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报声音 > 正文
巴山夜雨 温泉故里 自在北碚
时间: 2020-09-15 08:07:48 | 编辑:肖福燕

北碚玻璃刻花制品

北泉手工空心面

三溪口豆腐鱼系列

蜡梅系列产品

一本茶书

魔芋代餐系列产品

第二季双晒五大活动 扫一扫 就看到

她在闹中取静。地处千万人口的繁华都市,却又自在一隅,始终留存着一方净土,牢牢占据着重庆“都市花园”的重要位置。

她在忙里偷闲。先进制造业、大数据智能化等引领的现代产业,在这里加速崛起。又因便捷的交通和绝佳的生态,成为众多重庆人乐享休闲“自在生活”的首选之地。

她是温泉故里。悠悠嘉陵江畔,巍巍缙云山下,泓泓温泉流淌万年。人们在氤氲的泉池中,尽情享受涓涓热流,自在惬意。

她是百馆之城。三千名流云集的过往,和重庆首座博物馆的底气,赋予了它打造“百馆之城”的勇气。而“百馆”背后凸显的,是这里悠远厚重的历史人文和文化自信,更是市民游客自由自在的生活、消费方式。

她能诗意栖居。青山绿水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唐诗一曲《夜雨寄北》,淅淅沥沥全是诗意相思。相思寺,相思岩,相思鸟,相思豆,行到北碚必有诗。

巴山夜雨,温泉故里,自在北碚。Come On北碚,世界很远,北碚,很近……

缙云山水 北泉温汤

川渝方言中,“缙”与“净、近、静”的发音几无区别。很多人并不清楚,缙云“赤多白少”的真实含义,但对这一方净土的“近”与“静”,却是感同身受。

土生土长的“老重庆”,对缙云山之“近”感触最深。学生时代,这里就是春秋两游必往之处。慢悠悠的公交车上欢声笑语,一两个小时的车程转瞬即至。而今交通便捷,缙云之美,似乎更是触手可及。

从山脚一路向上,通常会在山腰的黛湖歇脚。一池碧水,三面环山,清婉脱俗。山光水色,湖堤倒影,相映成趣。20世纪30年代初,卢作孚依山筑坝,造就了这块云中碧玉。有诗赞曰:“涓涓一钵黛湖水,今古风流不胜思。”

静,是耳际的安宁,更源自心灵的平和。缙云曾与青城、峨眉并称“蜀中三大宗教名山”。黛湖之上,缙云深山的暮鼓晨钟,千百年来不知让多少灵魂得了大自在。

继续攀登,仰俯皆山岭,萃此九峰青。缙云九峰雄奇险峻,以狮子峰为甚,如雄狮卧岭。从峰顶太虚台眺望,但见身下林海茫茫,满目苍翠。远方碚城雾绕,云逸江开。正如太虚大师所言:无尽江山胜,都归一览中。 北碚的山有高度,水更有温度。缙云山下,嘉陵江畔,温润的泉水静静流淌。岩壁上,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张鹏翮手书的“第一泉”,彰显着北温泉在而今“世界温泉之都”的独特地位。

尽管黄帝是否引北温泉之水“合药救民”无从考证。但不争的事实是,北温泉之水确有康养之功。早在南朝,先人便依泉建寺,将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全都融入了这一掬清泉,一池温汤。

留在北碚,不仅是山水的相逢,还有对自然的尊崇。这种尊崇,把“住”从“游”之余的附庸,变成了前置的理由。

农舍的残垣,同新夯的土墙融为一体;田坎的野草,与石径的青苔浑然天成;粗糙岩壁登堂入室,好似屋内原生;枯枝败叶收纳入瓶,俨然桌上一景……座座顺山势而建的民宿院落,淋漓地展现着“天人合一”的意境,赋予深邃的历史以蓬勃的朝气。

饿了,吃农家种植的蔬菜;倦了,让温泉水温润肌肤;渴了,抿一口山里出产的甜茶,闭目聆听鸟语蝉鸣,开眼纵览江山云峽,看日出日落,赏巴山夜雨……

小住民宿,可以更深入地融入缙云。夜深人静,漫天繁星,山谷的微风夹杂着泥土的芬芳,虫鸟的低鸣浅唱耳畔,半梦半醒如梦似幻。晨曦微露,雨霁云初,山谷中层层云海波澜起伏,让人心生“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的壮阔与洒脱。

缙云山上林中那座座温润神秘的小楼,至今保存着半个多世纪前,新生人民政权主政大西南的恢弘历史片段。

今天,你也可以拾阶而上,登峰临顶笑看云淡风轻。

缙云山北温泉生态之旅:

