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这顿团年饭,巴适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0-01-26 07:23:50 | 编辑:李振兵

程华

春节,在中国人的词典里,是香喷喷的腊肉香肠,是热腾腾的饺子汤圆,是父母张开双臂拥抱归来的游子……这所有的动态温情图景汇成两个字:团圆。

团年饭,春节里千家万户的重头大戏,不可或缺。今年,一顿别开生面的团年饭点燃了我,让我看到了体味到了一种弥足珍贵的大爱。

1月14日,我收到一条来自两江新区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工作人员的短信:“2020年1月16日上午在邢家桥社区举办‘高高兴兴搬新家,欢欢喜喜过新年’新春群众活动,请您参加!”

仅仅因为采写过一篇纪实文学,热情的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们就视我为朋友。朋友相邀分享喜悦,怎能不去呢?我是现场目睹邢家桥社区旧房由陈旧破败到一天天亮堂起来的呀,我是亲耳听居民们讲述他们是如何将社区工作人员从“烦人”变成“亲人”的呀。如今,488户居民全部都要搬新家了!去年夏天两江新区“一定在节前让大家欢欢喜喜搬新房,迎新年”的承诺实现了!

1月16日,我如约而至。送福字的、写春联的、做糖画的……临时厨房里,穿着围裙的居民与志愿者忙着烧煮切篜,传统的腊肉腊排香肠码满大碗大盘;坝上,居民有说有笑忙着包饺子包汤圆。

趁开饭时间尚早,我一溜烟跑去后面的居民楼。不同了,完全不同了!每栋楼都焕然一新,每户阳台挂着社区送上的大大的鲜红中国结,楼下每棵树上拉起了火红的彩带和灯笼;我刚从一位喜笑颜开的大爷端的盘子里抓一把瓜子,兜头就遇见了正在忙碌的一群人,其中就有邢家桥社区书记谢兰。

他们个个脖子上戴着红围巾,映得笑脸绯红。谢兰更美,一身中国红大衣衬得春风满面,“今天社区大喜,必须红!邢家桥的未来,必须红!”

看他们忙上忙下,我独自去了五楼邓廷云家。这是第三次去。第一次去采访,他的家又黑又潮墙皮大片脱落,他的小孙女只能和父母在一间屋里打地铺;第二次我带儿子给他的小孙女送去学习用具,他已经和许多居民一样,被社区工作人员的诚意感动,被社区装修出的四套样板房打动,同意整装房屋,但工程进展需要几个月,家里暂时还是老样子。这一次,一脚跨进门口,我有些犹豫:“有鞋套吗?”如今这家里可不好意思穿鞋进去了:米色地砖、雪白墙面,脏脏的水泥台板换成了崭新厨柜,破烂的排风扇换成了时尚的抽油烟机,客厅里一色浅色家具明净靓丽……

“进来进来!”62岁的邓廷云嗓门洪亮,一个劲开怀地笑:“头上不漏水了,屋子弄漂亮了,我们终于给娃儿买了自己的床!太满意了!”

临出门,我对他说,下次再来,给你家带一床新的空调被来!从他家出来又转悠了好几户,有一户居民主动拉我进去看他们“像新房一样”的客厅、厨房、阳台,喜滋滋地说:“我儿以后找媳妇都有底气了。”

有人家把我当成社区工作人员,殷殷地说:“我也想去大厨帮忙端菜,能不能给我一块工作牌?”还有个老人把我当成了记者,要我写写他们房子的变化,说社区那些娃儿们太辛苦要表扬表扬。听说我是作协的,老人有点失望,问:“作协是做什么的啊?”我说也是写文章的呀,就是作家协会的呀,他又兴奋起来,说啊那写啊,老师你写啊!

好的好的,我一定写。从旧房改造支持率仅23%到83%,再到如今的100%,今天的旧貌换新颜,是社区160号工作人员用春风化雨的微笑、用换位思考的胸怀、用不舍昼夜的付出换来的。他们硬是一步步解开了居民们久郁的心结,和居民们成了以心换心的亲人。

这一年,488户居民、91家商户全部完成室内改造,这足够厚重的数字背后,是栉风沐雨、负重前行,是苦辣酸甜、无私奉献,它蕴藏了多少人的憧憬期待,涵括了多少人的汗水泪水!可是,以真心得民心,值啊!

开饭时间快到了,又回大坝上。笑语欢声飘出大坝,盈满了整条街道。

在那些曾经苦涩而今容光焕发的脸上,我读出了两个字——主人。一个个居民端杯过来,拉着工作人员掏心掏肺聊个不停。一位居民对谢兰说:“我在电视上看到你了,真的非常感动,谢谢你!谢谢你们!”

我看到了居民黎国平和其他两户居民送给谢兰的三把钥匙。他们担心谢兰身体不好工作劳碌,叮嘱她:“你家住得有点远,上班累了随时来我家歇歇吧。”这何止是打开家门的钥匙,它分明是打开心门的钥匙,是联结干群关系的钥匙。

欢笑中,祝愿被一饮而尽。在那一张张笑脸上,一声声祝福里,我似乎听到小草拔节的“吱吱”声,熏风舞动的“哗哗”声。这顿团年饭,巴适!

春已至。春的脚步声,轻快扎实,轰隆隆隆。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