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教育 > 正文
重庆市人民小学立体化构建劳动教育新生态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0-07-07 07:45:30 | 编辑:肖福燕

原标题:

劳动教育在最美童年生根发芽

重庆市人民小学立体化构建劳动教育新生态

学生展示自己清洗的小白鞋

学生学习打理蔬菜

学生体验农作

学生制作点心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劳”列入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丰富了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日前,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抓实、落实劳动教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重大课题和政治任务。

人民小学,让孩子最美的童年在这里发生。在70多年的办学中,一直从“育人”的高度理解与实施劳动教育,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结合新时代、新技术,以“劳动+课程”为核心,实施“劳动+活动”“劳动+社会服务”以及“劳动+智能”,推动家庭、学校、社会的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将劳动教育不断传承创新并发扬光大,体现出一所名校的责任和担当。

文化溯源 代代传承

劳动教育告别“娇骄儿”

1945年,重庆市人民小学建校,刘伯承元帅题写校训:“我们要为将来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培育人才,他们必须有文化、有道德、爱劳动、爱祖国,具有创造精神和铁的纪律。这个办学宗旨一定要明确,千万不能培养特殊阶层和娇骄儿。”

显然,告别娇骄儿,要让“爱劳动”成为新中国人才的重要特质和学校育人目标之一。

早在建校初期,第一任校长卓琳就提出“自己的事自己做,不吃现成饭,不享现成福”这一教育思想,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全员参与劳动,卓琳亲自带领教师纺纱织布,军装的边角布料也被教师们的巧手做成了美观大方的校服。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学校就专门开设了劳动课,建立了校内劳动基地,办起了小工厂,开展勤工俭学。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劳动教育采取劳动课、主题活动、社会劳动等多种形式,奠定了劳动教育课程的雏形。至本世纪之初,劳动教育进入主动发展阶段,建立“学校农场”,开展传统的大扫除课程,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促其主动发展。

近10年来,结合课改和特色发展,学校构建了完善的“EOC”课程体系,劳动教育渗透于“基础课程—选修课程—社团课程—社会服务课程”之中。除了传统清洁、种植采摘之外,选修课程、社团课程、社会服务课程丰富了劳动教育的载体和路径,实现家校社的协同。

新时期,劳动教育呈现课程融合的形式,让学生以更多体验的方式进行综合性学习。劳动教育不再以某个学科,或单一技能训练为目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主要价值追求。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劳动审美能力赋予劳动教育更丰富的内涵。

“劳动+”丰富教育内涵

打造“劳动最美”教育生态

劳动≠劳动教育,“劳动”是手段,“教育”是落脚点。在校长杨浪浪看来,“劳动+课程”是整个育人模式的核心,学校的研究方向是,立足课程实施“劳动+活动”,“劳动+社会服务”以及“劳动+智能”,真正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在课程保障上,从2019年开始,学校就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并根据不同学段开发不同校本教材与评价体系,每周一节劳动课,以项目化学习开展,注重“做中学”,让学生从生活中多实践、多探索、多发现。

“劳动+活动”,劳动教育与研学活动结合。如地域文化劳动体验课程,充分挖掘重庆地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因素,构建“美物”、“美者”、“美景”三大课程群,以研学为载体在各年级开展,使劳动课程得以拓展与丰富。

“劳动+智能”,未来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学会创造性劳动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人民小学很早就开展了《智慧木工》社团课程,成为最受学生追捧的课程之一。它不是以培养木匠为目的,而是致力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锻炼,学会使用简单工具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崇尚劳动,提升审美能力。

“劳动+社会化服务”,劳动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学校从增强孩子家庭中的自我服务能力开始,构建自我服务、家庭服务、社会服务有效协作的新尝试。

学校编写的《家庭劳动教育指导手册》既是家校社共育的工具,也是量化评价的指南。

手册按照1—6年级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围绕学生衣、食、住、行等,罗列出“家庭的事情帮着做”“当好社会小公民”“形象有学问”“吃饭有讲究”“社会我关心”等类别,梳理各年级学生需做到的“十二件小事”任务清单,并对学生和家长提出了实施意见和建议。

比如,低段学生以自我服务为主,适当兼顾班务劳动。内容包括学会择菜,收拾碗筷,学会整理穿着等。中高段学生则从自我服务、班务劳动,延展到学校公益劳动。比如,要求会洗衣物,会收纳房间物品,为家人做早餐等。确保一学年至少掌握2项生活技能。

“任务指南让家长在家庭劳动教育中做到心中有数,推动了‘劳动+社会化服务’实施的最后一公里。”学校负责人认为。

课程融合 学科渗透

以劳育人润物细无声

劳动教育不是单独存在于学校的孤立的教学体系中,而是融合于学校综合教学之中。人民小学关注学科中劳动教育资源的挖掘和整合,探索劳动教育在各个学科中的融合渗透。

一年一度的集团学术年会上,教师曹理红的一节《舌尖上的数字奥秘》,为劳动教育在课堂教学的融合落地带来示范。

“孩子们,你们知道鱼香肉丝的味道有哪些吗”……在课堂上,曹老师从鱼香肉丝的味道入手,引导学生们动手研究鱼香肉丝菜谱中糖、醋的“少许”“适量”到底是多少?每一组的同学们再在课堂上根据之前设想的“糖、醋”比例进行了现场炒制。

