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 正文
文物修复师陈卉丽:让大足石刻光彩重现
来源:大足报
时间: 2019-10-28 09:40:43 | 编辑:李振兵

“巴渝大工匠”陈卉丽

  “巴渝大工匠”陈卉丽

  再热不能吹空调,再冷不能烤火炉,常年与石壁为友、与化学试剂为伴……这是大足石刻研究院文物保护工程中心主任陈卉丽的日常。用了8年时间,独立完成千手观音80只手、20件法器的修复,被评为“2019巴渝大工匠”的陈卉丽用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

  “望闻问切”四诊法修复石刻
  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精华千手观音造像雕凿于南宋中后期,在88平方米的崖面上刻有近千只手、眼、法器,集雕塑、彩绘、贴金于一体,状如孔雀开屏,斑斓夺目,被称为“国宝中的国宝”,陈卉丽和同事们就是要对这些不会说话的“病人”进行修复。

  文物修复不是人们在纪录片里看到的那样,只需要在石像上敲敲打打就行。项目立项、病害诊断、前期试验、方案设计……这些前期研究都是陈卉丽工作的一部分,每天7点前起床、8点到办公室,这些看似枯燥繁杂的前期工作都是在日复一日中完成。

  在修复千手观音的8年时间里,陈卉丽和团队成员几乎每天都会待在石刻修复现场狭小的空间里,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小心翼翼地用手术刀和注射器修复着文物。为了确保修复效果,再热不能吹空调,再冷不能用烤炉,她和团队成员必须克服冻疮、蚊虫叮咬、化学试剂过敏等困难,或站、或蹲、或躺,经常一个姿势一保持就是一整天。

  文物修复是非常耗时的工作,有时候仅是修复一尊石像一个指甲盖面积大小的彩绘就需要一整天。曾经有摄制组找到陈卉丽,希望她用3分钟时间演示文物修复的过程,她说:“文物修复的过程太漫长了,3个小时都不一定能拍出来什么,更别说3分钟了。”

  有人称呼陈卉丽为“石刻医生”。在与文物打交道的过程中,她总结出“望闻问切”四诊法,可初步诊断文物病害20余种,准确率达95%以上,与专业仪器诊断的结果基本吻合。

  传承文物修复师的工匠精神
  通过高清摄影,陈卉丽将观音像分为99个区域探查、标记病害;穿着铅衣,她对石像进行x光探伤;投用分体式脚手架,她开创了文物修复的先例;在修复过程中不断创新,她开创多学科多部门协作的模式,多年的积累和不断地学习,让陈卉丽交出一份又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8年多来,3200多个日夜,为了对千手观音的830只手“对症下药”,她和团队一起整天“泡”在修复现场和方案堆里,常常为了一个小细节而辗转难眠,仅编制的修复实施方案就多达1066个,填写调查表1032张、约35000个数据,手绘病害图297张,制作病害矢量图335幅,拍摄现状照片1300余张。休息日对身负艰巨文物修复任务的陈卉丽来说是奢侈的,她每周最多休息一天,很多时候甚至没有休息日。

  陈卉丽和团队承担着大足石刻5万余尊造像的保护修复工作,因为他们要抓紧时间将这些宝贵的时刻重现光彩。再过6年陈卉丽就将退休了,她深知文物修复远远不是一代人的努力就能完成的。为了不让文物修复工作断层,近年来,在一线修复工作之外,陈卉丽逐渐开始把重心放在了“传帮带”上。“文物修复,真实性永远是第一位的。”这也是陈卉丽对新人的最基本要求。

  两次获选“巴渝工匠”,让陈卉丽谈起工匠精神时有着深刻的体会。她说,文物代表的是中华文化和历史,文物修复工作就是工匠精神的最好体现。陈卉丽希望把文物修复师的工匠精神传播到更远的角落,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才加入文物保护队伍,让这种精神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

  (潘锋 图片由重庆市总工会提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