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庆 > 正文
在城里住了11年后 张庆兰为啥又住回小山村?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0-08-12 06:47:54 | 记者:罗芸 | 编辑:肖福燕

 

每天清晨,沙坪坝区青木关镇四楞碑村大鹿池社的张庆兰都会用大扫把“唰唰”地清扫庭院。

院子里,两株百香果树在清晨的风中抖动着油绿的叶片;庭院边,坏了的洗脸盆、泡菜坛变身花盆,里面种的月季花开得正艳。

其实,张庆兰已搬进城住了11年。如今,她为啥又住回了小山村?

“现在都兴进城,为啥我们要搬回来?”张庆兰笑着说:“这个说来话就长了。”

环境脏乱差 “逼”村民进城

鹿池社曾经以“脏乱差”而出名。“不瞒你说,我十几年前算是‘逃’出去的。”张庆兰提起以前就“甩脑壳”:门前路上的大卡车一过,腾起四五米高的灰尘;鸡鸭到处跑,禽粪便一不小心就会粘到鞋底;垃圾往人少处一扔就了事,天一热蚊蝇乱舞……

2008年,张庆兰和丈夫借了点钱,搬进了镇上的电梯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干净”:不必“吃灰”,每天有人打扫楼道和小区清洁,蚊蝇也少。

这样的城市生活,让70多户村民进城买房长住,约占全村总户数的一半左右。

大家同努力 让乡村变美

以前,镇里也开展过多次清洁活动。大家汗流浃背大干几天,不久后又变回原样。尤其是户主长居城里的农房,更是清洁工作的“死角”。

怎样才能让村庄的清洁成为常态?

去年初,沙坪坝区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基础薄弱的四楞碑村首批入选。

在走访在家和常住城里的村民后,村里建立相关机制,激发村民清洁环境的内生动力。

行动从难度较小的圈养鸡鸭开始。村里先是鼓励会竹艺的村民编宽1.5米、长1米的竹篱,用象征性的价格批量收购后,交给村民圈养鸡鸭。这一下就激发了上年纪的村民的积极性。去年以前,80岁的邱永良不愿意圈养鸡鸭。后来他利用竹编手艺编竹篱收入了两三百元,又将这些竹篱圈出屋后一片竹林圈养了二十多只鸡。

村里根据党员和群众代表意见,制订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核细则,分十个方面打分,将参与的村民户按整治效果,分为优秀、良好、鼓励三个水平给予不同程度的物质小奖励、列入光荣榜,并挂上不同颜色的门牌以示表彰。

“原来因为种种原因‘不动’的居民户现在很积极。”村支书王志勇说。岚天湾社的程可清、程可华两兄弟搬到青木关镇上居住,为了在光荣榜上“不落下风”,两兄弟每月骑摩托车回来两次,清扫院坝和后阳沟的落叶、杂物,顺带维修老房。最近一年,他俩每次都能获得鼓励奖。

花草葱郁 比城里还安逸

记者在四楞碑村采访时,邱永良老人和老伴陈帮碧正在院坝里编竹篱。院坝里干干净净,月季绽放,兰草葱郁。最近一次评比,他家得到“优秀”上了光荣榜,成为左邻右舍环境整治的典范。

“没得鸡粪鸭粪,苍蝇都少了。”陈帮碧说,“习惯了干干净净,不管以后村里收不收竹篱笆,我们都要把鸡鸭关着养!”

除了做到基本的整洁,还有不少村民着手把自家院坝改造成“花园”。村民朱应兰专门去北碚买了杜鹃、串串红、黄金万两等花木栽植在院坝边,实现每季都有花可看。“公路边那张大宣传画就是拍的我家!”朱应兰很自豪地说,以前不爱“回农村”的儿子,现在也爱带着孩子回来了。

张庆兰带着小孙女回家住后,在屋后荒草坡种上君子兰、小雏菊,改造成“花草坡”。村里像她这样“返乡”的还有十多户。

“门口的路改成了柏油路,货车来来往往也没了灰,整个环境都好了。”张庆兰说,“这几年农村变化大,交通方便,环境上甚至反超城里,你说我还有啥理由不回来呢?”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