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德厚流光普济桥
时间: 2019-10-13 06:41:31 | 编辑:李振兵

梅万林

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万州罗田镇,有一条长约300米左右的“之”字老街。老街由青石板路铺成,末端有一条小河绕场而过,这条小河是磨刀溪的一条支流,自西向东,叫百丈沟,河上有一座圆形石拱桥,这就是普济桥。

这座石拱桥是巴楚茶马古道上的一道重要咽喉。未修桥时,途经此地的马帮和挑夫只能肩挑背扛地踩着跳蹬石涉水而过。如果遇到夏天山洪暴发,稍不注意,货物就会被卷走,不仅如此,甚至连人带马被洪水卷走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在人们眼里,这是一个“鬼见愁”的地方。

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有几位开明士绅出面,按照家庭人口和财产状况募资建桥。之所以取名普济桥,其实是有普惠的意思。普济桥距今约有170多年的历史,是迄今万州发现的最古老的单孔石拱桥。

该桥东西走向,全长24.7米,跨度18.4米。桥上安放着一条石龙,龙头口衔晶莹剔透的一枚龙珠,面向上游,昂首望天,龙尾翘悬于石拱正中。因为神话故事中,降雨都是由东海龙王专司其职,所以罗田人借此也是想要表达降服洪魔的祈望。说来也很奇怪,自从石拱桥建好后,再也没有爆发过一次超过龙头的山洪了。

人们要过桥,先要登上十二级台阶,然后稍做缓步后,再登上一级台阶,就到了桥顶。桥顶呈弧形,两侧建有亭廊。桥的两面,也就是龙头和龙尾的一侧,共雕刻了四尊雕塑:一个狮子一个象,一个麒麟一个三不像。这样的雕塑与其他地方不大一样。

雕塑的正中也就是龙尾的上方,亭廊的廊檐刻有“德厚流光”四个行书大字。“德厚流光”语出《谷梁传·僖公十五年》:“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二,故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这里的“德”是指道德、德行;“厚”是厚重、高远的意思;“流”就是影响;“光”与“广”相通。连起来的意思就是道德高,影响便深远。下方书写着一副对联:察地利而通南北,尽人力以济往来。

普济桥的拱形如鸡蛋一样流畅、美观。桥面正中有一块石头,名叫“鲁癞石”,其外形与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散文《丑石》所描写的一样,实在是丑到极点,而且一无用处,但这块石头却藏着一段传说。

相传,当时工匠师傅在设计修桥的方案时,怎么都找不到桥的支撑点。这时,百丈沟临老街的边上,有一个卖鸡蛋的老婆婆,把鸡蛋一个个全部立在地上,不偏不倚,平平稳稳。于是,工匠们灵感乍现,依瓢画葫芦把桥拱也设计成鸡蛋形。

可是,在大桥快要合龙时,工匠们却怎么也找不到一块最合适的石头。这时一个叫花子恰巧从这里路过,看着人们一筹莫展的样子,他说:“这有何难,你们只要给我买一碗豆腐来,我保证给你们找来一块最合适的石头。”人们将信将疑,但也只好死马当做活马医。

叫花子慢条斯理地吃完豆腐,用手一指,说道:“你们只管去拿,就在她家里喂狗的狗槽旁边,但必须给十石大米。”人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找去,果然,就在那个卖鸡蛋的老婆婆家喂狗的狗槽旁边,有一块石头。但这块石头极不规则,简直就是一块癞子石头。待大伙儿把它搬来往缺口处一放,啧!天衣无缝。此时,那位叫花子却早不知了去向。大伙儿纷纷说,叫花子是鲁班下凡。于是,这块石头就被取名为“鲁班石”。现在这块癞子石头就铺在石拱的中间,上面还铺有一块大石板。

历经了无数次大水冲刷,虽从未做过任何加固处理,但在数次桥梁检测中,普济桥仍显得相当牢固。1999年,普济桥被评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作为《万州是个好地方》公益宣传片的背景。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普济桥的龙头上长出了一棵拐枣树。2006年6月的一天,这棵直径20厘米、高3米多的拐枣树终于把龙头拱脱落了。龙头掉在了桥下的深水里,经过打捞,所幸除龙头有所破损外,龙颈依然完好。

罗田镇政府组织工匠按照原来样式,重新雕刻了龙头,并请来专家做了防风化处理,2011年4月进行了重新安装。于是,蛟龙再展往日雄风。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