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政务 > 正文
万州加快建设“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先行示范区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20-01-11 08:27:52 | 编辑:肖福燕

  走稳走实“一心六型”两化路径

  万州加快建设“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先行示范区

  罗田镇稻田

  万州机场旅客量突破110万人次

  五桥河水质明显变好 摄/冉孟军

  甘宁镇古树别院

  金龙集团平湖工厂智能化的精密铜管生产车间

  重庆长安跨越发展壮大

  碧水蓝天新万州

  暖暖的低架网床上,95头仔猪正在酣睡。它们是万州区“百万头生态猪养殖项目”产下的第一批生态猪。这些生态猪采用“低架网床+益生菌+异位发酵”养殖模式,可实现养殖粪污“零排放”。

  去年,万州开始实施生态猪养殖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新增生猪产能100万头,它们一年产生的20万吨以上粪便将作为有机肥,滋养全区100万亩经果林,培育山地高效型农业,破题三峡库区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

  “既不守着绿水青山苦熬穷路,也不牺牲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万州地处长江上游、三峡库区腹心,长江在万州过境流程80.4公里、库体水面达100平方公里,还有21条主要次级河流、近200座水库,肩负着三峡库区生态安全重任。

  万州区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万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深走实“两化”路,谋定形成“一心六型”两化路径,坚持以保护好长江母亲河、提升全域水质为中心,大力推动循环智能型工业、山地高效型农业、集散服务型旅游业、绿色智慧型物流业、特色融合型文创产业、休闲养生型康养业发展。“加快建设‘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先行示范区,从而建立起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万州,“一心六型”两化路径正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坚持“两化”路径 着力全域水质提升

  按传统模式,养殖100万头生猪一年将产生300万吨粪便和污水,稍有不慎将对生态环境产生致命性破坏。“低架网床+益生菌+异位发酵”养殖模式,通过墙体嵌入式饮水器、机械清粪系统、换栏火焰消毒等措施,实现粪污“零排放”和粪尿资源化利用。

  “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避免对域内水质的破坏。”万州区相关负责人称,除转变生产方式降低对水质的影响外,万州区还全面开展以清理生活垃圾、清理沟渠塘堰、清理畜禽养殖粪污,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的“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并聚焦厕所改造、垃圾回收和污水处理,加快建设农村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完善乡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

  目前,申明坝、明镜滩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均已完工投入运行,沱口污水处理厂扩容提标工程有序推进。分水张家嘴污水处理厂和分水(三正)污水处理厂扩容技改工程厂区内主题构筑物已完成80%,设备已进场安装。分水三元场等10个污水处理厂和管网项目陆续启动;甘宁老场、郭村镇瑞池场、高梁镇新店场已进场施工,计划今年底建成投运。

  与此同时,万州区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严守长江“沿江1公里”红线,着力推动化工企业转型升级。沿江1公里范围内的三阳化工、九棱化工已全部关停,规模以上化工企业数量由2016年的16户减少至目前的7户。

  此外,万州通过种植中山杉和鲜花,打造25公里滨江环湖区域水带、彩带、消落带、建筑带、山体绿带,建成多功能喷雾系统5公里,美化了城区消落带。

  “坚持‘两化’路径,着力全域水质提升。”万州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第一批全域水质提升13个项目总体按序推进,其中生态补水项目、清洁能源推广2个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任务,生态修复等4个项目推进较快,其余项目正序时推进。第一批农药和化肥施用量、农业生产和养殖废水净化等11个事项顺利推进。“取缔消落区鱼塘约400亩,极大减轻对河流水质的污染。”根据2019年监测数据,长江干流万州段水质保持Ⅱ类;18条次级河流水质得到改善,基本满足Ⅲ类水域功能要求。

  聚力“六型”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过去,万州工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产业占比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低,智能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为此,万州区提出发展循环智能型工业,明确实施绿色产业集聚、循环园区建设、智能制造培育3个工程,重点发展绿色照明、智能装备、食品医药、汽车、新材料五大主导产业。

  去年,金龙铜管集团、三雄极光、施耐德电气等20家企业实施技改扩能项目19个、智能化改造项目10个,万州首家半导体芯片制造企业威科赛乐公司顺利投产,重点发展的五大主导产业产值占比提高6个百分点,达到68%,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6.1:21.9:72,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插上“绿色翅膀”。

  “山地高效型农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重要途径。“万州区农业农村委负责人称,万州实施特色产业提质、生态种养推广、绿色发展引领、品牌价值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培育5个工程,大力推进百万亩经果林、百万头生态猪“双百亿”工程。“打造长江上游有机农业集聚地。”