“如果今天要制作2000份鱼香肉丝。该怎么做呢?“雇100个厨师,一人20份。”“成本太高了。”“一份一份炒。”“太慢了。”孩子们议论纷纷。最后,曹老师通过小视频告诉了学生答案,类似任务乡村基是通过对800万家庭的调查,用大数据得出了鱼香肉丝的统一配比,然后通过智能机器人进行了炒制。

“只有在真实的生活场景,真实的劳动实践中,才能激发学生崇尚劳动的热情。”曹雷老师解释道,没有空洞的说教,孩子们在研究体验中,自然体会到要完成劳动任务不是靠简单的体力活,必须善于运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要多参与实践,做生活的有心人。

“这堂课实现了课程融合的理念,将劳动实践、科学、数学、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问题启发,层层递进,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在场的重庆市教科院专家也给予高度评价。

正如杨浪浪所说,人民小学所构建的“劳动+”育人模式以劳动素养培养为目标。其中,劳动能力是核心,劳动价值观是灵魂,所有培养的指向都指向于育人。

据悉,针对劳动教育在课程设计、课堂教学的落地,学校已经启动了“劳动教育教学设计”大赛,更多高质量的劳动教育课堂还会呈现在孩子们面前。

做家务变身玩游戏

劳动从“逼我做”到“抢着做”

“妈妈,今天的碗我来洗。”“爸爸,快帮我把劳动成果拍照上传”……三年级三班仪骏羲的家长,最近心里可是乐开了花,自从手机上安装了学校研发的“劳动萌主”微信小程序,孩子每周都惦记着自己闯关升级的劳动任务,对家务劳动的热情从未像现在这样高。

“以前的家务劳动总需要爸爸妈妈适当地提醒催促,现在可好了,天天追着问我们还有哪些劳动任务没完成。”仪骏羲的妈妈笑着说。

什么样的“小程序”这样有魔力?

原来,这个“劳动萌主”的微信小程序,利用孩子们普遍喜欢游戏的心理,巧妙地将劳动教育的内容,劳动习惯的培养,结合游戏闯关的方式把孩子们卷入进来。不同年级有不同劳动任务,学生在完成相关劳动实践任务后,获得精灵徽章,解锁某项技能,达到规定数量可逐次升级为“石器萌主”“青铜萌主”“铁器萌主”,最后还可挑战最高任务——“黄金萌主”。

小程序的任务会不会增加学生负担?

事实上,小程序发布的任务是在一学期内完成,并且每项任务下有相关子任务,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避免学生将劳动视作负担。学校负责人介绍,小程序融合实时传输、记录过程、动态分享、劳动榜样、家长反馈功能为一身,家长、老师使用都很方便。

一年级七班向诗雨妈妈说:“小程序把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劳动,细化成了各种有创意的小任务,在指导孩子们成长的同时,也让家长清楚明白怎么配合学校进行劳动教育。”

至于老师,由于积分记录、徽章推送是由小程序自动统计,大大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

谈到这款“劳动盟主”游戏时,六年级田子鑫和张小合都会特别自豪,因为小程序里面的“萌主”和“精灵”徽章是他们两人的杰作。

学校在设计这款小程序时,特意站在儿童立场进行开发,手机端的界面、闯关升级任务等,强调充满童趣,要对学生有吸引力。包括页面、徽章的设计也向全校师生征集,最后选出两位同学的作品。田子鑫和张小合也因此光荣地获得校长颁发的“劳动创造奖”。

“尊重儿童天性,让孩子们在劳动中也能享受快乐体验的过程,这样的劳动教育才会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学校负责人如是说。

乡村孩子变身小老师

劳动大联盟打破城乡“围墙”

去年底,人民小学师生参加了梁平实验小学组织的一次劳动教育活动,受益匪浅。

在学校拓印室,同学们体验了拓印技艺——用墨刷蘸点墨,在印盘上面快速刷,使凹进去的墨均匀地铺在其它地方;再用羊皮纸覆盖在墨盘上,用棕枕(当地用棕树的皮做的枕头)在上面从内向外慢慢挤压,来回数次,直至背面都能看清画的样子才大功告成。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拓印了许多漂亮的作品,如门神、杨六郎探母、和平幸福等,每一幅都栩栩如生。同学们表示,拓印的过程很锻炼细心、耐心,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除了拓印,摘柚子活动也让同学们大开眼界。为方便摘取柚子,梁平实验小学师生们不断改进工具,在筐上带着两把螺旋刀,无论多高的柚子,都可以用这个工具摘取。同学们通过亲手操作,惊叹劳动的独特魅力。

不仅城里的孩子走出去,农村的孩子也走进来。近年来,人民小学接待了不少农村学校学生的参观访问,体验《智慧木工》课程,开展steam项目交流。

类似城乡双向交流的活动,正在人民小学逐渐成为常态。

“教育需要更多人间烟火,而劳动教育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学校负责人评价到。

利用农村学校资源,城乡学校可以开办“春天诗会”,孩子们将与诗人、农夫一起,在田地里创作、朗诵与劳作、农村有关的童谣、诗歌;秋天“丰收运动会”,孩子们将会挑豆子、滚南瓜、装红薯、择蔬菜……体验农事,认识植物,观察四季变迁,寻找中华文化的根。

而利用城市学校资源,农村学生也可以参与创造性劳动教育项目,弥补自身短板,实现劳动教育的双赢。

目前,人民小学正积极着手筹备劳动教育联盟校,充分整合城乡资源,做大做强劳动教育,已经有200多所城乡学校踊跃申报。

周珣 李达毅 图片由人民小学提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