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庆 > 正文
“转型升级看渝中”系列报道①|“西部华尔街”的突围之路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0-08-11 07:22:26 | 记者:曾立 黄光红 | 编辑:肖福燕

原标题:

从一枝独秀到遭遇巨大竞争,从努力留住金融机构到吸引更多进驻

“西部华尔街”的突围之路

 

编者按

转型升级是通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渝中区是重庆“母城”,率先发展,也率先在发展中遇到瓶颈。

为焕发新生,近年来,渝中区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践行新发展理念,结合自身优势、特点,主攻现代服务业、传承历史文化、布局新经济,探索出一条中心城区转型升级之路。

今日起,本报推出“转型升级看渝中”系列报道,分享渝中区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做法与经验。

最近,重庆金融圈“炸锅”了!

6月24日,一家注册资本金为108亿元的“巨无霸”金融机构落户解放碑。这是中国银行金融租赁业务的全球总部,也是重庆首家注册资本金超百亿元的全国性金融法人总部机构。

一个多月来,该话题在全国金融圈持续发酵。这样的总部金融机构,为何不落户北上广深,而选择重庆这座西部城市?解放碑有何魅力?

解放碑,这个曾被誉为“西部华尔街”的金融中心,一时成为人们关注和热议的焦点。

发展遇挑战

金融“老大”遭遇江对岸的巨大竞争

渝中区,是重庆金融业的发源地。

抗战时期,大量金融机构迁往重庆。据1947年交通银行总管理处《金融市场论》统计,1943年底,重庆有政府银行在渝机构59家、商业银行75家、钱庄和银号34家。它们云集于渝中半岛下半城陕西路、打铜街、道门口和朝天门一带。彼时的重庆,一度成为全国金融中心。

这一段历史,促成了重庆及西部地区金融制度的建立,推动着重庆金融业在新中国成立后快速发展。资料显示,1952年,全市金融网点达到79个,大部分集中在渝中区解放碑。

重庆直辖后,以解放碑为核心,渝中区金融业发展更是取得长足进步,逐渐成为西部地区金融业的领头羊,解放碑也被誉为“西部华尔街”。

2015年,渝中区金融业发展迎来巅峰。当年,渝中区拥有市级以上金融机构162家,存贷款余额突破万亿元大关。其中,全市90%左右的市级以上金融机构,集聚在解放碑一带。

然而,随着对岸的江北嘴金融核心区迅速崛起,金融“老大”感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为提升重庆在西部地区的金融辐射力,进一步做大金融产业,2005年江北嘴正式启动开发。因为是新开发区,跟已无地可用的渝中区相比,江北嘴优势明显。随着一栋栋崭新的写字楼在江北嘴拔地而起,金融机构开始向这里集聚。截至2018年底,共有200多家金融企业落户江北嘴,存贷款余额达10299亿元。

“那几年,不仅许多新入渝的金融机构会选择入驻江北嘴,就连一些在渝中区扎根多年的老机构,也搬了过去。”渝中区金融办相关负责人回忆,这些年大大小小有四五十家金融机构从渝中区迁出,入驻江北嘴及其周边区域。2017年,渝中区存贷款余额减少近3000亿元,跌破万亿元大关。

渝中区金融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稳住基本盘

深挖服务潜力,提高营商环境软实力

怎么办?

一个大大的问号,悬在渝中区的头顶。

“那两年,大家都很着急,大大小小的会开了无数个。”该负责人称,大家觉得不能坐以待毙,“没有土地,不能给金融机构提供独栋办公楼,硬件上拼不过,我们就深挖服务潜力,提高营商环境软实力。”

从2018年开始,渝中区建立了区领导亲自抓金融机构服务的工作机制。区委书记、区长和副区长,每人包干对接几十家金融机构,一家接一家地上门走访。还成立了渝中区金融业发展委员会,每个季度研究全区金融业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定期召开座谈会,区领导和金融办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与金融机构面对面交流。

“无论是上门走访还是座谈会,目的都是帮助企业解决困难。”该负责人表示,比如企业办理行政许可遇阻、经营出现困难、大客户被挖走、需要向总部争取资源等问题,渝中区都会想尽办法一一解决。

“区委书记提出——‘可以可以也可以’。”该负责人称,即对于金融机构提出的困难,不能说“不”,一切合理需求都是可以想办法解决的。

比如,为帮助驻区金融机构拓展业务,同时也为缓解区内企业融资难问题,渝中区搭建银企对接服务平台,每月收集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名单,及时联系银行进行对接,每季度召开政银企融资对接活动,促成银企双方洽谈业务。

凭借用心的服务,近三年,渝中区成功留住20余家有外迁打算的金融及专业服务机构。甚至,新华人寿保险、华泰财险等几家曾迁出渝中区的金融机构,又回到了渝中区。

开辟新战场

引进培育新型金融机构及新兴金融业态

稳住基本盘的同时,渝中区也在思考,把已有的金融机构留住,远不能让渝中区金融业重现辉煌。如何吸引更多金融机构进来,才是关键所在。

渝中区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彼时,北京、上海早已依靠大量的传统金融机构总部和要素市场,形成了两种不同类型的金融中心。对重庆而言,无论北京模式还是上海模式,都无法复制。

