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旅游 > 正文
立体游三峡 全域都是景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9-12-23 07:43:24 | 编辑:李平

  旅游景观大道 摄/谭平

  巫山机场正式通航 摄/卢先庆

  2019长江三峡(巫山)国际越野赛 摄/卢先庆

  文峰景区 摄/朱云平

  今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全国71个首批荣获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名单,巫山县榜上有名。这既是对巫山发展全域旅游的一种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是一种鞭策和担当。

  巫山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生态资源绝佳。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巫山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指引,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总体思路,将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来发展,并以发展全域旅游、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在护好绿水青山生态本底的同时,实现了山水资源变“钱景”,让更多山里人搭上了旅游发展的“快车”。

  立体游三峡,全域都是景。如今,在全域旅游的助推下,巫山正成为长江三峡最耀眼的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数说全域旅游

  截至目前,在全域旅游的助推下,巫山已建成1个5A级、3个4A级、1个3A级精品景区集群。2017年、2018年旅游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72亿元。其中,2018年巫山县接待海内外游客1598.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4亿元,分别增长17.45%、35.72%。

  一项重大的抉择

  抓顶层设计,着力构建“一城两轴三片十一廊道”

  初冬,从朝天门码头顺流而下,途经长江巫山段时,江面上云雨缭绕,时隐时现,两岸青山的红叶一片火红,让人应接不暇,宛如掉进了仙界。

  “莫激动,大伙儿先拍拍照,等下船后咱们坐观光车进景区,俯瞰长江,赏巫峡烟云,隔江对望神女峰、神女庙更有韵味。”看着100多位外地游客激动不已,导游一边招呼游客注意安全,一边讲解巫山旅游的相关情况。

  闫晓霞和老伴是辽宁丹东人,第一次跟团从重庆主城坐船到巫山:“听说以前到了巫山只能是看看三峡沿途的风光,现在县城乃至乡村都是一步一景,漂亮得很。”

  从1982年大宁河小三峡成为全国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以来,巫山便打开了旅游发展的大门,但由于缺乏创新,景点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留不住客,很多生态资源、人文自然景观依然“沉睡”。

  巫山县文旅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巫山地处三峡库区腹心,是渝东门户,区位优势突出。有着204万年前的龙骨坡“巫山人”,5000年前的大溪文化遗址,巫文化、巴楚文化、神女文化交相辉映。不仅如此,森林覆盖率达59%,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年均340天以上,有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的称号。

  “这都是发展全域旅游的生态宝贝。”巫山县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巫山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指引,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总体思路,将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来发展,并以发展全域旅游、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为加快建成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巫山县从顶层设计着手,通过借智,提出依托并整合世界级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决定构建“一城两轴三片十一廊道”全域旅游总体布局。

  “一城”即依托“两江四岸”及琵琶湖、凝翠湖两大湖泊,突出“爱恋”主题,打造“中国恋城”集散中心。“两轴”,即以长江沿线为轴,打造世界级山水峡谷、高峡平湖、云雨奇观旅游精品,建成山水文化体验带;以大宁河沿线为轴,打造亲水观光、民俗风情体验和三峡腹地原生峡谷群落,建成峡江风情游憩带。“三片”,即建成以神女景区南北环线、核桃坪度假区、神女峰、神女溪、文峰景区为核心的东部神女文化旅游片区,以小三峡、大昌古镇、当阳大峡谷、印象平河、当阳滨河小镇为核心的北部峡谷群落旅游片区,以龙骨坡遗址、大溪艺术小镇为核心的西部远古科考旅游片区。“十一廊道”,即加强旅游景观廊道建设,植入景观林、景观花卉、景观作物,将公园、绿地、林地、河道、乡村道路、民宅及旅游景区有机融合,完善沿线标识标牌、旅游咨询服务、旅游公厕建设,按照“滨水、环山、连城、串景、安全”要求,打造集交通串联、旅游服务、休闲观光于一体旅游景观廊道,打造“峡谷云雨廊道”“美丽乡村廊道”“山水文化廊道”等11条旅游景观廊道,把巫山2958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国家公园”来打造,形成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市与乡村一步一景,全域发展。

  一次全新的展现

  完善设施配套,推动景区景点提档升级串联成珠

  去年巫山红叶节开幕当天,神女景区的旅游北环线也迎来了开门迎客,结束了过去旅游南环线旅游的单一历史,形成了神女景区首条完整的旅游大环线,不但丰富了旅游线路和景点,也为游客提供了“水陆并进,立体旅游”的全新旅游体验和更多选择。

  按照大投入推动大发展理念,巫山着眼打造类型丰富、层次分明、组合优势的旅游新景,力争成为吸引游客的新热点。比如南环线敞心坡木屋酒店、神女天梯、飞凤峰步道投用,柳坪至黄岩万亩茶园和黄岩空中泳池启动建设。北环线三峡风景眼启动建设,望霞索道红叶节全面投用,三峡风景眼启动建设……一大波新景点如春笋般拔地而起。

