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庆 > 正文
纪录片《城门几丈高》系统梳理重庆开埠史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9-09-03 07:21:34 | 记者:王丽 | 编辑:肖福燕

原标题:

一部献给家乡的影像重庆开埠史

——专访纪录片《城门几丈高》总导演徐蓓

 

二○一七年,《城门几丈高》在英国拍摄,右为该片总导演徐蓓。(受访者供图)

9月2日晚,纪录片《城门几丈高》在央视纪录频道(央视九套)首次播出。在第一集《朝天门》中,100多年前长江三峡船工号子的声音,100多年前来到重庆的外国人对这座城市最初的印象……这些充满历史气息的文字和影像,悉数展现在观众眼前。

《城门几丈高》由此前获得各方赞誉的历史题材电视纪录片《大后方》《西南联大》拍摄团队倾力打造,历时3年拍摄、修改,共分为5集播出。

《城门几丈高》有哪些看点?这个拍摄团队为何对历史题材纪录片情有独钟?多部纪录片的拍摄背后是否有迹可循?重庆日报记者专访了该片总导演徐蓓。

系统梳理重庆的开埠历史

重庆日报:您觉得《城门几丈高》的最大看点是什么?

徐蓓:《城门几丈高》讲的是一座城市的故事。这是一个立体空间,跨度长、范围广,不仅限于人物故事。为立体展现重庆城,我们从历史、建筑、经济、文学等角度描述重庆的近代化历程。

重庆开埠始于100年前,那时照相术才刚刚进入中国。在片中,为了呈现当年的场景,我们根据收集到的影像,用现代技术复原那些已消失的风景,比如朝天门的城门和城墙;同时,我们还集结了本地和英国、美国等地的学者,力图构建最强学术团队,表达全面而权威的学术观点。片中大量引用史料文字,包括报纸、日记、回忆录等;视觉上,则大量采用穿越剪辑。

重庆日报:您最想通过该片传达给观众什么?

徐蓓:重庆是座美丽的城市,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产生了独特的生活方式。要想走得更远,一定要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只有搞清楚了这个,我们才能非常从容、非常智慧地把我们这个城市打造成一个更有吸引力的地方。

我是地地道道的重庆人,我们拍摄团队的成员大都来自重庆,对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情感。我们希望通过纪录片的方式,把重庆这座城市形成的历史文脉系统梳理,既让重庆人知道我们从哪里来,也让非重庆人也被重庆历史所触动。

纪录片绝非简单的历史材料呈现

重庆日报:《大后方》《西南联大》在豆瓣分别达到9.4和9.3的高评分,成功的背后有何拍摄技巧?

徐蓓:把握历史题材纪录片关键在于对历史的积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历史题材纪录片的拍摄对于创作者的要求颇高,它绝非简单的历史材料呈现。无论做任何选题都要有广泛的学术支撑,通过咨询国内外不同专家,才能对事物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创作团队才能将其融会贯通,以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除此之外,对于缺乏历史影像资料等问题,拍摄团队还要想尽一切办法去弥补。

让优秀历史文化对接现代开放

重庆日报:在拍摄《大后方》之前,您似乎一直在致力于社会现实题材的拍摄,近几年为何又将视角转向了历史题材纪录片?

徐蓓:1995年,我开始从事纪录片拍摄工作。入行20多年来,中国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社会层面的变迁,而我的纪录片正是自觉不自觉地记录着这一场变革。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希望工程”,到三峡移民,到城市化进程,我关注着国家大事和社会浪潮之中的普通人,记录着个体生命的喜怒哀乐,而从2012年接触拍摄《大后方》后,我又找到了新的兴趣点——讲述历史故事。

自小我便对历史故事非常感兴趣,在读过的书中,历史书的占比最高。2012年受市委宣传部邀约,开始筹拍《大后方》,当时我已经40岁,对历史知识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后来能够排除万难完成这部作品,并从此喜欢上历史题材纪录片,这一定是基于对历史、对纪录片真正的热爱。

不忘本来,才能走向未来。历史题材纪录片的拍摄,就是以实际行动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提升人文内涵,让优秀历史文化对接现代开放,为新时代开放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