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 正文
到2020年 綦江将确定30个垃圾分类示范村
来源:綦江报
时间: 2019-10-28 09:44:12 | 编辑:李振兵

到2020年,我区将在302个行政村中确定30个垃圾分类示范村,按照“农户分类、村社收集、镇转运、区域处理”模式,基本建成示范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且看——

石坪村垃圾分类的三重“变奏曲”

  村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记者 吴长飞 摄

  村里随处可见垃圾分类宣传图画 记者 吴长飞 摄

  “能卖钱的蓝桶桶、易腐烂的绿桶桶、有毒有害红桶桶、没人要的灰桶桶……”10月22日,永新镇石坪村,石缸坪组村民陈左祥一边念着这段顺口溜,一边将手中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今年63岁的陈左祥,子女都外出打工,平时都是一个人居住。“他以前可不是这样。”村委会主任幸定华说,此前村里开展垃圾分类时,陈左祥置之不理,垃圾照样是随处扔。留守石坪村的老人较多,长期以来形成了垃圾随手乱扔的生活习惯。

  像陈左祥一样,石坪村大多数村民以嫌麻烦、不懂如何分类为由,一时间没有接受垃圾分类处理。针对这一情况,石坪村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除了入户走访宣传垃圾分类知识,还将每周三定为垃圾分类宣传日,固定举行垃圾分类知识竞赛活动。许多老年人不识字,村干部就在建筑墙体、宣传栏、草坪等场所涂上宣传画,让大家通过不同的颜色来区别垃圾类型。如今,村民由最初的垃圾“不想分”到“愿意分”再到“抢着分”,上演了一场垃圾分类三重“变奏曲”。

  区城市管理局负责人告诉记者,石坪村位于国家AAA级景区梨花山风景区的核心地带,每年春季有近40万游客前来观赏梨花,将石坪村打造为綦江区农村垃圾分类示范村,有利于该村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今年6月,村干部在院坝会上给村民讲解垃圾分类知识时,不少村民摆了摆手说,“农村人扔个垃圾都这么讲究,没得必要。”“话可不能这么说,垃圾处理好了,村容村貌就更美了,大家都种了不少梨树,来买梨子买土特产的游客就更多,这不是件好事嘛。”幸定华说。

  海拔600多米的石坪村,有528户1286人,几乎家家户户都种黄花梨。当听到环境变美有利于吸引游客时,村民似乎有点心动,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村里没多少垃圾桶,要想把垃圾分得这么细,至少得配足垃圾桶,这样才能方便村民。

  经过一番摸排调查,长期在家的村民现如今门口都有一个二分类垃圾桶,村民将垃圾分为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投掷到垃圾桶中,垃圾分类指导员将其转运到村里四分类垃圾桶,进行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易腐烂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再分类。目前,石坪村共配备二分类垃圾桶182个,四分类垃圾桶6个,垃圾箱4个,覆盖全村长期在家的186户村民。以前,公路边、院坝口、草地里都出现着垃圾的身影,现在全都不见了,村民由垃圾分类“不想分”变成了“愿意分”。

  “生活垃圾处理好了,生产垃圾也不能落下。”石坪村第一书记熊星说,村民种梨树的多,喂生猪的少,诸如南瓜藤、包谷秆、烂菜叶等废弃物常常乱扔在田间地头,为了变废为宝,石坪村在菊花园(小地名)修建了一座70多平方米的沤肥池。

  村民陈友良家离沤肥池200多米远,以前红薯藤烂在土里,现在每次都收集起来投放在沤肥池里。“这可是天然的有机肥,我有10多亩梨树,现在多投垃圾,后面就有更多肥料啦。”陈友良说。

  前几天,20名村民将家中收集的可回收垃圾带到村办公室,村干部按照市场价进行垃圾兑换现金回收。“像纸盒这样的可回收物值不了多少钱,以前都是直接扔了,现在积累3个月后可以换现钱,何乐而不为哟。”村民麻长云笑着说。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