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致敬最美的她们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0-03-08 07:42:39 | 编辑:肖福燕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是春天里的节日,是属于女性的节日。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无数位女性的身影,出现在战“疫”现场。她们是拯救生命的白衣战士,是小区里的工作人员,是田间地头的春耕者……是一位又一位平凡的劳动者。她们用女性的坚韧、顽强、勤劳、细腻,温暖了这个春天。

这身白大褂,就是答案

喻芳

春天,是最美的期待,更是生命的复苏。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轨迹,也让很多人发现了不寻常的自己。那些平常的女子,普通的母亲,温柔的身躯里,藏着熔岩一样的力量。

她们披上白衣,以生命赴使命,以生命护生命,成为这个春天最绚丽的色彩。

“兰花姑娘,你姓什么?”

“我就姓兰呀,我的名字就叫兰花。”

来到孝感后,病房里很多患者问她。

她喜欢在“兰花”后面再加“姑娘”二字。一声声“兰花姑娘”,成了病房里最好听的声音,叫的人亲切,听的人温暖。

兰花在离家23天后,迎来了女儿的8岁生日。当天,是兰花被换岗下来隔离轮休的第四天。

中午时,女儿晗晗的生日会开始了。“妈妈,我把手机靠在杯子旁,你就能一直看着我啦。”嗯,这样,全家人就算都到齐了。

女儿今天很“贪心”,许了两个心愿:一是希望疫情早点结束;二是希望妈妈早点回来,平安回来。

兰花强忍泪意,看着窗外,“家人离我挺远的,但心离我很近。”

“妈妈,我今天八岁了,长大了哦。你不在的时候,我学做了一些家务,连玩具我都自己洗了哟。”

兰花很是欣慰,妈妈不在的时候,女儿开始学会为自己撑伞。

兰花是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心血管呼吸内科护士,从事护理工作12年,今年36岁。

来到孝感市中心医院感染楼,她和同伴们负责三楼的隔离1、2、3区重症病房,也是孝感市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的主战场。

8个白班,4个夜班,每个班6小时,连续工作14天之后轮休。如在平时,这样的工作量刚刚好。

但在这里,6小时不吃不喝,6小时穿戴尿不湿,6小时厚厚的口罩紧憋,胸闷、眩晕、眼花……所有的不适,她都经历过。

每次下班,她的腰都痛得坐不下来,要在墙上靠好长时间。

这些苦,兰花从不言。她总习惯拣开心的给家人讲:5病床的孝感阿姨给她写了封感谢信,医院附近的水果店老板给医疗队送来了150斤新鲜草莓……

家人甚至觉得她有些“没心没肺”。一会儿认王阿姨为干妈,一会儿又认小朋友作干女儿。打电话,一半的时间都是在唠叨这些。

王阿姨当时血糖很高,焦虑、失眠,对生活失去信心,遗书都写好了。兰花在她身上可没少下功夫,晚上在床边陪她、安慰她,打饭、喂饭、端屎端尿……

“兰花姑娘,我的好闺女,如果这次我能活着出去,以后你就是我的女儿,孝感就是你的家。”王阿姨流着泪对兰花说。

这样的故事很多,这样的暖意也时常在她们和患者之间流淌。

“妈妈,你怕吗?”女儿问她。

她何尝不害怕,但只要穿上防护报,那份责任心和职业精神就会鼓舞她,她似乎忘记了惧怕、危险、甚至死亡。

一抬头,兰花看到窗外的雪花正飘扬。她相信,那片雪的下面,一定藏着明媚的春天,走过风雨之后,终会迎来灿烂的阳光。

“我最帅,不接受反驳!”李雪剃了光头,在朋友圈发了一段俏皮话调侃。

以前,她常自称小姐姐。今儿,儿子开玩笑叫她叔叔,老公称她小哥哥。

不敢和妈妈视频,她身体不好,看到小公主变光头了,肯定会哭。别过脸去,想到母亲,眼泪在眼眶打转,李雪硬是没让它掉下来。

病房里不能掉眼泪,护目镜要起雾的。刚上班几天,李雪就学会了克制。

80岁的外公打电话问,她是医院派去的,还是自己想去的?答:“自己申请的。”外公笑了。

到武汉,还没安排,她就要求到新冠肺炎疫情最前沿的病房去。终于在第二天,她如愿以偿,带着新发型,从容奔赴武汉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东院区3号楼。

