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体> 文化 > 正文
重庆青年电影展成长记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9-11-19 06:06:05 | 记者:黄琪奥 | 编辑:李平

  第六届重庆青年电影展现场。

  重庆青年电影展发起人丁钟(左)和甘剑宇。

  演员陶红在第六届重庆青年电影展上致辞。

  瞿尤嘉在第六届重庆青年电影展现场。

  第六届重庆青年电影展闭幕后,工作人员及志愿者合影。

  本版图片由重庆青年电影展组委会提供

  核心提示

  六年间,一个最初由高校教师自发组织起来的民间电影展,逐渐成长为重庆官方主办的电影活动。

  六年来,该电影展的参展影片数量从最初的97部增加到652部;奖项从最初的11个扩大到14个;直接覆盖观众人数从首届的2000多人扩大到第六届的2万多人。

  如今的重庆青年电影展,已经成为全国青年电影人展示与交流的重要平台,西部地区深具专业性和综合性、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影节展之一。

  10月27日,第六届重庆青年电影展在解放碑越界影城落下帷幕。陶红、文淇、张扬等知名电影人纷纷前来助阵,让现场气氛热烈。

  在这些知名电影人的背后,有一名身着红色西装的男子,一直站在越界影城的门外,接待各位嘉宾。直到颁奖典礼即将结束,他才走到银幕前,向到场观众鞠躬致意,相约明年再见。

  他是四川外国语大学教师丁钟。他还有另一个身份——重庆青年电影展发起人之一。他和同事甘剑宇的努力,让这个关注青年电影的影展在短短的六年时间里成长为青年电影人展示与交流的重要平台,受到诸多知名电影人的关注。

  那么,丁钟等人当初为何要发起这样一个影展?该影展又是怎样一步一步长大的?

  初生

  一句玩笑促成的平台

  “办青年电影展之初,真没想到它会发展成今天的样子。最初我只是想为大学生搭建起一个实践的平台,让他们能立体、全面地认识自己学习的专业。”谈起办青年电影展的初衷,丁钟笑着说。

  时光回到2013年。彼时,刚刚担任川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负责人的丁钟经常和同事聚在一起,探讨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走出迷茫。

  “这个专业刚刚成立不久,同学们对未来很迷茫。其实,当时的我比他们更迷茫。我特别希望能通过一些教学上的改善,增强学生对该专业的理解和认同感。”丁钟回忆。

  当时,他们几乎天天聚在一起讨论这个问题。一度陷入一筹莫展。直到有一天,一名同事半开玩笑地说:“干脆整个电影展吧。”同事的玩笑让整个办公室笑成了一团,却启发了丁钟。

  “当时,我脑海里灵光一闪——放眼全国,很多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电影节展。重庆作为直辖市,在青年电影这一块却很少展示平台,我们为什么不能办一个属于本土的青年电影展呢?”

  丁钟想法得到了同事甘剑宇的赞同。随后他们就自发投入到第一届影展的筹划中。

  “从2013年开始筹划到2014年5月第一届影展启幕,一年时间里,我们没有一天不碰壁。常常一天要跑上好几百公里。说得口干舌燥,随身带着影展PPT的U盘,车里放着影展的策划书,手机桌面定格着影展的设计海报……甚至加任何人微信都会写‘我是川外重庆青年电影展的策展人’。”回忆起青年电影展的筹备过程,丁钟十分感慨。从联系电影产业的片方、资方,到拉赞助、争取合作单位,再到场地选取、排片、宣传,协调影院、协调观众……大到方案制定,小到所有琐碎的细节,都是他和17人的团队一项项完成的。

  大家不懈努力有了结果。2014年5月23日,首届影展在沙坪坝区启幕。当时,他们把名字定为——重庆青年电影艺术展。甘剑宇读研究生时的毕业作品《小学鸡大电影》也成为那次电影艺术展的开幕影片,首度与重庆观众见面。

  “虽然那次影展只有青年短片竞赛单元、展映交流单元、电影艺术沙龙三个单元,总共只有97部作品参与了征集,但我当时依然十分激动,毕竟我们真正做到了从‘零’开始,从‘无’到‘有’。”甘剑宇说。