黛湖—缙云寺—中共中央西南局历史陈列馆—缙云九峰—缙云民宿群—北碚温泉群

百馆揽萃 渡口尽欢

梁实秋对一个“雅”字是很有情感的。否则,也不会先后将自己在北碚和台北的两处寓所,统统命名为“雅舍”,并前后写出了四部《雅舍小品》。

时光如白驹过隙。北碚而今的雅舍,已成为一座专属于他的纪念馆。先生的塑像端坐房前,将深邃的目光,永远定格于那几抹葱翠的远山。

在那个八方风雨的岁月,北碚人文荟萃。卢作孚把他的峡防局设在了嘉陵江畔。窗外,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眼界豁然开朗。彼时的峡防局,堪称北碚的行政中心。“北碚开拓者”在这里谋划办教育、兴实业、启民智,寻找着国家负重前行的方向。

抗战时期三千名流汇聚。于是,北碚有了天津路、南京路、广州路、太原路……沦陷的故乡,似乎从未远离。遍布的名人故居和纪念馆,记录着一个时代的文化担当,见证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辉煌。

若是把一座座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馆”,比作一张张城市名片,那么北碚要的是一整盒——从白垩纪的恐龙世界,到新世纪的科技之窗;从《咆哮山庄》的情感纠葛,到《四世同堂》的时代抉择;从博学笃志的复旦精神,到含弘光大的西大情怀,再到兼善天下的壮志雄心……

用“馆”串起一条单独的旅游线路,需要历史赋予的底气,也需要与时俱进的自觉。

礼仪之邦,素来讲究以礼相待、礼尚往来。一段圆满的旅程,让人眼前一亮的伴手礼不可或缺。

北碚历史文化陈列馆“璀璨北玻”展区,一件件精美的玻璃制品,无声地诉说着重庆首家玻璃厂的奋斗史。精湛的玻璃制作工艺,跻身重庆市级非遗。

遗产,静止于时空之中;文创,让静止得获新生。从王铎的《行书长卷》到金农的《朱竹》、白石老人的《仙桃图》再到苏葆桢的“葡萄”、李际科的“骏马”、张一农的“篆刻”,以及源出名门的“点翠”、“花丝镶嵌”与取法生活的“剪纸”、“刺绣”、“布艺”、“叶脉画”等等,既是北碚这座城独属的时光沉淀、文化记忆,又是这座城上空升腾着的缕缕烟火,映照斑斓。

读懂北碚,在纵览“百馆”之后,走向江风徐徐的嘉陵江畔。夜幕下的码头,没有回程的轮渡,却是美食的天堂,欢愉的盛宴。

入夜,码头上白色围墙围起的院坝灯火阑珊。歌手怀抱吉他弹唱着动人的旋律,一张张露天摆放的饭桌围着男女老少,在稻香与蛙声中,和有趣的灵魂交流,和相爱的人歌唱……

尽管富含文化元素的加持,但在很多人眼中,“码头没有轮渡”也不过是一条名字有些奇特的商业街而已。让它作为一次人文之旅的尾声,总会感觉到些许莫名的躁动。

不过,这或许也正是点睛之笔。百馆之中沉溺文史静如处子,码头之上杯筹交错动若脱兔。张弛之间,岂不纵情自在?况且,谁又能够否认,没有轮渡的码头,不会成为一座食娱文化的博物馆?

1979年,寓居宝岛雅舍的梁实秋遥望大陆,写下一堆怀念北碚雅舍的文字。先生念念不忘的,是门前那一丈见方的平地。不仅因为岁月的刻骨铭心,还因为,那曾是家。

百馆之城人文之旅:

北碚历史文化陈列馆—重庆自然博物馆—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卢作孚纪念馆—四世同堂纪念馆—雅舍书院—西南大学—复旦大学旧址—“码头没有轮渡”

百年乡建 诗韵田园

有的田园,近在咫尺。有的景致,美不胜收。然而,如果要在“近”和“美”之间,找到乡村休闲之旅的边际点,那么走进北碚,一定会寻获一大堆不一样的答案。

北碚的乡村,站立于大山大水之间。“皆清洁、皆美丽、皆有秩序、皆可住居、游览”,作为“北碚开拓者”的卢作孚,率先画出了一幅值得憧憬的蓝图。然后,他同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一起,致力于北碚乡村建设实验的探索。从教育到科技,从文化到经济,从建设到民生……“乡建四杰”合力,寻找着一座城市发展的最佳答案。

真正有文化传承,早年便进行科学规划建设的乡村,在西部地区并不多见。八十多个春秋之后,我们已经可以和那些伟大的探索者一起,把这张蓝图从天空俯瞰。天府镇青峰村,斑斓的滑翔伞在田野中绽放,翱翔天际。中国首座滑翔机场的风采,依然瑰丽。

融入北碚的田园风光,不仅可以在蓝天上自由飞翔。不久的将来,还可以在山野中自在驰骋。如何“活化”全川首条铁路北川铁路基因,把遗落在乡间的那些美好“串珠成链”,是北碚人正在解决的问题。

