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无言打量“巴蜀鬼才”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0-09-13 08:06:01 | 记者:宋建峰 | 编辑:肖福燕

 

我年少时就知四川有位文化名人,他9岁登台唱戏,自学成才文笔犀利,擅写剧本、杂文、辞赋。他便是魏明伦。

人世间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缘分。我高中时读《巴山鬼话》,当时年少未免囫囵吞枣,只知其文笔了得。十几年后,也就是2011年定居重庆的半年后,我去成都接该书作者魏明伦魏老来渝参加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

初见魏老,与我印象中的“鬼才”有所偏差。以前在报刊杂志上看到的是青壮年时的他,微胖。而步入古稀之年的魏老体型清瘦,但精神矍铄。

那次我们周五到成都,接魏老赴渝出席戏剧节开幕式,观看开幕剧《邹容》——此剧乃重庆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而打造的原创大型现代交响舞剧。魏老对此行非常重视,准备也比较充分,随身带了两个行李箱,估计戏剧节期间他要在渝小住半月,会友叙旧是必不可少的。当年参加戏剧节的还有著名艺术家、剧作家阎肃。阎肃原名阎志扬,后来得知他还是我们单位一位退休老同志的亲哥哥。原来,你身边的人或许就藏着一段不平凡的故事。

那时的成渝高速公路车程要3个多小时,可以领略沿途美景,也可以细细打量一个人。魏老在车上似乎没有睡意,我坐在他身后,瞧他似乎若有所思。不一会儿,他叫夫人从包里取出摄像机和数码相机,他开始摆弄摄像机。一旁,他夫人也打开了数码相机浏览照片,我好奇地凑了上去,魏老与余光中、流沙河、秦怡等人的合影跃入眼帘。据他夫人讲,他们每年都要出去走走,访亲会友时都会合影留下回忆。魏老有两个儿子、一个孙子一个孙女,也正是享天伦之乐的时候。

魏老年轻时博闻强记自学成才,正如他在《读书三性》一文里形容自己:我读书并无鬼点子,多是笨办法,不敢偷懒取巧,全靠刻苦自修。魏老说他幼年是雪案萤窗苦读派,如今是郊寒岛瘦苦吟派。这种苦读精神,不正是当下的人们需要共勉的吗?

那天,魏老上身穿蓝色衬衫套着一件红马夹,定睛一看,红马夹上面还缠着一些白色细长的毛。我寻思着魏老是不是养了一只白猫,估计这猫在主人写作的时候老是爱撒娇喜欢往身上窜,非要成为第一读者不可。不经意间,发现魏老脱下脚上的皮鞋,连同袜子也一起脱了,光着脚丫踩在车垫上。哈哈,“鬼才”果然很率真。只见一双尖头型的脚板,脚后跟皮肤有点开裂,丝丝裂纹俨然写着一个“川”字,魏老那句“生是蜀人,死是川鬼”的名言便浮现出来。

穿着简单不表了,他从包里掏出几本电话本来,那才叫寒酸。所谓的电话本就是几块钱的那种普通笔记本,完全被翻烂了,犹如账房先生的老账本。魏老一页一页地翻着,我悄悄地瞟了一眼上面的“账目”,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大名历历在目:黄苗子、韩羽、冯骥才、姜昆、韩少功、张铁林……

这些名字和电话号码,用毛笔、签字笔、圆珠笔写的,以毛笔写的居多,毛笔字大看起来不累人。魏老翻着每一页,我猜想他在琢磨着戏剧节期间还有哪些文朋画友要去见,要去和他们谈一谈艺术与人生。

顺利抵渝,魏老下车后递给我一张名片,上面印着他列为第一的头衔:剧作家。看来,戏剧是他一生挥之不去的“老伴”,杂文只是他的“外遇”。目送魏老与夫人携手步入酒店的背影,让我想起了一张记忆深刻的照片:妻子朱碧琴为吴冠中雨中写生撑着一把小伞,看似她用这把小伞护着画家消瘦的身躯,其实她撑起的却是吴家的一片天。吴冠中和朱碧琴相濡以沫,魏老夫妇二人又何尝不是。夫人这么多年来一直担任魏老的助理、摄影师、摄像师、护士、厨师……二老补办婚礼时,作家蒋子龙将魏老的这份福气精准地传递了出来:“已经75岁的魏先生,盛装淡彩,神情庄重又难掩满身洋溢的幸福和满足感。”世间最真挚的情感就藏在这平凡的举动里与平日的琐碎中,无需言语,却带给我内心一阵一阵的触动、感动。

这就是一个寻常人打量的“巴蜀鬼才”,集才、胆、识于一身,为戏、文、赋写一生。

中国戏剧群英荟萃,自然少不了魏老的一席之地,就像国画界不能不提到范曾一样,此二人又惺惺相惜。《范曾致魏明伦书》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明伦兄,兄蜀中文坛奇才,昔读兄之文,散淡萧疏之外复有排闼捭阖之气。近日,我重读魏老的《巴山鬼话》,确有同感。今年是魏老从事文艺工作70周年,祝福他艺术人生长青。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