  全域旅游就要全域发展,在培育新的旅游产品供给的同时,巫山将景区景点的提档升级纳入重要一环。为提高原有景区景点的新体验,巫山先后启动了小小三峡游船升级改造工程、小三峡景区马渡河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和罗家寨复建修缮工程、完善当阳大峡谷设施配套以及梨子坪森林公园宾馆改造、高山山地CS、滑草场等一期项目启动和“三峡记忆·南陵古道”一期建设。

  不仅如此,围绕生态康养提速旅游全新发展,先后编制《巫山县避暑休闲地产规划》,着力打造三峡高端旅游服务,大力培育摩天岭、梨子坪、核桃坪等康养式旅游业态,并将分散在县城和乡村的旅游景区景点串联成珠,全域式发展。如今,巫山已形成春赏百花秋望月,夏观云海冬赏雪的旅游“四季歌”。

  打造好了旅游产品,还要打开“窗户”引来客人。为补齐全域旅游设施上的短板,近年来,巫山坚持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扩面升级,增强全域旅游发展新动力,先后推进江东新城、巫山高铁站等旅游集散体系建设。建成神女景区、当阳大峡谷景区、文峰景区等4个游客接待中心,提档升级小三峡游客接待中心,在国省干线公路和通景区公路沿线增设驿站、观景台等设施100余个,推动县域内集散服务、引导标识、旅游停车等配套全面改善。

  同时,建成柳坪游客接待中心等6个旅游集散中心。建成平湖中路、圣泉东路、旅游码头等12个城区停车场,建成柳坪接待中心、文峰景区换乘中心等6个景区生态停车场,新增车位2万个、农家乐700余家,其中星级农家乐53家、三星级25家,全县接待床位1.5万张。

  值得一提的是,为让大数据更好地服务旅游业,近年来,巫山累计投入4000万元,基本形成“一中心、一窗口、一张网、三体系”的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为全域旅游赋能。

  一场意外的惊喜

  “旅游+”,实现文旅交农林商工城等深度融合

  在巫山神女峰脚下的抱龙镇青石村,三峡移民易光琼开的农家乐迎来了一年中最火爆的时期。每天数百名游客边欣赏三峡红叶,边品尝三峡当地的美食。旅游让易光琼和周边的村民逐步富裕起来。仅去年她靠农家乐收入20余万元,并带动了周边村民养殖、种菜,帮助村民们实现了大幅增收。

  在全域旅游发展下,易光琼过上了“甜”日子,只是该县实施“旅游+”,推动全产业深度融合效应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巫山将全产业进行深度融合,进行立体式、全方面的发展,通过旅游这一域,带动全域发展。

  实施文旅融合。先后完成神女庙复建(二期)、朝元观保护修缮、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一期工程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同时先后举办三届长江三峡(巫山)国际越野赛等体育赛事,并与上海制片厂联合拍摄《又到满山红叶时》,与湖北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穿越时空的呼唤》等一系列文娱产品。

  实施交旅融合。按照“交通围绕旅游转”的理念,着力“外联”、打通“大动脉”,巫山机场投入运行,郑万高铁巫山段快速推进,逐步形成“井”字形高速公路网和“十”字形铁路网。立足“内畅”、打通“毛细血管”,建设8条旅游大环线300公里,500多条农村公路环线3900公里即将成网。

  实施农林旅融合。因地制宜推动“1+3+2”为主导的特色效益农业依城、依景、依通道聚集,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园、观光农业基地5个。培育“三峡院子”乡村旅游总品牌,启动打造3000亩红叶博览园,力争建成全国面积最大、品种最多、周期最长的红叶基地,到2020年形成“北有香山红叶·南有巫山红叶”的格局。

  实施商旅融合。引进北京旷兮若谷投资公司,设立巫山烤鱼总部、巫山烤鱼互联网+云平台。提档升级高唐美食街、滨江风情街、克拉大都会美食街等,评出“巫山十大名菜”。建成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26个、村级电子旅游商务服务点156个。

  实施城旅融合,加快打造旅游城市接待客厅。改造完成城区四期夜景灯饰和长江大桥、龙门大桥等城市标志性建筑灯饰景观,聚鹤公园、秀峰体育公园等,依托“两江四岸”,建成山水港湾魅力新城。

  实施工旅融合。培育工旅融合规模以上企业3户,成长性企业20户。抓紧打造三峡175文创园,使其成为长江三峡乃至长江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和全域旅游目的地。

  全域旅游融合发展,融出的不仅是真金白银,也为塑造巫山全域旅游新形象提供了引擎。巫山县相关负责人透露,如今在全域旅游战略的助力下,巫山形成了以“神女恋城·红叶巫山”为总品牌,同时也唱响推广了春季“碧江巫峡·百里李花”、夏季“云雨巫山·梦里神女”、秋季“高峡平湖·神女赐福”、冬季“红叶江山·浪漫心旅”四季品牌,提高了巫山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品牌影响力。

  王琳琳 黄江阳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