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体> 文化 > 正文
“十八梯”讲人 “化龙桥”说事 “朝天门”是魂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9-10-20 07:05:14 | 记者:匡丽娜 | 编辑:李平

有专家表示,《重庆城市发展三部曲》就是一部浓缩的重庆记忆。那么,《再见 十八梯》《你好 化龙桥》《永远 朝天门》记录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三本书?翻开这三本书我们能否读出不一样的味道?为此,重庆日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再见 十八梯》

打开记忆宝库的钥匙

“对于重庆人来讲,十八梯是一座色彩斑斓的记忆宝库,《再见 十八梯》则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重庆城市发展三部曲》影像展的策展人、影像展画册的发起者戴伶告诉记者,“在2010年重庆启动十八梯片区改造工作前,我们便萌生了记录十八梯的念头。”

戴伶称,作为重庆母城渝中区连接上半城和下半城的通道,十八梯繁华一时,不同的人对它有着不同的解读。不过,随着城市的发展,它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与一街之隔的解放碑形成鲜明的对比。几代十几口人挤在几十平方米的老房子里,外来人口已经超过了50%,改造前的十八梯已变成了一个落脚地。

在当地群众心里,对十八梯自然有着另一种期待。2010年,在“十八梯人的十八个梦想”新闻访谈节目中,人们道出了心中的愿望——老人们希望能遮风避雨,再有个厕所就够了;孩子们希望有一间宽敞、安静的屋子;巡防队员希望尽快改造,这样会更安全、更舒服。

一边是民众的期盼,一边是挥之不去的记忆和乡愁。如何两全其美?戴伶说,一位陌生摄影师的一句感叹,让她决定为十八梯做一个展览。

戴伶回忆,一天,一位背着相机的摄影师走进十八梯。“哎,好可惜!”摄影师自言自语感叹了一句,但接着话锋一转:“确实也该改造了,住在这里太具体了。”

摄影师无心的一句话令戴伶备受启发:城市的发展顺应了人们的期盼,城市的文脉却不能中断。为什么不做个影像展览,留住人们的记忆呢!

于是,戴伶广发邀请,摄影发烧友、市内外著名摄影家、文史专家,纷纷加入。“我们收集了数千张照片。”戴伶介绍,那些照片内容丰富,不仅记录了十八梯各种特色的建筑风貌,更表现了十八梯老百姓的各种生活状态。

“2015年展览结束后,我们便编写了《再见 十八梯》影像展画册,此后一发不可收拾,每年一个展览出一本书,就有了如今的‘三部曲’。”戴伶说,在《再见 十八梯》影像展画册封底还放有一本《十八梯新客厅》小册子,“我们随机抽取了120个家庭,专门请摄影师拍摄了十八梯搬迁居民的全家福。他们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贡献者,以此向他们致敬和祝福。”

《你好 化龙桥》

新城市和老工业的对话

“化龙桥和工业文化息息相关,《你好 化龙桥》是新城市和老工业的一次对话。” 《你好 化龙桥》影像展执行策展人、青年摄影师王远凌表示,化龙桥的工业发展可以追溯到抗战时期,一些内迁工业企业纷纷在此落户。上世纪80年代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在化龙桥一带,鼎盛时,那里有200多家工业企业,被称为人人羡慕的“企业一条街”。

包括重庆红岩汽车弹簧厂、重庆特种电机厂、中南橡胶厂、博森电器厂、卡福公司等著名企业的旧时影像,被收录进《你好 化龙桥》这本书里,里面大大小小的老照片有700余张。

“这些资料来之不易。2016年,我们着手收集展览资料的时候,新建的化龙桥片区已经成型,曾经的工厂大多已经停产、转制,想找到相关资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王远凌回忆,那时,他拿着介绍信,跑遍了当年在化龙桥的老牌国有企业。

其中,王远凌对博森集团(当年在化龙桥的博森电器厂)印象深刻。在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王远凌找到了多年无人问津的档案柜,里面的档案影像资料被整齐地摆放在一个一个的牛皮卷宗里,种类齐全。

“那些档案材料被很好地保存,时间跨度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一直到化龙桥整体搬迁前。有的是照片,有的是底片,有的是文字。”王远凌说。

特别有趣的是,里面有一组工厂产品推广会的照片,年轻时尚的男女青年摆出各种姿势,为新生产的大型设备零部件当模特。“从这组照片不但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国企积极转型,主动面向市场的尝试,也能看出上世纪80年代重庆人对美和时尚的认识。”对此,王远凌特别钟爱。

地道的重庆人、国家一级文学编辑赖永勤看完《你好 化龙桥》后连连赞叹:“这些老照片记录了几十家曾经在化龙桥的国营企业的状况,代表了上世纪工人群体记忆的影像,如今这些企业大多已不存在,显得尤为珍贵。”

《永远 朝天门》

讲述开埠以来重庆发展历史

作为《重庆城市发展三部曲》的终篇,《永远 朝天门》用700余张经典图文讲述了以朝天门为代表的重庆,从近代开埠以来的城市发展历史,折射出重庆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时代命运。

“‘十八梯’讲人,‘化龙桥’说事,‘朝天门’是魂。”戴伶说,书中近90%的照片由外国人拍摄,最早一组可以追溯到1872年英国人约翰·汤姆逊拍摄的三峡和巫山,其中风箱峡、青滩、江岸人家等照片清晰、生动地反映了100多年前峡江的风景和人文景观。据悉,这是迄今关于重庆最早的影像记录。

通过这本书还可以触摸川江航运发展的历史,例如第一艘到达重庆的蒸汽轮船、川江上第一艘失事的轮船、第一艘到达重庆的军舰等。

这些珍贵的照片均是戴伶等人想尽一切办法,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中国历史照片研究中心、法国尼埃普斯摄影博物馆、瑞士摄影基金会、玛格南图片社等世界各地的文化机构搜集而来,以期追溯尽可能早的重庆历史。

执行策展人王远凌团队还请来了外国摄影师参与拍摄记录当下朝天门。比如,一位来自法国的摄影师拍摄了一组名为《奔跑吧 棒棒》的纪实照片,其跟拍在朝天门做了20年“棒棒”的李文银,记录下了李文银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朝天门附近买了房、成为真正的城市人的故事。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