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报声音 > 正文
如何看待年轻人“不开心”就跳槽?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9-10-18 09:42:19 | 编辑:李振兵

对于这届年轻人来说,工作不只是“找家企业,上下班打卡”。一位资深职场人士在和很多年轻离职员工交流辞职理由时,往往得到“不开心”这3个字的答案。“工作观念变了,对工作的珍惜程度也没那么高,这是现实。”——正如一位HR所言,每天在招聘,每周有离职,人才流动的速度极快。今天,我们摘编了几篇来稿,共同探讨当代年轻人的职业选择。

——编者

切莫“干一行弃一行”

□张学炬

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年轻人:“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学一门丢一门,干一行弃一行,无论为学还是创业都是最忌讳的。”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不能因为一时的“不如意”“不开心”,而停止前进的步伐。青年人要把艰苦的环境,作为磨砺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对于年轻人来说,工作中“不开心”十分常见。领导的指责,同事的误会,工作中的困难,各种不合理的管理规定等,都可能是“不开心”的理由。在“不开心”中败下阵来的人,大多骨子里贪图的是一时安逸。能力不足可以提能力,本领不强可以强本领,方式方法不对,可以反复尝试,但若是心理防线松懈了,前进信心丧失了,就真的会一败涂地,再难有“咸鱼翻身”的可能。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因为一时不如意而拂袖辞职,“精彩”可能会有,但更多的可能是遭遇新的“无奈”。这正如挖井一样,如果不深挖,而是频繁换地方挖,可能永远找不到水源。干工作也是同样的道理,“爱拼才会赢”。只有确定一个目标,认准一个方向,坚持不懈地努力,才不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不开心”不等于不理智

□张燕

当年轻人用“不开心”作为离职理由时,我们先入为主地认为这是一种缺乏思考的情绪发泄。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不可否认,一些年轻人贪图享乐安逸,稍有不满就拎包走人。但还有一些年轻人,是在认真评估企业文化、平台实力、职业前景之后,得出“不开心”的结论,才作出离职的决定。

这个时代的年轻人,职业选择更多。电商、直播等新兴领域不断出现,为他们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就业方式,也给了他们“跳槽”的底气。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年轻人的闯劲和创意会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而努力吸纳创新型人才,对于构建一个有活力的社会、打造一个有生命力的企业而言,是非常有利的。

良禽择木而栖。再任性的年轻人也有职业理想,也会选择能够安放理想的职业平台。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可以转换一下用人思路,不再“一板一眼”地制定好与坏的标准,而是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建立不同的考核标准、奖惩机制,提供更加弹性的工作环境和评价机制。同样,年轻人在做职业选择时,也要正确评估“不开心”背后的原因,避免陷入情绪陷阱,做出不理性选择。

“不开心”也要谨慎离职

□隆炼

同时毕业的一批年轻人,刚入职时起点都差不多,但几年下来,差距就看出来了。有些人几年下来成长为骨干、精英,令人欣喜;有些人却经常会因这样或那样的不开心,频繁辞职,最后一直在原地打转,令人叹息。

工作不开心,是一种不好的状态,轻则让自己的心情变得压抑,重则影响自己的工作,成为自我提升的障碍。这其中,固然有个体能力的差异,但态度往往是决定因素。

有的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每项工作都做到极致,通过做好一件件小事,成就自我。有的人好高骛远,或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而垂头丧气,久而久之便“大事”干不动、“难事”干不了,甚至“小事”都干不好,在单位逐渐被边缘化,从而产生了跳槽的念头。

当前,社会充满了竞争。如果把“不开心”当作任性辞职的“背锅侠”,那人生就业之路将越走越窄,自我提升更无从谈起。每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应把“工匠精神”牢记心间,只有提升本领,把工作做到极致,才能工作顺利、事业有成,收获愉悦心情。

自由择业不是任性

□饶思锐

有段子说,企业领导言传身教,只能大声骂那些有孩子、有房贷的中年人,因为他们会忍气吞声,对年轻人则要捧着,不然他们会“炒老板鱿鱼”。看似是调侃,实则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当下,年轻人的经济基础更加殷实,背负的生活压力更小,且面临的机会更多,选择空间更大,如果工作不开心,又为何要委曲求全?

曾几何时,面试时没有扶倒下的扫帚、没捡地上的垃圾,也能成为企业拒绝人才的理由——不重细节。这种类似刁难人的招聘被奉为经验之谈,不少企业动辄就以各种细枝末节的理由拒绝求职者,这不是高要求,而是“变态”。如果用人单位可以苛刻,那求职者自然也能挑剔。

年轻人以不开心为由频繁跳槽,不是任性,而是对美好生活的执著,更是对自身才华的自信;这也愈加证明了人才市场的开放性、公平性。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开放包容的就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让用人单位不再高高在上,反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才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也正因此,求职者与用人单位可以双向选择,而不是任由一方吹毛求疵、颐指气使。因而,对那些自由择业的年轻人不妨多些包容,少些指责。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