一天的时间,很长也很短。

“戴着集满雾珠的眼罩进行三查八对,认真评估病人的穿刺血管,用戴着三层手套的手小心翼翼地穿刺。”李雪说,这一仗,打得极其艰苦。

在病房,在走廊,她们常是跑着的姿态。额头满是汗珠,雾气模糊了护目镜。但一见到患者,她们总是轻声细语,笑脸相迎。

工作期间,毫不松懈,百分百投入。下班后,浑身都痛,像散了架。三岁儿子的话,更让人心痛,“妈妈你再不回来,我怕我会忘记你哦。”

为什么想申请到武汉支援?当有记者问到这个问题时,李雪很洒脱地说:“没有为什么,你看,这身白大褂就是答案。”她说,也想给儿子做个榜样。

两天后,她又主动申请进病房,到最危险的地方去。她说,照顾病人就是她的工作,支援武汉跟平时工作一样,没有区别。

李雪的回答很简单,轻描淡写,但充满了对职业的敬畏。她相信,再凛冽的寒冬,也阻挡不了春天的到来。

李雪,重庆市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九龙坡区人民医院西院区呼吸消化科护士。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与地的距离,而是近在咫尺却无法相依。这句话,张莲琴很有感触。

2月8日,元宵节,医院隔离区外。为了和妈妈见一面,小美嘉6:30就起床了,终于等到8:50,妈妈出来了。

10米的距离,女儿在这头,妈妈在那头。中间是装着汤圆的保温桶。

“妈妈,快来拿汤圆。”女儿向妈妈奔去,爸爸一把拉住了她。三岁的她不明白,为什么妈妈站在那里不动。

待丈夫和女儿退后,张莲琴才走上前提起保温桶。

“妈妈,你昨天打了几个怪兽?”

“宝贝,妈妈打了三个。”

“妈妈,你说打满一百个就可以回家了。你要快快打哦,早点回来。”

女儿不识数,常这样问。张莲琴没法给她讲道理,只能这样“忽悠”。

远远的,她和女儿互比了一个爱心。

随后,张莲琴提起保温桶匆匆往隔离病区走去,不忍再看丈夫和女儿。回到三楼办公室,她躲在窗帘后面悄悄张望,女儿还蹲在那里哭喊。

20多天没回家,张莲琴和女儿约法三章,不让女儿主动给她打电话,除非她先打。女儿委屈,妈妈怎么变得这样“狠心”了。

33岁的张莲琴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内分泌科护士长助理,因为有感染科工作的经历,这次她理所当然申请去感染科。

在隔离区工作,她们是全能的,是护士、是送餐员、是心理治疗师、是清洁工。

全身装备下,一个病人的护理时间,相当于以前护理十个病人的时间。每天几十袋垃圾,要一间间去收,然后一袋一袋送到垃圾运送点。

刚开始,一个班下来,她会累瘫在地上。如今,熟练了,戴着层层手套,她也能快速摸到静脉抽血;穿上厚厚的防护服,也不影响她倒水送饭。

给世界以爱的人,世界总是回报她勇气与光。

如今,病房里的大多数患者都加了她的微信,她成了病人眼中点燃希望的那盏灯。一对夫妇出院了,还成了她的好朋友,每天问候不断,话里话外,俨然把她当自家的小妹妹。

“唯一能证明我是兰花的就是开出美丽的花!”这不仅是兰花姑娘的心声,也是李雪、张莲琴等所有白衣天使们共同的誓言。她们相信,只要把爱和信念播进冰封的土壤,就会迎来满园的芬芳。