深思熟虑后,渝中区确立了以新金融业为突破口的发展思路,大力引进和培育金融租赁、结算、保理、小贷、要素市场和跨境金融服务等新型金融机构及新兴金融业态。

确定了方向,渝中区马不停蹄招商。

一方面,他们积极对接市级部门,梳理重点招商项目库,主动出击;另一方面,发挥与存量金融机构来往密切的优势,及时获取其总部、合作伙伴或其他业务板块的信息,以商招商。

两年多来,渝中区每年都要开展几十次“走出去、请进来”的招商活动。今年6月,疫情防控态势向好,渝中区区长左永祥一行立即赴北京和上海,马不停蹄地密集拜访金融机构,宣传推介渝中区。

工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2019年,该区共计新增市级金融机构9家、金融中介机构18家;2020年上半年,又新引进市级金融机构及金融中介机构6家。截至今年6月,渝中区已集聚419家各类金融机构。其中,全国性法人金融机构6家,市级以上金融机构达到183家;外资银行、保险机构33家,占全市70%。

2019年,渝中区银行存贷款余额重返万亿元大关;截至2019年末,境内外上市企业累计达10家,上市企业数量全市第一;2019年区域经济证券化率达61%,高于全国、全市平均水平;保险密度达人均3.24万元,是全市的12倍;保费收入、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均为全市第一;6家要素市场成交额达到4700.5亿元,是全市要素市场最密集的区域。

尤其是今年上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渝中区金融“稳定器”发挥绝对支撑作用,增加值172.3亿元,占比达28%;存贷款余额继续保持万亿元规模,增长9.2%;保费收入增长39.2%,证券交易额增长8.1%,占全市比重分别达到25.2%、19.4%。累计开展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下金融服务项目90个,融资规模达128.1亿美元;跨境结算业务累计23.38万笔,资金规模5434.5亿元。

定下新方向

充分挖掘历史底蕴和优势资源

解放碑小什字附近,集聚着重庆抗战金融机构旧址群,其中一栋便是中国银行旧址。抗战时期,这栋楼对全国经济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注册资本金为108亿元的中银金租落户渝中区,这栋楼立下了汗马功劳。

2018年,渝中区领导上门拜访中国银行重庆市分行时,提出想与中国银行合作,回收利用这个旧址。此举让中国银行方面非常感动。

此后,渝中区领导和中国银行高层多次互访,商量此事合作细节,并达成协议,共建抗战金融博物馆。

当时,中国银行正计划组建中银金租公司。双方此番合作,也促成了中银金租项目顺理成章落户渝中区。

“渝中区能够成功引入中银金租这家‘巨无霸’金融租赁企业,中国银行旧址发挥了重要作用。”左永祥坦言,这也让渝中区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渝中区金融业发展的最大优势。

对渝中区金融业的发展,市委、市政府同样寄予厚望。

2019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提升解放碑金融集聚区功能。今年,重庆将金融业发展目标再次升级,提出要建设内陆国际金融中心,解放碑则是内陆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

“市委、市政府对渝中区的期望值很高,我们必须要对标上海黄埔、纽约华尔街,有更多的创新,更大的作为,才能不负期望。”左永祥说,充分挖掘历史底蕴和优势资源,将成为渝中区金融业下一步发展的新方向。

为此,渝中区今年制定了《全力提升解放碑金融集聚区能级工作方案》。按照全市两江四岸规划布局,渝中区金融业空间布局包括核心区和拓展区,共计5.1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为解放碑—朝天门区域,面积共计3.5平方公里;拓展区为两路口—化龙桥区域,面积共计1.6平方公里。

5年内,该区域将为金融业发展留足500万平方米物业资源,10年内留足1000万平方米物业资源。

通过挖掘现有资源,渝中区将在该区域着力打造六大金融集聚区。其中,围绕解放碑附近的五一路—民族路—新华路,打造金融大道,成为金融总部集聚区。同时,在解放碑打造外资金融集聚区;在朝天门打造中新合作金融服务业集聚区;在化龙桥打造国际商务区新型金融集聚区;在打铜街—下半城打造金融历史文化风貌展示区;在两路口—化龙桥打造金融中介集聚区。

渝中区的目标是,到2025年,各类金融机构数量超过500家,其中市级以上金融机构数量超过200家,基本建成西部金融中心主要承载区、内陆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

“思路一变天地宽。对于这个目标,我们很有信心。”左永祥说。

渝中区部分金融数据>>>

■截至今年6月,集聚419家各类金融机构

其中,全国性法人金融机构6家,市级以上金融机构达到183家;外资银行、保险机构33家,占全市70%

■去年银行存贷款余额重返万亿元大关

■截至2019年末,境内外上市企业累计达10家,上市企业数量全市第1

■去年区域经济证券化率达61%,高于全国、全市平均水平

■去年保险密度达人均3.24万元,是全市的12倍,保费收入、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均为全市第1

■去年6家要素市场成交额达到4700.5亿元,是全市要素市场最密集的区域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