  蜕变

  各方关注让他们坚持下来

  10月27日,第六届重庆青年电影展落幕后,随着评委、观众的相继离开,解放碑越界影城逐渐安静下来。

  但丁钟却没有休息。他把几个负责人叫到身旁,开始总结这届影展的得失。大家陆续离开之后,丁钟一个人站在空旷的影厅里,脑海里却浮现出四年前的一件往事……

  “影展还办得下去么?”那是2015年10月的一天,沙坪坝区融汇温泉城内,刚刚忙完第二届重庆青年电影艺术展的丁钟看着空荡荡的大厅,自言自语。

  “办第一届,大家对你的宽容度很高。平地起高楼,哪怕只是一个小平房,都很好;但越往后办,大家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我自然不能松懈。”丁钟告诉记者,当时,受限于资金和片源,他感到影展难以为继了。

  就在丁钟他们决定放弃时,一件小事的发生却让他改变了主意。“当时我们为想加入影展做志愿者的同学们推出了一个咨询QQ群号。没想到,三四天时间里就有200多人加入。看着他们在群里热火朝天地聊电影,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几个不是‘孤军奋战’,始终有一群爱电影、有理想的人和我们一起在坚持。”丁钟说。

  随后,丁钟找到曾参与过第七届金鸡奖承办工作、时任重庆市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的颜铀,希望能从她那里得到帮助。

  “颜老师得知我们的困境后,提了三个建议——主动找政府,获得官方支持;组建青年电影展专业委员会,解决人才困境;寻找知名导演,解决片源问题。”丁钟说。

  得到颜铀的建议后,他们第一时间就找到了时任重庆市文化委电影处(现市委宣传部电影处)处长何洪元。

  “当时我听了丁钟关于青年电影展的构想后,觉得这个影展相当不错,不仅能在生产创作方面对重庆电影生产进行补足,还可以为重庆挖掘大量青年电影人才。”何洪元回忆,因此,电影处决定介入青年电影展,不仅为该影展提供一定的启动资金,还帮助他们协调场地和各种影视资源。

  后来,丁钟还找到了时任沙坪坝区文化委主任李波。李波认为,应该从区政府部门的层面对青年影展给予帮助。“选择帮助他们,除了青年影展的举行能帮助沙坪坝区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创意产业,更重要的是被他们的坚持所打动。”李波表示。

  随后,他们又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联系曾经参加过第二届青年电影艺术展的著名导演谢飞,希望他能从片源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谢飞导演不仅第一时间回复了邮件,还把他手上一些国际片商、华语片商、版权代理商的资源分享给他们,极大地拓展了青年电影展的片源。

  “重庆相关部门和谢飞导演的支持,坚定了我们把影展办下去的决心。”甘剑宇说,2016年9月,第三届重庆青年电影艺术展如期举行,与前两届影展不同,这届影展虽然主办方仍然是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和重庆市电影家协会,但指导单位中,出现了重庆市文化委(现市文旅委)和重庆市文联的身影。从第四届开始,这两家单位成为影展主办单位。这也意味着重庆青年电影展有了正式的官方的身份。

  具体到此次影展,不仅首度设置了知名导演作品回顾展,还把当时的热门影片《长江图》等首度带到了重庆,参展的青年电影人和短片数量也较上届增加了一倍。2017年3月,重庆青年电影艺术展正式更名为重庆青年电影展,这个展览开始真正成为全国青年电影人沟通交流的平台。

  成长

  那些从青年电影展走出的人

  “谢谢评委,谢谢大家!”10月27日的青年电影展颁奖现场,获得最佳影片奖的北京导演瞿尤嘉拿着奖杯,对着影院内的观众致谢。

  “如果没有青年电影展,我的电影梦也许在一开始就夭折了。下一步,我准备拍摄自己的第一部长片。”瞿尤嘉说。

  2017年上半年,重庆青年电影展组委会收到一部名为《朱美静》的短片。“看完整部片子之后,我们觉得这个导演在场面的把控和角色的选择上都非常出彩,于是准备第一时间通知他来重庆参展。”一位工作人员告诉重庆日报记者。