爱,是春天里的一树繁花。

春风拂面

贺芒

刘姐和丈夫老江几年前从彭水来到重庆主城,在沙滨路寻了一间门面卖蔬菜。门面只有十几个平方,卖的是一些常见的本土时令蔬菜,没法与场地宽阔、货品琳琅满目的大型超市相比,但因为离家近,菜品新鲜,我常去照顾她的生意。

40多岁的刘姐身材微胖,一张口说话就笑,眉眼弯弯的。有段时间工作忙,我常常晚上七八点钟才去买点儿挂面和青菜。每次刘姐都送我几根香葱,我不好意思白拿,要给她钱,她连连摆手,说,几根卖剩下的葱,不算个啥。

春节前准备年货,逛到刘姐店里,老江不在。刘姐说老江买礼品去了,要过年了,准备回彭水老家看看父母亲戚。“多买点儿菜哦,明天我们就歇业回乡下过年去了。”刘姐说,眼角眉梢都洋溢着年节的喜气。在外面打拼了一年,总算可以拎着大包小包的礼物,回到乡下老家,欢欢喜喜、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地过一个节。春节,对所有的中国人,尤其是漂泊在外的人,有多么重要,回家,是一个魂牵梦绕的词。

之后,新冠肺炎疫情形势日趋严峻,全国各个城市相继启动应急预案。我足不出户,在家里呆了一周。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关注疫情变化。

大年初六,我在家处理一些工作上的事情,不知不觉,夜幕降临,饥肠辘辘,打开冰箱,空空荡荡,年前的储备已被消耗完毕。我急忙换好外套、戴上口罩,出门买点食物果腹。

平时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街道,此刻一片静寂,寒风瑟瑟,我缩头袖手,埋怨自己年前没有多储备点食物,只好饿着肚子度过寒夜了。

埋头走着,忽然发现前面有一束桔黄的光投射到地面,给予这个寒夜无限的温暖,是刘姐的店铺,还开着!我三步并做两步跑上去,果然,夫妇俩都在店里。

货架上如往常一样,摆放着各式蔬菜,莴笋肥壮,绿如翡翠,白萝卜饱满沉重,色如白玉凝脂,一看即是歌乐山脆甜多汁的雪地萝卜,还有深绿的红头甜菠菜,翠绿的嫩豌豆尖,更有那堆放得整整齐齐的香葱,葱白浸染着红晕,青绿的葱管箭簇一样向前伸展,一室菜蔬,清香扑鼻,让人心里安稳踏实。

时间已晚,但仍有三三两两的顾客在店里挑选,刘姐和丈夫戴着口罩和手套,在店里忙碌。我选好了蔬菜和挂面,问刘姐啥时候回来的?刘姐说响应政府号召,今年春节没有回家团年。她接着说,“关在家里没事做,就还进点菜来卖,你们要过生活,我们也要讨生活呢!人家那些冲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好辛苦。我们干不了别的,安守本分,做好自己的事吧!”

我告诉刘姐,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勤通风、勤洗手……刘姐笑笑,眼睛弯弯地说,知道呢,电视上天天讲,社区工作人员也上门来给我们宣传。

我拎着菜出门,夜风吹拂,新鲜蔬菜的清香散发在夜色里,时浓时淡,香透肺腑,令人沉醉。

继续宅在家里抗疫,一天天过去,重庆新增病例的数字几经波动之后,终于平稳,然后首次出现了大家期待的零。悬在半空的心总算着陆,松了一口气。

我居住的小区规定,每个家庭每两天由一个成员凭出入证采购日用品。拿着出入证,我直奔刘姐的蔬菜店而去。

刘姐还在店里忙前忙后,见我来,她用弯弯的眼睛和我打了个招呼。

货架上添了不少新货,绿油油的嫩豌豆片,饱满润泽的青豌豆,还有带着泥的新土豆,璧山红宝石番茄……我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个个让人爱不释手。这些新鲜的蔬菜,让人嗅到了春天田野的气息,想起它们在田野里的模样。春风拂过的田野,应是一片惹人的新绿了。

