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体> 文化 > 正文
《重庆城市发展三部曲》留下了什么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9-10-20 07:06:12 | 记者:匡丽娜 | 编辑:李平

  ▶《重庆城市发展三部曲》书封。

  改造前的十八梯老街。

  在化龙桥举行的拔河比赛。

  禹王宫(今湖广会馆)

  朝天门缆车

  工厂里的集体活动。

  吃火锅的年轻人。

  改造前的十八梯老街。

  今年8月,《重庆城市发展三部曲》影像展画册获得2019第八届大理国际影会“金翅鸟最佳出版物提名奖”。

  该画册由同名展览作品编撰而成,由《再见 十八梯》《你好 化龙桥》《永远 朝天门》三本书组成,内容包括从数万张照片中精选的2000余张珍贵照片、数百份档案资料,以及部分参与者和亲历者的口述资料。

  专家认为,它们忠实地记录下了重庆这座城市的变迁过程和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的生活状态,追溯我们的来路,探究我们的去路。

  《重庆城市发展三部曲》影像展画册为什么能获奖?它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处理城市自身成长和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如何将文化融入城市“更新”中,为城市注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对此,重庆日报记者采访了我市部分历史文化、城市规划建筑等方面的专家学者。

  记录城市发展历程 留下蕴涵其中的人文痕迹

  “《重庆城市发展三部曲》其实就是‘母城’影像三部曲。”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说,渝中是重庆的母城,十八梯、化龙桥、朝天门是母城城市改造的三大片区。

  策划团队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时代的契机,用影像的方式再现了母城渝中的城市形态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几步——《再见 十八梯》侧重呈现摄影师作品的影像记录与表达,《你好 化龙桥》是对工厂档案影像的重新解读,而《永远 朝天门》则聚焦于用影像对城市历史宏大叙事的重构。它们共同记录了城市发展历程,也为后人留下了蕴涵其中的人文痕迹。

  在《再见 十八梯》一书中,出现了老巷里生火做饭的老人、梯坎上剃头的师傅、沙发上嬉戏玩耍的孩子、走街串巷的商贩、群租房的租客,还有诊所、面摊等活色生香的场景。

  在《你好 化龙桥》一书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气息扑面而来。国有企业职工们的工作、娱乐和生活场景生动而鲜活:车间里师傅带着学徒正在操作机床、优秀职工们戴着大红花在表彰大会上领奖、青年男女手拉手在联欢会上跳交谊舞、工厂空地上热火朝天地举行拔河比赛。

  在《永远 朝天门》中,收录了朝天门以及周边地区的城市风貌老照片,例如,禹王宫(今湖广会馆)、乡贤祠(属原江南会馆)、重庆的文星阁等。它们中多数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周勇认为,这些影像是中国与西方、历史与现实、专业与民间的对话,共同构成了转型时期重庆母城的特殊面相。也把重庆本土文化推上了国际大舞台,实现了重庆与世界的交流互动,推动了“影像”这种“重庆记忆”新形态的诞生。

  “城市发展是必须的,城市改造也是不可避免的,在此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应当和谐共生。”重庆知名历史文化学者何智亚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城市的面貌与风格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城市高速发展中,如何保护和保留城市自身特色,留下城市的记忆,让城市历史文脉不断、传承后人,这是政府的职责,也是每一个市民的义务。

  为老照片赋予新生命

  一个成功的城市文化推广案例

  “这三本书记录了历史,并为那些老照片赋予了新的生命。”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总监、创始人段煜婷称,《重庆城市发展三部曲》从影像的角度、从不同的层面梳理了重庆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例如,通过《你好 化龙桥》我们可以看到那个年代一个工厂的真实面貌,它就是一个大社区,医院、学校、俱乐部等样样俱全;也看到了一个历史时期重庆人、中国人的生活状态,个人的命运就和这座城市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了。”

  此外,段煜婷还认为,《重庆城市发展三部曲》出版画册和举办展览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城市文化推广案例。通过展陈的方式,对资料重新组合,引导观众和读者重新认识重庆的文化和历史。在潜移默化之中,把城市的魅力传播出来,让人们感受到艺术之美的同时,感受到知识的启迪,这本身就是城市营销的最好方式,“这是献给重庆的最好礼物。”

  据悉,《重庆城市发展三部曲》举行展览时,都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并引发市民持久的热议。2015年9月,“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再见 十八梯》影像展在重庆美术馆举行。当时的参观人数,创了重庆美术馆展览的新高。人们结伴前来,寻找有关时间的印迹,感叹城市的巨变和生活的美好。

  城市如同一个有机生命体

  要不断生长发育和有机更新

  “通过《重庆城市发展三部曲》我们可以看到,城市有如一个有机生命体,总是要不断地‘生长发育’,不断地‘有机更新’。”重庆市设计院院长徐千里认为,城市的本质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场所,其核心是为人的生活服务,因此城市中承载和服务于市民生活的“城市公共空间”就不是单纯的物理空间概念,而应该成为一种生机勃勃的社会场所——“人的场所”,它们同时蕴含着社会、经济、历史、人文等要素。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首先需要弄明白的是,什么样的城市才是真正好的城市?什么样的城市才是公众真正需要、真正喜爱的城市?由此我们才能够进一步深入地讨论什么东西需要我们真真切切地去保留传承,什么东西应当与时俱进地去发展变化。比如我们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并不等于原样静态地保存,不应该是为了保护而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要能够容纳当今人们的现实生活。

  由此,徐千里谈到,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对城市文化的贡献是很大的。成都的宽窄巷子,杭州的南宋御街,广州的永庆坊,上海的新天地、田子坊、上生新所,以及重庆的中山四路等不仅聚集了人气,还给城市带来了活力。所以,要树立城市发展是一个不断新陈代谢、有机更新的过程的观念,把城市的有机更新——包括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利用——当作一项常态化的工作,或者说事业去看待和推动。

  图片均由《重庆城市发展三部曲》展览主办方提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