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在历史时空的交汇点读懂中国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0-07-03 08:04:06 | 记者:郑劲松 | 编辑:肖福燕

 

哲人说,正确认识自己、读懂自己,其实是难的。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种文明也同样如此。而追本溯源,厘清历史,找准自己的时空坐标,或许更能看清前方。

不难发现,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十年来,面对日益逼近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们似乎更加迫切地期望重读历史,试图从波诡云谲的过往风云中寻觅真相,探索社会发展的规律,求解现实困惑的良方。

于是,一个文化现象出现了:历史类著作开始在读书界走俏。当然,与大量穿越剧不同,也与严肃的历史教科书不同,这类著作理性、睿智而时尚,学界认为是一种新历史表达。这类图书的明显特征是:大历史、大思维、大视角的结构形态,以及多学科、多线条、多文体的表达方式。

其中,青年历史学者施展所著的《枢纽——3000年的中国》依然显得有些特别。如同书名“枢纽”,本书试图解读的就是历史与现实这一时间枢纽、中国与世界这一空间枢纽中的中国。本书的副标题为“3000年的中国”,其考察的时间起点是公元前十世纪、具有完整国家概念的周朝。顾名思义,本书旨在时空交汇点上读懂中国,引领读者透过这样的交汇点去认识和发现不一样的中国。

这样的视角自然带来迥然不同于一般中国通史、历史教科书的结构方式。除绪论外,全书分为“哲学篇——中国历史哲学纲要”和“社会学篇——历史演化的动力机制”两篇,看上去似乎极不匀称:“哲学篇”只有区区7小节,而“社会学篇”又分上篇《作为“中国”的世界》和下篇《内在于世界的中国》两部分总计达8章,篇幅远超前者,这是否显得头小体大呢?

显然不是。前面7小节,作者在建构全书的写作观念,阐述全书展开的逻辑起点,换言之,作者在给读者“交钥匙”“搭桥梁”,经由这一“哲学篇”,读懂全书框架,也借以打开3000年中国的多元“纽扣”。不妨先看看这7节题目:“作为中华民族之信仰的历史”“历史的精神现象学过程”“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中国历史的时间结构”“从奉天承运的天子到普遍均质的人民”“中华民族的世界历史使命”“历史运动的内生方向”。

可见,除了时空结构外,作者还着力于信仰与精神现象学——这一黑格尔哲学视角,对学界共识的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中国文化超稳定结构、中国国家形态“大一统”等作出了合理解释,而“中华民族的世界历史使命”,无疑对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历史担当作出了价值判断。“历史运动的内生方向”则更具历史哲学意味,顺理成章地推出了本书主体结构“社会学篇——历史演化的动力机制”。

发现、提炼、揭秘这样的动力机制,是全书的重点,也是本书与众不同的价值所在。其中,《作为“中国”的世界》的第一章《地理与历史》,以“中原、草原、过度地带、西域、雪域、西南、海洋”等七大空间演说历史尤为精彩,令人耳目一新。

在作者看来,这些地理空间并不是割裂的自然空间,生长在这些空间的社会力量此消彼长,相互作用,从而成为历史运动的时空。书中指出:“就古代中国历史而言,长城以北武功煊赫的草原帝囯,拥有横跨欧亚大陆的普遍视野,但因其文治的孱弱,难以获得清晰的文化表达;长城以南文治粲然的中原帝囯,主张精神的普遍性,却因定居的生活方式而迷失在狭隘的特殊视野当中;中原的普遍性需要通过草原获得展开,草原的普遍性需要通过中原获得自觉;西域和雪域通过特殊的精神输出,刺激着中原与草原在精神秩序上的各种重构;后者则以其政治力量反向输出,让前者获得超出小共同体范围的秩序。在超越这诸多区域的多元帝国当中,古代中国才真正实现其普遍性,作为体系的中国也才获得其精神凝聚力……”

不得不说,这样的阐述突破了常见历史书籍的中原本位视角,找到了中国多民族和谐统一、命运共生的历史密码,也为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早就提出的中华文化一体多元的格局做出了有力的诠释。之所以这样写,作者在接受《艺术风尚》杂志记者采访时说:“从空间角度来说,在政治经济学和政治社会学的层面上,本书找到了中原、草原、西域、高原、海洋等各个方向彼此之间深刻的相互塑造关系——那种脱离开一方完全无法解释另一方的关系,在比较坚实的基础上把中国史定位成一个体系史。”

遵从于这种时空定位,作者认为中国历史经历过三轮半大循环:第一轮是商周的封建社会大循环;第二轮是由汉至唐的豪族社会大循环;第三轮,是由宋至晚清的古代平民社会大循环。所谓半轮,就是还在进行中的第四轮:由晚清开启的现代平民社会大循环,它还在循环进程中。

读者会在书中看到“草原的兴起与中原的豪族化”“从豪族崛起到中原陆沉”“塞北的精悍气血与江南的衣冠礼乐”“关中与关东”“海上声教与西域胡风”“安史之乱与西域新命”“吐蕃的聚与散”“技术进步与豪族社会的终结”“二元帝国的精神自觉与西域的历史伏笔”等精彩故事以及富于哲学的解析。

本书还把中国放置到世界历史体系中进行了解析。作者深入分析了共产主义革命对民族主义的超越,并通过对全球治理秩序变迁、文明的冲突与普遍秩序的演化、世界历史民族的精神自觉的解析,阐述了中国经济崛起的历史奥秘,提出了“中国的世界”与“世界的中国”的合题。

鉴往知来,读史明志,读懂《枢纽——3000年的中国》这本有一定哲学难度的历史著作,能够帮助我们明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和必然规律,深化中华民族的家园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性认知,更好地把握中国所处的历史与现实方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显得从容、自信而淡定。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