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 正文
大足:五百贫困人口就近就业
来源:大足报
时间: 2020-03-10 08:05:45 | 编辑:李振兵

 

季家镇柏杨村粉条加工厂,工人们正在生产粉条

  季家镇柏杨村粉条加工厂,工人们正在生产粉条

  中敖镇观寺村就业扶贫车间,村民正在种植叶桑

  中敖镇观寺村就业扶贫车间,村民正在种植叶桑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要真正兑现“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的诺言,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他要求,加大就业扶贫力度,支持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尽快复工,提升带贫能力。

  战“疫”与战“贫”是两块沉甸甸试金石。当前,我区在严格防疫的同时,狠抓脱贫攻坚工作落实。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精准对接、通力合作,组织贫困劳动力有序返岗;拓宽销售渠道,帮助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及时复工复产……

  近日,记者在田间地头的“扶贫车间”里看到,全区9个“扶贫车间”已全面有序复工,建卡贫困户全部优先返岗。

  “扶贫车间”又名“社区工厂”“卫星工厂”,是指以扶贫为目的,设在乡、村的加工车间。它以带动脱贫为宗旨,解决农户尤其是贫困户就近就业问题。

  2018年以来,我区将“扶贫车间”作为带动贫困群众就业的重要方式,着力加强“扶贫车间”规范化建设,并积极宣传和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家门口、村门口灵活就业。

  据了解,为了强化“扶贫车间”的扶贫性,“车间”的建设很有讲究。如,严格执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用工占比的硬性要求,对参与建设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扶持,实现精准认定、精准帮扶;鼓励贫困村整合村集体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办公用房、废旧校舍等房产资源或坑洼、滩涂土地资源,改造建设成就业“扶贫车间”,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降低车间建设成本;强化技能扶持,围绕贫困户技能需求开展培训,尤其是对零就业贫困户实施“一户一策”,确保至少一人实现就业;加大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养力度,做好吸引本土人才回归工作等。

  目前,我区已建成9个“扶贫车间”,这些“扶贫车间”吸纳了近500人就近就业,其中,建档立卡、低保、残疾等贫困人口有近百人。拔掉 穷根子

  早春时节,乡村春意渐浓,地里生产正酣。

  尽管这个春天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显出些许寒意,但季家镇柏杨村勤劳的乡亲们早已在扶贫车间里忙碌起来。

  “太阳出来了,温度越来越高,再不把嫁接时的保护袋取掉,就要烧芽了。”刘家琼大姐一边利索地为猕猴桃芽取袋,一边心疼地说,“这些芽都很嫩,要是被烧了就不长了,好可惜嘛。”蓝天白云下,一行行一列列的猕猴桃架上,枝条繁茂、新芽嫩绿,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图画。

  从村里的振乡农业公司建立之初,刘家琼就开始在这里上班,后来基地成为了“扶贫车间”,通过技术员“手把手”地传授,她俨然成为了猕猴桃种植的“土专家”。

  刘家琼是村里的建卡贫困户,一直靠土地为生,家里生活紧巴巴的。随着脱贫攻坚的持续深入,经过多方努力,600亩的“扶贫车间”里,不仅逐渐发展起了猕猴桃、柑桔、花椒种植,黑山羊、肉兔养殖,粉条生产等特色产业,还建起了烘房和冻库等。

  刘家琼告诉记者,地里的工作也不再是老把式了,连浇水都有自动喷头,机械化让他们的工作很轻松。现在除了有约50名农户就近在此打工,还有12名建卡贫困户、低保户和残疾户等就业困难人员长期在“扶贫车间”工作,每天能挣60元。“有了这份收入,我们再也不穷了,日子越来越红火,天天都有好奔头。”

  同样在这个“扶贫车间”工作的建卡贫困户黄仁淑,学到技术后,也在自家的地里种起了猕猴桃,“又多一份收入,早点致富多好哇。”

  开辟 富路子

  这两天,中敖镇观寺村2组建卡贫困户张顺好、贺培前正趁着大好农时,在“扶贫车间”里,抢种桑树苗。他们已事先确定好行距,并用固定好的线来拉株距,这样做是为了便于对桑树基地进行机械化管理。观寺村山高沟深,因为缺水、缺资源、缺产业等,2014年被确定为市级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新修、硬化的村级公路、人行便道让村民出行得到了极大改善;危房改造也让建卡贫困户们住进了新房;村里还发展起了集体产业,1000亩脆李已进入挂果期,蚕桑、脐橙产业发展正如火如荼。

  眼下正在种植的桑树,就是村里引进埂生基(重庆)生态农业责任公司发展的智慧蚕桑示范园。占地约600余亩的示范园,成为区级“扶贫车间”后,每天约有40人在这里就近上班,其中有11名建卡贫困户、低保户和残疾户等就业困难人员。

  “种桑树,活轻松,还挣钱。”张顺好笑呵呵地告诉记者,“平时在车间工作,一个月能有1800元收入。像种桑树是按计件来算工资,4角钱一棵,我昨天就挣了160元。”

  今年内,示范园内道路、厂房等基础设施将基本建设完成,这个“扶贫车间”将不光是种桑养蚕,还将实现蚕桑的多元化利用,如生产蚕丝被、养菌车间等,还会结合人居环境改造发展民宿、餐饮等,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扶贫车间”负责人李烨告诉记者,该示范园已成为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是全市的智慧化蚕桑基地示范园。“种植+养殖+加工+生产+旅游”的复合发展方式,将为这个昔日的贫困村注入新的活力,更多村民也能通过类似这样的富路子实现脱贫致富。装满钱袋子

  “这100亩是刚种下的,年底还想再种100亩。”邓觉文话音未落,正在地里忙活的唐川赶忙说:“要得,要得,这样看来,我们今年的收入肯定能超过去年了。”

  唐川因患有强直性脊椎炎,失去了劳动能力,成为了拾万镇将军村的建卡贫困户。“虽然发病时疼痛难忍,可身体状况偏好时,我也不愿总是扣着一顶穷帽子。”村里引进了黄湖生态观光农业公司发展柠檬种植,并把柠檬基地建成了“扶贫车间”。唐川便主动申请到车间上班,他说:“扶贫车间建村头,挣钱顾家不用愁。”

  唐川的母亲也在车间里打工,她一边给柠檬树撒肥料,一边高兴地说:“万万没想到,像我们这样的老太婆,居然还能找到这么一份好工作。”她说,种柠檬的劳动强度不大,车间已吸引了50多人就近上班,其中包括儿子唐川这样的建卡贫困户、低保户和残疾户等就业困难人员就有7人。“我们俩光打工就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

  除了务工收入,车间还以每亩200元或300元的租金向村民承包土地,同时村民还可以在自家已经流转的土地上发展林下养殖,大家是用一份投入实现了三份收入。

  阳光下,头年种下的柠檬树长出了新芽,绿色的枝头上微微显现出的褚红色,让人们心里甚是喜欢。就在柠檬园一路之隔的农家小院里,是村民们和扶贫干部一道绘制的墙画。画上,黄澄澄的柠檬果装了一筐又一筐,果农的脸上笑开了花。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扶贫小车间,脱贫大作为。”只要迎着春天的脚步,以精度推动力度,“扶贫车间”定会加快“转起来”,早日成为老百姓的“小康车间”。本报记者王尚英瞿波文/图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