  截至去年底,全区共有柑橘、小水果、茶叶、花椒等山地高效型产业基地80万亩。“三峡天丛”茶叶公用品牌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成功发布,现场签订500吨出口绿茶购销协议,成功进入欧盟等国际市场。

  万州区位优势和铁公水空立体交通优势明显,既可以发展集散服务型旅游业,担区域游客组织及服务功能;又因为拥有保税物流中心、进境粮食指定口岸等优势,从而发展绿色智慧型物流业。

  为此,万州区提出着力实施旅游品牌联动营销、旅游集散能力提升、旅游服务优化、全域旅游发展4个工程和物流大通道建设、开放平台建设、绿色物流园区建设、物流产业效能提升4个工程,分别推进发展集散服务型旅游业和绿色智慧型物流业。

  据2019年统计数据,三峡旅游“水上巴士”自3月开通以来共接待游客97429人次。万州全年共接待游客2300.57万人次,同比增长16.6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0.9亿元,同比增长35.16%。同时万州机场安全出入境人数突破5万人次,已申报纳入国家口岸开放2020年度审理计划。全区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増长7.1%、10.1%。

  “既有深厚的人文资源,又有富集的高山水体资源。”万州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万州区依托三峡文化、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移民文化等,实施地方特色文化挖掘、文创产业培育、文创融合发展工程,发展特色融合型文创产业;同时立足铁峰山、方斗山、七曜山等高山资源和三峡水库蓄水后的宽阔江面,以及区域性医疗优勢,实施高山避暑康养、近郊休闲康养、城镇医疗康养、生态运动康养工程,发展休闲养生型康养业。

  目前,万州区以重庆文化创意创业产业园、重庆三峡广告产业园等为载体,吸引多家文创类企业入驻,渝万传媒持续拉动全区规模以上营利性服务业保持高位增长;大山坪避暑休闲康养基地、茨竹避暑康养小镇、恒合康养小镇、三峡国际康养城正加快推进。

  强力推进第一批“一心六型”项目及事项

  一条条干净的村道连起整个村庄,沿途的农家小舍错落有致,房前屋后草木茂盛……万州区以万忠路为主线,以国家农业公园核心区为中心,打造甘宁镇古树别院、龙沙镇鸡公山院子、武陵镇万窖院子等一批农村院落试验示范点,带动和推进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2019年第一批‘一心六型’项目及事项顺利推进。”3月,万州区下达第一批“一心六型”项目78个,事项64项,总投资221亿元,2019年计划投资58.5亿元。万州区相关负责人称,“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就是提升全域水质为中心的事项之一。”

  据介绍,这78个项目包括提升全域水质项目13个、循环智能型工业项目38个、山地高效型农业项目11个、集散服务型旅游业项目5个、绿色智慧型物流业项目4个、特色融合型文创产业项目4个、休闲养生型康养业项目3个;64项事项分别是提升全域水质事项11项、循环智能型工业事项13项、山地高效型农业事项7项、集散服务型旅游业事项14项、绿色智慧型物流业事项7项、特色融合型文创产业事项7项、休闲养生型康养业事项5项。

  “‘一心六型’项目及事项是万州加快建设长江上游‘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先行示范区的具体落实。”万州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万州区要求相关单位对照目标任务,分工协作,合力推进,并逐一明确牵头区领导、牵头单位、配合单位,将开竣工任务细化到月,责任分解落实到人,每月定期研究、不定期督促多形式推进,“确保早实施、早建成、早见效。”

  截止去年底,万州百万头生态生猪养殖项目已签约87户896个单元,养殖场建设全面开工,2020年底将完成200个单元建设,新增生猪产能25万头。奇昌公司示范场已建成投产,德康公司示范场正在土建。祖代种猪场主体工程基本完成。饲料加工厂、屠宰厂及食品加工厂已初步完成选址。

  在万州经开区高峰园内,重庆平湖金龙精密铜管有限公司年产8万吨精密铜管的3条生产线逐步释放产能,成为全球行业内最先进的铸轧法铜管生产线,并于去年通过重庆市第二批数字化车间认定;五桥园内,施耐德(重庆)电工有限公司经过工艺流程智能化改造,其五孔插座装配线从注塑件分拣、五金件配件安装到成品检测,实现了全自动化,整个装配过程仅需2秒钟;天子园内,重庆长安跨越车辆有限公司坚持创新,拥有专利超过300余件,研发生产的多款车型被认定为市级高新技术产品,正聚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力,打造西南地区最大的轻型车制造基地。

  来自万州区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19年,万州区78个“一心六型”项目完成投资40.75亿元,64个“一心六型”事项按计划推进实施,进一步筑牢了生态屏障,支撑引领了高质量发展。

  张亚飞 王琳琳 图片除署名外由万州区委宣传部提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