体验过上天的快意,又怎可错失入地的清凉?溪降金刀峡,走的不是寻常路,看的,更不是寻常景。

金刀峡以峡著险,以林见秀,以岩称奇,以水显幽。石壁如削,两山岈合,垂直高度超过百米。上有古藤倒挂,下有流水潺潺。众多洞穴相通,飞泉瀑布层叠,石钟乳、石笋、石柱,更是千姿百态。

峡如金刀立千仞,瀑似银河落九天。歇马天马村大磨滩,远眺白练千条,五光十色;近听气势磅礴,吼声如雷。郭沫若、翦伯赞、于右任等名人雅士,曾在这里“高山流水遇知音”。

北碚的田园,绽放着自然之美,也蕴藏着人文之趣。从金刀峡顺溪而下,回荡着女铁匠叮叮当当打铁声的,是一座乡愁满满的古镇。数百年来,多少有情人儿踏过偏岩下的鸳鸯桥,在夫妻树旁许下百年好合的夙愿。然后,在这里慢慢变老,带着儿孙把“偷青”、庙会、赶场的民俗延续至今。

鲜有人知道,静观的“蜡梅”为何不叫“腊梅”,但没有人会怀疑,这座小镇蜡梅的香艳。严冬的山城,引车卖花的小贩,总爱以“静观蜡梅”之名,去解释定价的合理性。以静观蜡梅之名衍生的精油、面膜、香皂、香水,虏获了多少美眉靓女的芳心。

走进静观,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如今在花枝间穿梭,在芳香里劳作。闲来插几枝花,在细心摆弄间,仿佛与花枝、花瓣交流情感。

告别了静观的花海,再走进东升的“柳荫”。七百亩黄金香柳迎风招展。穿“柳门”、观“柳耕”、听“柳音”、拾“柳趣”、居“柳宿”,一花一草、一庭一院皆是景。

田园之美,美食也是应有之义。传承古老技艺,黄炎培诗赞“香面条条韭叶抽”,“雪白如银、纤细如丝、中心空通、回锅不腻”的北泉面;融合现代科技,具有诸多养身功效的“西大魔芋”,都为一次近在咫尺的田园之行,留下难以忘却的记忆。

大美田园乡村之旅:

大磨滩瀑布—静观蜡梅—东升柳趣—偏岩古镇—金刀峡溪降—天府翱翔

金刚传奇 营造经典

能够被称为“碑”的地方,总是充满了传奇。

康熙年间,一座因煤而兴的水码头,在北碚的嘉陵江畔开始崛起。民国初年,一江两岸商铺林立,煤窑沿山排开,挑夫摩肩接踵,江岸帆樯如林。

一块黑煤,造就了金刚碑一时的经济繁荣。一场劫难,赋予了金刚碑一世的文化底气。

抗战重庆,遭受了长达五年零十个月的空袭。众多名流搬进深藏山坳、植被浓密、交通便利的金刚碑安身立命。

那是艘烽火狼烟中的“诺亚方舟”——在这里,石油大王孙越崎的中福公司,力挺着中国经济;赈济委员会利民皮革厂,解了抗战军需燃眉之急;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教授着国人科学地强身健体;气象研究所、国民政府统计局等四十多个“国字号”机构云集,勠力维持着一个国家的正常秩序……

那是个随便找个茶馆便能偶遇“大腕”的年代——在这里,陈树人赋出佳作千首;缪崇群作出名篇三集;顾颉刚主编《文史杂志》;翦伯赞出版《中国史纲》;梁漱溟一边兴办“勉仁书院”,一边写下《中国文化要义》;翁文灏与裴文中夜以继日,寻找着“北京猿人”头骨存在的证据……

上世纪五十年代,伴着煤炭资源枯竭和公路运输优势的崛起,金刚碑的繁华随悠悠嘉陵江水东逝。日趋破败的房屋和日益茂密的林木,形成日渐鲜明的对比。街上的年轻人,也随着一个时代,渐渐老去。

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建设的灵魂,一个民族发展的印记。走进新时代,金刚碑以历史文化传统街区修复之名,开启了自己的重生之旅。

金刚碑的重生,并非简单的复活,而是蜕变之后的升华。时代的工匠,既修缮旧的金刚碑,让它保持传统的格局和样貌;又营造新的金刚碑,让它兼具现代元素和功能,以一种“混搭”的形式,呈现出全新的风格。历史、现实与未来,就这样真实而自然地合而为一。

更重要的是,保护修缮金刚碑,让现代人回望过去,让过去留在未来。这,也是保留中华文明,延续国家主流价值和民族认同感,以及实现文化自信的最好方式。

金刚碑,是北碚写给世界的一封邀请函。

金刚碑:敬请期待……

文/彭光灿 绘图/曹桂庭

自在北碚

毛翰

云自在,月自在,

自在巴山夜雨来。一诗一泉一座城,

一城古典,一城现代。 山自在,水自在,

自在北碚我的爱。

一江一山一座城。

一城现代,一城未来。 天自在,人自在,

自在天人踏歌来。君问北碚在何方?

时尚之都,红尘之外。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