  与此同时,在北京的一间小屋内,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瞿尤嘉正盯着远方发呆。突然,电邮的提示音让他从沉思中清醒过来,当他看到电邮的内容,脸上的表情变成了狂喜……

  “《朱美静》是我的处女作。在投给重庆青年电影展前,我也给其他的电影展投递过这部作品,但都石沉大海了。”瞿尤嘉回忆,当他从朋友那里听说重庆青年电影展是一场面对青年电影人的影展后,就试着投了作品,没想到很快收到了回信。

  当年10月,瞿尤嘉来到重庆,参加第四届重庆青年电影展。“刚到影展现场,我就被这里的气氛深深的感动了。”瞿尤嘉说,不同于其他的节展,青年电影展更多体现的是青年电影人之间的惺惺相惜。

  在此次青年电影展上,瞿尤嘉的《朱美静》荣获最佳影片奖。“这个奖不仅是对我努力的肯定,更坚定了我坚持下去的决心。”

  瞿尤嘉回到北京之后,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电影创作中,并在今年拍出了短片《三尺》,第二次荣获重庆青年电影展最佳影片,并获得了投资方的青睐。

  据不完全统计,六年来,共有上百名青年电影人通过重庆青年电影展为自己的作品寻求到资金、技术等支持,包括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长江图》《闯入者》等众多优秀作品的主创人员均参与过电影展活动。

  除了为青年电影人提供支持,青年电影展也为大量热爱电影的重庆大学生提供了最好的实践平台。相关统计显示,过去的六年时间里,约2000名志愿者投入到影展筹划与举办中,不少学生通过这样的经历,对电影艺术有了进一步了解,先后进入了相关领域学习、工作。

  “除了走出了大量青年电影人,重庆青年电影展在电影学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丁钟说,六届影展期间,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主任吴冠平教授、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武亚军教授等二十余位知名高校学者来到重庆,围绕区域电影发行、城市电影与城市形象、新时代青年电影人的路径选择等议题展开研讨,还依托川外浓郁的学术氛围,集结出版了29万字的专题论著《城市影像的表达机制与传播语境》,为电影理论、电影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据统计,六年来,重庆青年电影展的参展影片数量已从最初的97部增加到652部;奖项也从最初的11个扩大到14个;直接覆盖观众人数从首届的2000多人扩大到第六届的2万多人……

  “如今的青年电影展已经从最初的小打小闹,逐步发展为西部地区深具专业性和综合性,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影节展之一。”何洪元说。

  重庆青年电影展未来怎么走?

  本报记者 黄琪奥

  在重庆青年电影展落幕的同时,一组关于重庆电影的数据也同期公布。根据重庆市委宣传部电影处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重庆电影总票房为7.61亿元;今年年初到10月,本土备案电影数量为27部,来重庆取景的电影为25部……这一组数据的背后,无疑说明重庆电影产业已形成集聚效应。

  那么,作为重庆电影重要的活动之一,青年电影展未来应如何发展,进而助推重庆电影进一步发展呢?

  “以青年电影展为平台,推出更多优质的主流电影无疑是青年电影展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丁钟表示,未来影展在制片方面将加大投入,努力形成电影创作中的重庆图景的同时,还会以已经成立的学术工作坊为切口,引领重庆青年电影人的研究思路。

  “电影展规模的扩大离不开好影片,好影片的形成离不开好剧本。”知名电影人张扬建议,重庆青年电影展未来不仅可以设置专门的剧本创作大赛,鼓励重庆广大青年创作优秀的剧本,还可与国内外知名剧本创作平台进行合作,围绕重庆出台的“扶垚计划”中的各项政策,让其中优秀的剧本尽快影视化。在激发他们创作热情的同时,也为重庆电影的发展储备青年创作人才、青年领军人才,助推本地电影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著名电影制片人鄢雨建议,青年电影展可在扩大评奖规模的同时,加强与国际国内知名电影企业的合作力度,如参加戛纳电影节等国际电影节展,让重庆青年电影人能通过青年电影展这一平台,多接触行业的重要资源,取得更好的成绩。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