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北碚 > 正文
民营经济发展缺什么,就千方百计给什么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9-11-21 03:45:26 | 编辑:李平

  缙云山 摄/秦廷富

  北碚区税务局自助办税窗口

  世界温泉与气候养生联合会重庆代表处、国家气候养生旅游示范基地、亚太(重庆)温泉与气候养生旅游研究院落户北碚

  金融助力民营企业专场对接活动

  经济的发展,必然是资本、人才、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与各种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全力以赴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就要站在企业的立场,真正弄懂企业的需求,给予最有针对性的资源匹配,并创造更优的营商环境。

  这一切,简而言之,就是民营经济发展缺什么,就千方百计给什么,为企业提供全要素、全周期的服务。

  深化金融服务 银行“送钱上门”

  民企普惠金融贷款同比增长106%

  去年11月召开的全国民营企业座谈会指出,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面临“三座大山”。其中之一是融资的高山。

  业界人士估计,从银行拿到贷款的民营市场主体不足其总数的5%。如果银行积极推行普惠金融,至少三成企业有资格从银行渠道拿到贷款。

  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北碚街镇和区级部门行动起来,走进企业宣传发动,银行行动起来“送钱上门”。

  企业敢不敢贷,银行敢不敢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创新。为此,北碚探索出政银企三方合作、全链条式的服务体系。

  位于北碚的重庆双江织布厂目前年销售收入已经超过2000万元,但这家企业在过去近20年来从各家银行累计贷款不足百万元,而且均以企业负责人个人资产为抵押。

  但是双江织布厂是有条件从银行获得贷款的。普惠金融在国内倡导多年,从2017年开始,央行加大了对小微企业贷款比例的考核力度。尤其是去年11月全国民营企业座谈会后,央行确立“一二五”目标,即在新增的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银行不低于2/3。在3年以后,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

  前不久,双江织布厂从建设银行拿到一笔100万元的信用贷款。怎么实现的?解决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靠的是北碚政府部门的撮合。

  “我们直接给企业打电话,人家都不敢相信。只好找镇政府提供企业名单,我们再根据市场监管、环保、人社、法院等部门的数据信息进行初选,委托政府电话通知入围者来对接,基本上有一半的企业够格,我们再依据其过去两年的纳税额确定放贷款。”建设银行北碚支行副行长龚兵说,他们一年以来放出去500多笔贷款、总额3.7亿元,目前只有4笔逾期,比例远低于一般抵押贷款。

  北碚区金融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截至今年9月底,北碚全区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达152亿元,占对公类贷款总额的43%,同比增长1.82亿元,同比上升1.2%。全区普惠型小微企业信贷产品50余种,平均成本为5%-7%,民营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3亿元,占民营企业贷款余额的74%,同比增长106%。

  积极主动帮助民企解决融资难题是一种态度。要翻越“融资的高山”,更需要靠创新。这方面,北碚可谓挖空心思。

  以知识信用价值贷款为例。2017年,为解决科技型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重庆市在全国率先推出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北碚通过设立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等举措,与各大银行联动,积极探索这种轻资化、信用化、便利化的新型融资模式。

  一直以来,因为缺抵押物,重庆银鸿铝业有限公司没有办法办理贷款,流动资金不足,企业发展缓慢。不久前,这家民企通过知识价值信用,获得银行160万元授信。截至目前,北碚已经为47家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金额1.2亿元。

  知识信用价值贷款的稳步推进,源于北碚为缓解企业融资难所探索出的一套完备的政银企三方合作、全链条式的服务体系。

  例如,为打通科技型企业融资“最后一公里”,北碚推出了“关键三招”:一是“扩面”。利用区级科技创新券政策引导企业进入市级科技型企业管理库,截至目前获得授信企业达到470家。二是“增信”。今年1-9月,统筹拿出近2800万元“真金白银”,设立帮扶民营企业融资“四大”资金池。即北碚区民营企业转贷应急周转资金池1000万元,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600万元,商业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500万元,民营企业抵押融资抵押物“加成”风险补偿资金池660万元,增加银行放款信心。目前已撬动区内民营企业融资金额超过1.8亿元,撬动倍数6.68倍。三是“提效”。对获得贷款的企业跟踪服务,鼓励企业将贷款投入技术创新形成良性循环。