这时,刘姐在一旁说:慢慢选,不着急,鲜货有的是!正值买菜高峰,老江上货,刘姐称秤、收钱,顾客自觉排队,店里忙而不乱,井然有序,大家相互之间没有了平日的拥挤。在这场疫情面前,人们变得谦和礼让,多了包容与爱。

街道依然寂静,路边的茶花抽枝拔节,玉兰正含苞待放。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又想起刘姐弯弯的眼睛。此刻,春风拂面,满树繁花,即将绽放。

栀子花儿

疏影

刚转身往回走,就听到保安在背后可着劲儿地喊:“007!007!哪个是007哟?”

詹姆斯·邦德?我惊愕地回头,保安笑着说:“没喊你,你的快递已经拿了。”忽然,一位着物管工装、戴着口罩的女子气喘吁吁地边跑边问:“麻烦帮我看看房号,可能是我要取的。”保安说:“要得,栀子,等倒!”

保安口中的栀子,正是我们楼栋的专属管家。

为了严控新冠肺炎疫情,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所有业主的外卖、快递等,均自行前往东门领取。栀子也是来取快递的吗?

蜗居在家,每天除了读书、写字、弹琴,我就是在书房客厅厨房餐厅一日游。但是完全没有想到,这段时间让我最有切身感受的却是栀子。

我收到的第一个关于疫情防控的消息就是栀子发来的。接着,栀子开始逐门逐户对外来人员、户籍人员和实住人员进行登记、摸底排查,叮嘱大家做好防护。

每天早上醒来,我都可以读到栀子发来的《疫情防控信息日报表》,详细到物业上岗人员数、健康状况、外来人员数、消毒区域甚至使用的84消毒液……

栀子这名字,总让人想起刘若英唱的《后来》——栀子花,白花瓣,落在我蓝色百褶裙上。我低下头,闻见一阵芬芳。

带来芬芳的是栀子,每天巡楼,她和工人从楼栋大厅开始,一层楼一层楼进行消毒,整整34层楼。问她累吗?她说:“累!值班,加班,有整整一个月都没有休息过了,不过没事。”

除了日常管理,栀子每天还要为有需求的老人买药、买柴米油盐,取外卖、取快递。她总是微笑着跑上跑下,跟一朵灵动的栀子花儿一样,为大家带来暖暖的香气。

为什么选择这份繁杂琐碎的工作?“我大学本科读的就是人力资源管理,我爱这份工作。姐姐不要担心我累不累,你在家闷了,去咱们APP玩吧。去分享你的客厅一日游,晒晒你弹钢琴、下厨的照片,还可以写《“自我隔离”日记》,参加防疫知识有奖问答,听疫情防控小课堂,都有丰富的奖品哈。”拿着007的快递,栀子温柔地对我说。

说实话,我听得有点懵,完全没有想到这群大孩子为大家做了这么多实打实的事情。

走在回园子的路上,我问起栀子怎么变成007了?栀子说:“刘老师和老伴都病了,托我取他儿子从深圳寄回来的快递,007是他儿子的ID,惹大家笑了哈。”

忽然栀子的电话响了,似乎听到电话里有孩子在哭,我的心也揪起来。挂断电话,栀子说:“没事,婆婆说孩子哭得凶,孩子第一次离开我。”

她眼里闪着泪光。清了清嗓子,栀子不好意思地说:“这是我的弱点,姐姐见笑了。”

