稳定持续增收。

资料显示,“以奖代补”政策将把帮扶资金转化为产业发展、外出务工、公益岗位等奖补,建立正向激励机制,防止脱贫政策“养懒汉”。该政策覆盖璧山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39户4378人,涉及农业产业扶贫奖补和务工就业奖补两部分。

在农业产业扶贫方面,贫困户当年农副产品销售收入2000元以下的(含2000元),区财政将按销售收入50%进行奖补;销售收入超出2000元以上的部分,按20%进行奖补。在务工就业奖补方面,对于没有从事公益性岗位的贫困人口,将根据贫困人口年内务工时长,给予定额奖补,对于符合收入标准的,还将按收入的一定比例,给予额外奖补,最高每人可获1500元。以上两项政策按户计算,5000元封顶。

“当然,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我们依旧会对贫困户给予技术指导和帮忙销售。”该负责人表示。

“以奖代补”政策实施的效果立竿见影:在璧城街道,贫困户杨昌伦发展起了养殖业,年收入上万元;张元芳养了2头猪,年收入1.2万元;何德炎种了5亩枇杷,年产2000斤,收入1.4万元……

防止返贫有监测 触发警报及时介入进行帮扶

马廷远在张罗的同时,26岁的程杰也在璧山区得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忙碌着。

程杰是璧山区七塘镇三步梯村贫困户,也是家里的两个壮劳动力之一。程家5口人,其父程宗坤在家种粮且打点杂工,其母患病多年,没有劳动力,年迈的婆婆和还在读初三的弟弟都没有收入,因此程杰的收入,对家里至关重要。

但因为疫情,过去在渝北区一家发动机零部件厂有一份工作的程杰,自从春节回家后就长时间找不到工作。家里最大的劳动力没有了收入,成天在家闲着,这急坏了程宗坤,可疫情影响下,市场就业机会不多,他也对此无能为力。

村干部陈登伟和刘光慧在一次走访中,了解到了这个情况,赶紧上报。这触发了璧山区脱贫监测户、边缘户的预警监测机制,区人社局、区精准脱贫攻坚办迅速上门,了解程杰就业意愿,最终程杰在区内的得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上岗,月工资3000多元,监测警报顺利解除。

“我们把防止返贫致贫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紧扣‘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主要指标,统筹政策、社会、市场各种资源,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璧山区精准脱贫攻坚办相关人士表示,区里通过走访发现预警情况并及时介入帮扶,防止返贫致贫。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今年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工作。因此在就业扶持方面,璧山区加强就业信息服务,推动两类“监测对象”就业意愿、就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精准对接;同时,组织有劳动力的两类“监测对象”参加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帮助其转移就业;此外,拓展扶贫车间建设,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与此同时,在“两不愁三保障”、小额信贷、消费扶持、利益联结、综合保险等方面,一旦发现预警信息,区相关部门就会立即介入,降低返贫致贫风险。

今年以来,通过预警监测和就业帮扶,璧山区已有78名贫困户在外出务工失业后,在本地实现了再就业。

月月算收入账 让精准帮扶精准脱贫再加码

要落实奖励政策,就必须改变贫困户收入的计算方式。“过去,我们计算贫困户的收入,是从每年的10月1日开始算,一直到第二年的9月30日,从而得出年度收入,看其是否实现了‘一达标’。”上述负责人表示,但这样做其实是有弊端的,因为贫困户的收入大多由打临工的工资性收入和季节性极强的粮食、蔬菜、水果等销售收入为主,经营性、工资性收入相对较少。而前两种收入由于并不稳定,因此在算账的时候常常只能估算,无法做到完全精确,从单月来看,这样的误差或许还在可接受范围内,但拉通从全年看,与实际出入就比较明显了。

“其实,时间久了,有时候我们自己都不记得卖了多少钱,打了多少天工。”说起收入账,璧山区广普镇贫困户程联群不好意思地笑了,“我也没个记账的习惯,所以干部们来问收入的时候,经常也是随口一说。”

“的确如此,我们入户时问起他们的收入,经常答得支支吾吾。”广普镇党委书记汪勇深有感受,“算年度收入账,的确有一些不精确之处,需要改进。”

今年以来,璧山区将收入账一年一算变为了一月一算,让计算更加精细。

“每个月底,我们都会到贫困户家中算账,卖了什么,卖了多少,打了多少天工,工钱多少钱,一笔一笔计算清楚,遇到贫困户回想不起来的时候,我们还要找贩子或者基地业主进行核实。”汪勇表示。

说话间,程联群拿出了一叠月度收入登记表,上面详细记录着其每月的收入:

4月1日-30日,务工收入600元,证明人余春芳、向德蓉;发展鸡苗19只、鸭4只、花椒250株、脐橙120株……

5月1日-31日,务工收入720元,证明人余春芳、向德蓉;新发展鸡苗20只;出售花椒571斤,销售收入1600元;出售土鸡6只,销售收入760元……

这样的明细账,让贫困群众的收入计算更加精准,更加有利于提高数据质量,减少误差。

党建引领水价治理 让“扶贫水”发挥作用

现行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如何让扶贫项目持续发挥作用,是脱贫攻坚成果长效可持续的前提。

多年来,得益于国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多数地区农村都通上了自来水。但与城市供水管网末端由物业管理不同,分散在村组的小型集中式供水工程多由村组自行管护,由于管理机制不完善、管材质量差、群众管水护水意识淡薄等原因,造成水费收缴难、跑冒漏滴多、水价成“天价”的恶性循环。

璧山就曾面临着这样的难题。河边镇同心村早在6年前就通了自来水,但村里不少人家宁可到村外水井、小河里挑水吃,也不吃能直接通到厨房灶台旁的自来水。

放着现成的自来水不用反而要去挑水吃,这是为什么?“太贵!”同心村党委书记杨国财一语道破,“最高时水价曾高达每吨12元!”

水价为何如此之高呢?“根源在于没人管!”杨国财说,过去的管网采用的是PVC管材质,容易破损。加上农村供水管网由各村民小组自行管理,没有形成有效的管护机制,甚至有人故意挖断水管偷水灌溉、养鱼,造成农村管网跑冒滴漏现象非常严重,个别高海拔村组漏损率高达60%,由此造成了“天价水”。

急群众之所急,今年以来,璧山区实施“党建引领,水价治理”,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一是加大投入,整合资金3400万元,实施16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供水,全面升级改造农村供水管网,对闸阀、水表、管道等“硬件”设施进行局部维修和改造。

二是明确了区水利局、各镇街、村用水户协会、村镇供水公司四级管理职责主体,建立政府监管、监理监督、党员巡查、第三方机构跟踪审计的监督体系,全方位加强工程管理。

三是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由村党组织书记牵头,党员代表、会员代表包片包户,全方位加强农村饮水长效运行管理。

此外,建立区级维修养护基金400万元,成立农村饮水用水户协会45个,选好用好148名水管员。

最后,开展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引入市水投集团对农村饮水开展维修养护,推动城乡供水实现“同网同价同质同服务”。

今年1月启动“党建引领,水价治理”工作以来,璧山区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5%,水价同比下降29%.目前,已有20个村(社区)水价从实收最高10元/吨、平均5元/吨,降低到2吨以内3.2元/吨、2吨以上平均3.8元/吨的阶梯水价——过去因吃不起水而带头不交水费的老罗,又重新用回了自来水。

文图除署名外由璧山区精准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