  校地合作 为民企嫁接创新资源

  环西南大学创新生态圈成为民企发展的优质载体

  创新三大要素中,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排第一位。

  政府鼎力支持,让高校和民营企业“手拉手”,或者通过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智力成果转化,是北碚在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上的又一探索——校地合作。

  在北碚静观,蜡梅不止是拿来看的,它有着超乎寻常的高附加值——被萃取提炼成数十种香水和护肤品,远销全球20多个国家。一些消费者在购买了蜡梅香水后得知静观,远赴北碚“乡村游”。静观凭借一朵蜡梅,成为重庆农旅融合发展的典范,从业农民由此人均增收数千元。

  这一切源自北碚在优化营商环境、培育民营经济方面的创新做法——充分盘活辖区高校的智力资源,深入推进校地合作。

  几年前,掌握了蜡梅精油萃取独家技术的西南大学青年教师张雄打算成立公司,对静观蜡梅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但钱从哪儿来,客户在哪儿,张雄很迷茫。

  校地合作启动后,北碚区政府和西南大学携手,形成了一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机制。北碚区科技局受到指派,前来一对一开展辅导。张雄的创业公司很快打通了关键技术节点,完善相关工艺流程,成功申报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并凭此获得财政补助资金。

  此后,在北碚区组团参与的多个国家级和市级的科技成果展示会上,张雄的项目都得到重点推介,逐步获得消费者和经销商认可,扩大知名度,打开了市场。

  承借校地合作的东风,在蜡梅产品大获成功后,张雄又把目光瞄向了竹、青蒿、莲花和黄连等品种。这些新品种的主要产地并不在北碚,但张雄的企业从外地购进原材料,把产品卖往全球,总部和结算地在北碚,把主要税收留在了北碚。更关键的是,北碚有机会以此为龙头汇集上下游,形成产业集聚,培育出全新的美妆产业,为区域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在北碚,通过校地合作孵化和培育起来的民营企业还有很多。通过校地合作培育更多高质量的民营企业,北碚区推出了一揽子鼓励创新创业的举措。

  平台建设上,他们在大科园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小企业创业基地等各类服务平台16个,政府部门以及相关中介机构每周定期进驻大科园办公,提供一站式服务。

  智力支持上,北碚派出相关业务部门,聘请教授学者和企业家,组建多个专家团队,分门别类地对创业项目进行指导,还直接面向西南大学学生组织培训课程。

  资金支持上,北碚设立了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100万元、种子基金500万元、产业引导发展基金1亿元。最近,北碚区政府、重庆市科技金融集团、西南大学三方共同发起成立嘉陵创客种子基金,种子基金总规模3000万元。

  为民营企业嫁接更多创新资源,去年5月,北碚与西南大学开展多年的校地合作又提档升级——双方合作新建西南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并以此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共同打造环西南大学创新生态圈,为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提供优质载体和丰厚土壤。

  从空间布局上看,环西南大学创新生态圈包括天生双创街(苗圃、孵化器、众创空间)—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加速器)—亿达创智广场(产业拓展)—水土高新区、两江蔡家智慧新城、重庆高新区歇马托管园(产业承载区),到2022年将建成60万平方米创新创业空间。

  从项目规划和产业定位上看,环西南大学创新生态圈确定了首期6项重点工程,聚力将其建设成为开放创新的生态圈、校地合作的主阵地、前沿创新的栖息地、未来产业的策源地、高端要素的聚集地、文化交流的主窗口,打造北碚创新升级版。

  目前,环西南大学创新生态圈已成功引进32个研发机构、26个服务机构、22个众创团队。其中,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入驻企业286家,累计孵化培育企业1000余家。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绿色经济推动北碚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看似两个不同的命题,有时甚至会相互冲突。不过在北碚,两者不但实现了统一,还相互促进。

