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皇华城与岛的变迁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9-08-25 06:45:30 | 编辑:李振兵

倪红艳

我“进”皇华城,是在二十多年前的一个秋天。彼时,我知道忠州有一座皇华城,坐落在江中心,但我并不知道它为什么叫“皇华城”。要进这座“城”,唯一的方式是坐船,一行人在江边等了大约一个小时,一艘机动船从“城”中驶出,载上我们横渡长江,向皇华城驶去。

进得“城”来,辛勤耕作的农人、朗朗读书的学童,鸡鸣狗吠的田园风光,倒是让人心旷神怡,只是仍不见“城”的模样。直至看到一些石刻古墓,“城”的故事才从同行的忠州文化人口中流淌出来——却是有着惊人的分量!

原来皇华的“城”不但历史渊源流长,而且内涵深厚动人。从南宋赵禥到忠州为忠王,在岛上筑城墙,建宫邸,迁咸淳府于此得名“皇华城”;到咸淳府知府马堃与军使包申坚守皇华城,与元军殊死搏斗,以身殉国;再到破城后元军屠城,皇华的“城”,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书写着血染的风采,更记录着忠州自巴蔓子以来“忠”文化的一脉传承。

皇华的“城”镌刻着历史的血脉,腥风血雨,刀光剑影。白驹过隙,世外桃源的日子最终在现代忠州这片热土上娴静下来。

然而,确实是不见“城”的模样了。昔日雄伟的府衙、威武的阅兵台、宽阔的校场坝、宽敞明亮的宏文贡院早已经随风而去,修筑城墙的砖石也被用来修造房屋圈舍。岛上古城残墙犹存,有晚清村落遗址及宋、元、明、清古墓群。皇华城城东保江岩尚有宋代题刻“保江处”三字及明清石刻多处。“城”,虽然不见,但那历史烟尘里的风起云涌,却似仍然在眼前,让你脑海里生出腥风血雨的英雄场景。

我上皇华岛是在近年一个迷恋春天的五月。此时岛上的居民早已移民搬迁,皇华岛已纳入湿地保护,真正变成了“岛”——我以为,没人居住的“皇华城”应该变成了自然生态下的“皇华岛”。

五月的早晨,薄雾锁江,三峡蓄水后的江面开阔平静,登上渡船,我们逆水而上。将近皇华岛,一幅浩瀚的水墨画展现在眼前:水天一色间,皇华岛头顶一片青绿浮在平湖之上,四周云雾茫茫,如梦如幻,让你不由得赞叹——好一个人间仙境!

其实,皇华岛也被叫着“江中仙岛”,传说远古众仙下凡,行遍寰宇,唯见此岛经滔滔长江千百年的涤荡,成就凡间最为洁净之地,众仙便将此岛作为行宫,把她点化得如诗如画。故此人们也称皇华岛为“仙居岛”。

渐行渐近,皇华岛的全貌越来越清晰,依水而垂的陡峭悬崖,颇有一种巍峨的气势。岛上浓密的植被、江边消落带厚厚的地衣,依地势勾画着神态各异的绿色“盆景”,真是美不胜收。

上得岛来,明显感觉岛上的植被比二十多年前厚实了很多。穿林而过,密实的荒草、高大的树木、厚厚的枯叶,让你感受到大自然的空灵,似乎我们谈话的声音都透着某种清亮。这一片天地在阳光下透着野性的纯净与妩媚。岛上窄窄的水泥路和石板路还没有被风雨全部抹去,水塘和水井也不经意间冒了出来,居民曾经耕种过的田地依稀可辩。而岛上的府衙门、古城墙等许多古迹和鸡公岭、象鼻子等自然景点,虽然形迹模糊,却被人们一直津津乐道。这一切的一切那么清晰地记录着皇华岛的过去,也记录着一段历史的进程。

皇华的岛,是去城之后记录历史的回归,那一片天地,终究是要回归大自然的,它终究会似金庸笔下的“桃花岛”:“岛上郁郁葱葱,端的是繁花似锦,花树之间既无白墙黑瓦,亦无炊烟犬吠。”而这种景象,如今以独特的湿地公园的方式展现给后人,让皇华岛厚重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自然景观永不消失。

无论“城”的退化还是“岛”的变迁,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在忠州这片热土上,一代又一代的忠州人,用自己的勤劳朴实和博大胸怀,把一个“城”与“岛”的前世今生写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忠”字。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