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宝葫芦”长盛不衰的秘密是什么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0-06-05 08:14:56 | 记者:赵迎昭 | 编辑:肖福燕

 

“百本好书送你读”活动第三期推荐的《宝葫芦的秘密》,得到了许多读者喜爱。有读者称:“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能从妙趣横生的童话故事中得到启发。”

《宝葫芦的秘密》是著名作家张天翼1958年创作的童话。故事中,小学生王葆在梦中得到了一个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宝葫芦。从此,他贪图享受宝葫芦给他带来的“快乐”。可是,这种不劳而获的“快乐”给他带来了无限苦恼。最后,他下定决心和宝葫芦一刀两断。

面世60余年来,这部作品陪伴几代人成长,还于今年4月被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它为何能经受住时间考验?该书又有什么艺术特色?5月29日,重庆日报记者专访了资深媒体人、书评人、作家傅小渝。

时隔50年仍记得精彩情节

重庆日报:您是什么时候阅读《宝葫芦的秘密》的?这本书给您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傅小渝:阅读这本书大概是1965年小学四年级暑假吧,这本书是爸爸买给我们兄弟仨的,两个哥哥看完后,我才接着看。在那个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比较匮乏的年代,有书读就很知足了,有童话书读更是十分幸福。阅读这本书时,我如获至宝,被童话中一个接一个的悬念深深吸引,一口气就读完了。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50多年过去了,我仍记得书中的精彩情节。

重庆日报:《宝葫芦的秘密》传递了怎样的价值观?

傅小渝:这部作品告诉我们,辛勤劳动、踏实学习工作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那些平白无故得来的东西,不仅不能给人带来快乐,还极有可能让人走上歧途。

将童话手法与小说手法融为一体

重庆日报: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傅小渝:这部童话采用了独特的创作手法,将幻想与现实两个世界融合在一起,也将童话的手法与小说的手法融合在一起,使童话的幻想夸张融入小说的通真描绘中,从而创造出虚实相生、真假迷离、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与艺术氛围。

它让小读者通过一场虚拟的梦去经历错误,也经历成长,独自面对伴随每一次“惊喜”带来的后果。在书中,王葆想要什么就会飞来什么,却根本没想过,这每一件不劳而获的天降之物都是他人劳动的成果,梦想成真变成了不敢声张的“窃取”,自己一不小心竟成了一个不良少年的“挚友”和“偶像”,如此得来的好吃好玩之物,并不能给他任何快乐,反而成了他避之犹恐不及的“秘密”。

这部童话的故事场景和人物,都取自现实生活,小读者进入其中,身临其境,每一个情节发展都与孩子的成长年龄合拍,所以才能打动孩子,让他们从一场自己挖坑的荒诞奇遇中,去获得宝贵的人生体验。

重庆日报:您对张天翼作品的整体印象如何?

傅小渝:张天翼曾提出,儿童文学必须向孩子们讲“真的事情”“真的道理”,不应开口闭口总是“从前”“古时候”。他自己就是本着这样的主张而创作的,《宝葫芦的秘密》就体现出他的创作理念。这部作品没有空洞的说教、生硬的灌输,而是引领读者走近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的童话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故事启迪读者。

家长要成为孩子的“阅读辅导员”

重庆日报:您认为这部作品为何能经受住时间的检验?

傅小渝:我认为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它的故事性比较强,而且也贴近孩子的生活,尤其是将王葆的心理活动描写得活灵活现;其二,它的语言风趣幽默,给读者带来清新的阅读感受;其三,故事中包含着一定的教育意义,让孩子能够通过阅读懂得如何追求进步,做优秀的孩子。

重庆日报:现在不少孩子痴迷于网络游戏,对阅读兴趣不大。您认为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傅小渝:从小有阅读力的孩子,在品格、想象力、思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方面都有比较优秀的表现。

我建议,家长要成为孩子的“阅读辅导员”,多抽些时间陪孩子阅读。家长还可以和孩子讨论书中的故事情节,培养孩子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家长还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因为早期阅读,重要的不是让孩子读到多重要的书,而是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让他们爱上阅读,从少年开始就与书香作伴。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