  数据最有说服力。在民营经济多项发展指标位居全市前列的同时,北碚的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近年来,北碚先后获得中国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市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称号。近日,北碚被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2018年前11个月,嘉陵江北碚段总体达到Ⅱ类水质,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截至当年12月23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02天,较上年同期增加21天。

  环境越来越好,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好,北碚是如何做到的?答案是: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以缙云山综合整治为例。去年6月以来,北碚区以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为契机,实施“净化、洁化、绿化、美化”四大工程,全面提升缙云山环境品质。

  在综合整治过程中,北碚区一方面对农家乐提档升级,排查清理农家乐160家,责令停业整顿34家,出台《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碚辖区农家乐管理办法(试行)》,制定《农家乐提档升级工作方案》。另一方面着力打造巴渝民宿品牌,以白云社农家乐一条街改造升级为试点,引进巴渝民宿公司等国有资本,推进巴渝民宿项目。

  把缙云山的整治和乡村旅游整体提档升级结合起来,既是生态产业化,也是产业生态化。产业和生态交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直接效应,就是城市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市民生活品质的提升。

  例如,去年,世界温泉与气候养生联合会重庆代表处、亚太(重庆)温泉与气候养生旅游研究院落户北碚缙云山片区,提升了北碚旅游美誉度。缙云山景区大门完成提档升级,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加优美舒适的旅游环境。今年“五一”期间,缙云山景区接待游客6.35万人次,同比增长57.62%。

  北碚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另一典型做法体现在产业结构的优化上。近年来,该区围绕光电信息、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壮大绿色智能企业市场主体,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绿色发展要求的涉重金属行业和传统粗放、高耗能高污染企业。

  通过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推动民营经济提档升级。为持续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防止生态环境领域“一刀切”行为,推动企业绿色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生产、生活与生态同步改善,北碚区生态环保局在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监管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方式上,制定了服务型环境执法“三书”制度,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在执法理念上,由“重管理轻服务”向“管理与服务并重”转变;二是在执法行为上,由“随意执法”向“规范执法”转变;三是在执法方式上,由“刚性执法”向“说理式执法”转变,把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结合起来,把严格执法与提高监管水平结合起来,加大对故意违法、恶意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切实为民企减负 做到优惠政策应享尽享

  纳税人满意度调查中,北碚排名全国第13位

  去年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提出,要抓好6个方面政策举措落实。其中第一条就是减轻企业税费负担。

  给企业减负,最能体现政府诚意、最能体现营商环境优劣的是减税。一项排名最能说明北碚企业对减税降负的真实感受——前不久国家税务总局举行的全国纳税人满意度调查中,北碚排名全国第13位。北碚连续两次代表重庆参与这项调查,上一年的排名是第143位。

  从第143名跃升至第13名,北碚是怎么做的?

  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是最基本的要求,他们还亲自上门提供辅导服务,确保企业应享尽享。同时,北碚还通过“税银互动”等形式,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两年来,北碚区税务部门对辖区内重点民营企业进行逐户走访,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和实际困难,对税收政策执行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对企业法人着重宣传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财务办税人员着重辅导如何办理享受优惠、如何更好地把握政策、如何填写纳税申报表等具体操作问题,提高企业政策执行的精准性。

  例如,在走访中,重庆广怀实业集团提出了自己企业涉税难点:“之前区税务局组织的集中培训虽然能够辐射更多人群,虽然能够让纳税人全面了解各类税费优惠,但让企业迅速地从一揽子政策中筛选出适用本单位的优惠项目,却不是那么容易。”

  了解到情况后,北碚区税务局迅速行动,实地调研,收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在企业发展规划信息的基础上,对该公司开展了政策定制服务,将该公司涉及到的所有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汇编,不仅包含该公司本身享受的优惠政策,还囊括了上下游企业涉及到的税收政策。