走到路口,栀子要先回物管给楼里读书的孩子们打印网课学习资料,再挨家挨户送去。

看着栀子娇小玲珑的背影远去,这个温润如玉的女子,如一朵绽放的栀子花儿,朴素、温馨。

其实,我并不知道她真实的名字,“栀子”也只是工作ID。在这场疫情里,千千万万个“栀子”正是我们每一个人身边最美的逆行者和守护者。

“葛花满把能消酒,栀子同心好赠人。”栀子花原本开在初夏,但是在中国全民抗疫的早春,“栀子花儿”已经在大家心里火焰般盛开,这就是“栀子同心”最醇厚的意义吧。

林地村的“半边天”

陈劲

都说“半边天”不一般,而林地村的“半边天”硬是不一般。这次随镇里防疫情抓生产宣传人员去林地村走访,我又见识了她们的风采。

春暖花开,阳光明媚,我们行走在林地村李家湾的春天里。林地村党支部书记王正明拿着小喇叭走在最前面,《关坝镇防疫生产三字经》声音一路相随:防疫情、抓生产,两头顾、两不误,勤洗手、勤消毒,多耕种、多劳动……

李家湾是万盛经开区关坝镇林地村的一个村民组,这里的春天一样的美。看,层层叠叠的油菜花漫山遍野,自信地扬起金黄的花蕊,将勤劳的“半边天”点缀。

代月容和丈夫任永兵正在不远处的旱地里忙碌着,王正明接连招呼两声他们也没有听见。我见这位“半边天”留着短发齐耳、卷起衣袖,手持锄头熟练地翻着土,一起干活的男子被她远远甩在了后面。

“代月容,还是这样拼啊?”王正明提了提嗓门。

“放心吧,劳力无根,使了又生,我们都在抢种大春作物呢。”代月容说,今天收工前定将这两分地翻完,明天一大早就来播撒旱秧苗种,保证一天也不耽搁。

代月容家有田土三亩,另外代种的3亩地本来丈夫打算放弃,但她执意坚持,说家中有余粮,心中才不慌。

我环顾四周,地里劳作的人比以前多了许多。我对王正明说:“我今天发现了个不小的秘密,我们再多走几家就见分晓。”

拐过一道弯,我们来到了网格员梁大凤家。她不在,她90岁的公公周春海在院中晒太阳。顺着老人家手指的方向,我看见梁大凤正在屋旁的地里专心地育着红苕种。

我们来到田坎边。“正明支书说,你发现了林地村的秘密?”梁大凤问我。

“为啥劳动的大多是‘半边天’呢?”

“咱们林地村的‘半边天’勤快呗。”

“你肯定代种了别人家的田土。”

“你说对了,不过才2亩多点,都是从四家人的闲置地东拼西凑来的。”梁大凤站起身,“趁自己年轻还能动,苦点累点又有啥子?”听她这话我们都笑了。我伸出手比划:“你都过了一只手的岁数啦。”

“梁大凤是家里的一把手,一把好手呢。”王正明接过话说,今年若不是疫情原因,像育红苕种、稻谷种、苞谷种这些活儿,她一个人早就做完了。她家田土大多离家远,3亩多种稻谷,另外3亩多种有李子、桃子和柑子等经果林木150多棵。她是网格员,丈夫又在做公益性岗位工作,平时少有空闲,周末就往田里钻。

梁大凤说,李家湾地势好,土地肥沃,她还要搞点立体种植,多种些糯苞谷、花生等农经作物。“反正一句话,加把劲儿也要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绝不会误农时。”

在李家湾,要问起哪家儿菜干卖得多卖得好,乡亲们定会说是刘和会家。

我们走到刘和会家时,她采摘儿菜刚回屋。房前晾晒着儿菜干,屋旁鸡圈里,二三十只鸡、鸭叫得正欢。

谈起如何减少疫情影响,和会大姐肯定地说,勤于耕种,加点油干,损失就会补回来的,还有就是要盯准市场不蛮干。今年她除了多种些经济作物,如高粱、辣椒什么的外,还要喂上两头猪哩。

说到这些,刘和会眉宇舒展开来,那张鹅蛋脸泛着红润的光泽,充满了笑意,挡也挡不住。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