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三台寨怀古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9-11-24 06:50:32 | 编辑:李振兵

倪德生

听说涪陵有一处南宋时期抵御元军入侵的遗迹,一处七百多年前的古堡——三台寨。

于是,在一个绿荫冉冉的日子,我走进那座古老寨堡,拂去岁月的蛛网,探寻那段已经鲜为人知的历史。

自涪陵城沿长江北岸而上,大约20公里的地方,有一处耸峙江边的台地,三台寨就建在这个台地上。

据《涪州志》载:“咸淳二年,移治三台山。”咸淳二年即1266年,从那时起直至南宋灭亡,三台寨一直是川东地区抗击元军的重要军事据点。

南宋后期,在长达50多年的宋元战争中,作为抗元前线的四川,营建了大量防御性山城。这些山城多环江为池,据险设防,沿江串联,改变了单个城池各自为战的格局。涪州三台寨便是其中之一。

三台寨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扼长江之咽喉,与附近数十里内的大小寨堡及更远处的合川钓鱼城、广安大良坪、大竹荣城寨、梁平梁山军等宋军固守的要塞互为呼应,共同构筑起抵御元军的坚固防线。

今天的三台寨,尚可见东、西两道寨门。东寨门坐西向东,依崖据险。寨门及附近寨墙严重风化,只有门额上“三台砦”三个字明晰可辨。

站立寨门放眼东望,脚下是滚滚东去的万里长江,远处是绵延不绝的黛色山峦。

江水流去的方向,就是当时南宋首都临安的方向。可以想见:当年为了保卫这一派大好江山,从这个苦撑危局的小小寨堡内,走出了多少慷慨赴义的血性男儿。

走进三台寨,断垣残壁中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寨墙。寨墙平均厚度四米,墙面用青砂条石砌成,墙心用乱石填充和泥土夯筑。寨墙脚下,随处可见一堆堆圆溜溜的石球,仿佛一窝又一窝恐龙蛋。学者考证:这是当年的守城武器——石雷。当敌军攻城的时候,便用抛石机抛向敌群。

三台寨制高点,名“王子顶”。天气晴好的日子,站在顶上,东可览涪州五关之首的龟龙关;南可眺安全寨;西可望五马关;北可将仙女寨、捉王寨尽收眼底。这些关隘和寨堡,都是当年三台寨的外围壁垒。

王子顶下有一片开阔平地,那是当年的涪州衙门。站在衙门口,再也感受不到一点儿昔日的热闹和喧嚣。披开荒草,依稀可见衙署的房基。房基分三级,每一级上都可以捡拾到深黑的瓦砾残片。

在第二重台基上,倒卧着一对石狮子。每个狮子高约两米,口方面阔、形象古拙、雄劲传神,体现了宋代石雕粗犷大气,只求神韵、不重精工的风格。

七百多载风雨飘零,昔日肃穆威严的衙门已经成了残破冷落的废墟,而它们依然忠于职守地蹲在这里。在七百多年前的那些日子,它们见证过官场的纷扰,目送过远征的将士,笑迎过凯旋的英雄。

如今,当那段可歌可泣的岁月湮没于时间长河之中,它们在静静地思考着什么?回忆着什么?

三台寨犹如一颗嵌在川东大地的钉子,牢牢钉住了蒙古铁骑东进的脚步。从三台寨建成到陷落的十余年时间,涪州军民依据三台寨这片弹丸之地守险抗敌,收到了攻援灵活、守备稳固的效果。

其间,涌现出许多感天动地的英雄、可歌可泣的故事。

德佑元年,元军西川副统军刘思敬率兵攻占涪州,三台寨一度陷落,南宋四川制置副使兼重庆知府张珏随即遣军收复;景炎元年底,涪州观察阳立降元,三台寨再次失守,张珏又遣军攻打三台寨,收复涪州;此后,宋元双方以三台寨为中心反复争夺。三台寨几次陷落,又几度收复。先后来这里担任宋军主将的有程聪、王明、王仙等人,他们无一例外全部壮烈殉国。

老将程聪,原是重庆知府张珏手下都统。景炎元年,张珏派他来守涪州。次年七月,元军攻破三台寨,程聪不幸被俘。

元军将领张德润用轿子将他抬到府上,劝导他:“你的儿子程鹏飞归顺大元以后,已经是我这里的参政。只要你也归顺,你们父子俩就可以团聚了。”

程聪却不以为然地回答:“我是在战场上被捉住的,他是屈膝投降的。我哪有这样的儿子!”谈笑风生中,老将军引颈受戮。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三台寨最后一位守将王仙。据《宋史·忠义传》载:“王仙,蜀都统也。守涪州,北兵攻围无虚日,势孤援绝。宋亡之二年,城始破,仙自刎,断其亢不殊,以两手自摘其首坠死。”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日子里,王仙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守卫。最后,以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岁月悠悠,光阴荏苒。七百年多后的今天,伫立古堡举眼四顾,世道沧桑中,往事并不如烟。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