  又如,北碚税务部门在走访中了解到,由于财务会计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政策把握得不够,重庆颜宏齿轮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以往年度可能存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应享未享的情况。为此,北碚区税务局对企业享受该优惠进行了精准辅导。通过认真细致的政策辅导,消除纳税人的畏难情绪,辅导企业收集相关留存备查资料,2019年对其2018年度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314万,直接减税51万,降低了企业成本,让企业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减税降费带来的红利。

  为确保减税降费红利落实落地,北碚区税务局建立完善了三个“1+1”减税降费工作运行机制,即“日报+通报”“例会+周会”“任务清单+督查清单”,加强各部门协同,系统推进落实减低增值税税率、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个人所得税改革和降低企业社保费等各项政策;组织青年突击队,加班加点抓好小微企业普惠性政策退库工作,将能够联系到且愿意集中办理退库的,实现了“应退尽退”。

  同时,北碚区税务局与重庆银行、建设银行等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深化银税合作,将纳税信用作为银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的重要指标,为守信企业提供绿色信贷通道。今年以来,共为全区587户民营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贷款3.25亿元,有效帮助民营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以司法服务减少经营风险

  政府办事快不快,影响的是企业的效率。但司法机关办事公不公平,可以决定企业的生死。

  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北碚一方面主动积极提供服务,让企业不碰红线,减少经营风险,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在司法实践中坚守公平公正。

  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北碚区在司法审判中强调法律地位的“三个平等”,即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平等、民营企业之间的平等以及民营企业与行政机关的平等。

  所谓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平等,北碚区人民法院院长吴佳斌举例说,“有的国企在法庭上强调自己的国企身份,认为应该优先保护国有资产不流失。事实上,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都是平等的市场主体,享受同等的权益。全国民营企业座谈会强调民营企业是‘自己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首先需要在司法实践中体现这种平等的理念”。

  在民营企业与行政机关的司法平等上,北碚不乏出现“民告官”的胜诉官司。近两年,北碚区人民法院依法支持3起民营企业起诉要求纠正相关行政行为案件的诉求,督促行政机关切实改善政务环境,针对不履行社会保障行政给付法定职责,及时发出司法建议。

  同时,北碚区法院依法审理民营企业提起的涉市场准入、工商管理、税收征管等方面案件,保障民营企业在公共领域受到平等对待。在非诉执行审查案件中,北碚区人民法院严格审查国土部门作出决定程序的合法性,对事实不清、程序违法的申请不准予执行。一方面,官司中讲求平等;另一方面,官司外,通过司法服务,加强教育和引导,让民营企业知法守法,不触碰法律红线。

  在北碚,相关政法机关成立了民营经济司法保护的专门组织。北碚区人民法院成立了司法保障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相关工作开展。领导带队实地走访辖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与民营企业面对面座谈交流,收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以及发展亟待解决问题,积极衔接相关职能部门,妥善协调解决。

  北碚区人民法院还制定了《关于依法平等全面保护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12条司法保护措施,以优质法治环境聚集经济要素,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合法权益。专门印发重点任务分解方案,逐一确定分管领导和责任部门,将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制度化、常态化。

  同时,对审判、执行中发现的不合规问题,北碚区人民法院深入剖析问题成因和潜在风险,先后向相关部门和企业发出司法建议17份,及时提醒相关市场主体防范风险、堵塞漏洞;编发《民营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提示书》,针对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面临的法律风险,详细列出10个方面53个具体的法律风险点,为民营企业送上“温馨提示”,帮助民营企业提高自我防控风险的法律意识。

  此外,北碚区还组织“司法保障民营经济”重点联络活动,主动邀请辖区民营企业家召开“服务民营企业座谈会”,通过法治体检,为民营企业“把脉问诊”;推进“法官进园区”,通过定点联络、定期走访等方式加强与重点企业互动沟通,经常性对重整企业进行案件回访,及时了解、协调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帮助企业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熟悉司法程序,建立典型案例发布机制,每年联合举办至少一次涉民营经济典型案例发布会。

  王彩艳 肖亚平 图片除署名外由北碚区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局提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