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 正文
医共体“三通”改革抱成团 让优质资源“下基层”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9-11-08 07:40:18 | 记者:李珩 | 编辑:肖福燕

  全市17个区县推行县域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实现医通、财通、人通

  “三通”改革抱成团 让优质资源“下基层”

  

  县域紧密型医共体试点改革,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配备起十六排螺旋CT。(市卫生健康委供图)

  ■通过学科联建、管理联动、人才联用、资源联享、药械联购、上下联转、信息联通、绩效联考等纵向“八联”,实现“医通、人通、财通”,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上下级医院互派人员,就是纵联中的“人通”。“医通”和“财通”则是龙头单位与基层医疗机构实行学科共建、技术共享、利益共享,让基层的学科强起来。

  ■医共体还构建“资金池”“编制池”两池,“职称、项目、设备、专家”四库,充分利用基层医疗机构的人财物资源,抱团发展。

  “李医生,吃饭没?”11月4日一大早,李德权就出现在忠县石子乡卫生院,熟络的病人和他打招呼,他笑眯眯地回应。

  李德权是忠县中医院康复科副主任医师。去年9月以来,他总会定期到石子乡卫生院坐诊、查房,这大大提升了石子乡卫生院的中医康复水平。加上乡卫生院整体搬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其门诊量同比增长了约28%。

  石子乡卫生院的变化得益于县域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如今,全市共有17个区县正在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在医共体内部,实行“医通、财通、人通”,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方便基层群众就医。

  纵联

  “三通”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李德权到石子乡卫生院坐诊,是因为县中医院正是石子乡卫生院的医共体龙头单位。

  去年9月,以忠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为主的龙头单位,分别与25家和17家基层医疗机构组建起两大医共体,通过学科联建、管理联动、人才联用、资源联享、药械联购、上下联转、信息联通、绩效联考等纵向“八联”,实现“医通、人通、财通”,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上下级医院互派人员,就是纵联中的‘人通’。”忠县卫生健康委主任申继旭介绍,龙头单位每年要选派具有业务能力的医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坐诊,基层医疗机构选派同等数量的医务人员到龙头单位进修学习。

  除了李德权外,石子乡卫生院也派出乔桂香到忠县中医院进修。“我学到很多康复技术,拓宽了眼界,让我工作更有底气了。”乔桂香说,这样的学习很实用。

  其实,“人通”也体现在病人的双转上。在乔桂香所在的卫生院康复科,如今就住着从县中医院转下来的陈国锋。一个月前,因车祸导致右下肢骨折的他被送到县中医院治疗,病症平稳后,他被转回乡卫生院治疗。

  “这样报销比例更高,既治了病,又节约了钱。”陈国锋说。

  陈国锋的就诊经历就是分级诊疗中的双向转诊。在很多地方,往下转常常是一道难题,但今年以来,忠县全县下转病人658人次,同比增长18%。

  在“医通”“财通”上,龙头单位与基层医疗机构实行学科共建、技术共享、利益共享,让基层的学科强起来。学科强了,自然能带动基层能力的提升。

  同时,医共体内部实现“信息通”,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电子处方信息是共享的,便于居民就诊、转诊及病历评查、处方点评、质量管控。

  横合

  设立“资金池”“编制池”,不让一个基层医疗机构掉队

  3700平方米的业务大楼,D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要是放在前些年,谭家琼根本不敢想。

  作为石子乡卫生院院长,谭家琼有些感慨地说,“要不是有‘资金池’的支持,哪有底气。”谭家琼依然记得乡卫生院搬迁前的窘境——夹在两栋居民楼之间,门诊只有一个诊室,一个病房要挤三四张床。

  去年9月,在纵向组建医共体的同时,依托县医院管理中心,忠县42个基层医疗机构实行集团化管理,建立“横合”医共体,构建“资金池”“编制池”两池,“职称、项目、设备、专家”四库,充分利用基层医疗机构的人财物资源,抱团发展。

  “资金池”每年按照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收入的5%、县级医院盈余的2%提取资金,加上一部分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设施设备购置、学科发展、人才引进等方面。

  “‘资金池’的作用在于托底基层医疗机构发展,不让一个机构掉队。”申继旭说,困扰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一大难题就是人才,为了把人才留在基层,忠县构建了“编制池”“职称库”,即整合全县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编制总量,实行拉通使用128个编制、56个高级职称岗位,“比如这个单位缺人,但没有编制,那我就用其他单位的编制,把人留下来。”

  “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县强、乡活、村稳。”申继旭说,目前,忠县县域内就诊率和基层首诊率分别达92.6%和72.45%,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群众看病难。

  裂变

  从3个到19个,医共体在重庆“开花”

  除忠县外,2018年,我市还在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潼南区试点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实行“财通、医通、人通”。

  三个区县的试点建设也各不相同,潼南是以区人民医院和中医院为龙头组建了纵向联合医共体;彭水是将所有基层医疗机构“打捆”组建横向联合的医共体;忠县则是在两家县级公立医院为核心的基础上,采取“1+1+X+N”(即1所城市三级医院、1所县级公立医院、X个乡镇卫生院、N个村卫生室)模式,组建“纵联横合”的医联体。

  从试点情况看,在彭水,医院集团“资金池”累积投资约5.1亿元,新改扩建基层医疗机构40所、撤并乡卫生分院21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人次逐年上升,2018年门急诊、出院人次较改革前分别上升72.0%、245.5%;基层业务用房、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较改革前分别增长7.2、3.4、2.7倍。

  “近4年来,彭水分级诊疗基层诊疗量占总诊疗量的比例保持在72%以上。”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说,基层越来越好,倒逼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县级医院不得不针对县域内外转率较高的病种,加强急诊急救、重症医学、重点专科及特色专科建设,提升其服务能力和水平,使疑难重症、大型手术等患者能在县级医院就诊。目前,彭水县域内就诊率已上升到87%。

  通过试点建设,潼南医疗卫生发展也在悄悄发生改变——该区龙头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急诊、肾内科、骨科、普外科等11个“联建科室”;2018年以来,双向转诊2031人次;建成影像中心,开展远程诊疗,基层医院上传影像937张,会诊200余次。2018年,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区域内总诊疗人次的比例达73.96%,区内就诊率达89.97%。

  如今,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已不限于上述3个区县,今年已扩大到全市17个区县。

  “初步来看,县域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区县医院平均收治病种数达2261种,诊断符合率达96.7%。”市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基层诊疗人次连续两年实现增长,县域内就诊率91.2%,基本实现常见病多发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解决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差、发展资金少、基层人才缺、积极性差、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难题。”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周林说,“三通”试点建设让群众就近享有更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也走出了新时代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改革的新路子。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