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从历史走向未来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9-08-11 06:50:05 | 编辑:李振兵

郑劲松

对于当下的人们来说,历史类书籍已是“汗牛充栋”,而且过于宏大与繁复,非专业人员,要阅读卷轶浩繁的历史已不可能。与此同时,作为一种时尚,“极简主义”思潮正在影响着人类的阅读行为,所以,自上世纪末以来,“简史”著作已应运而生。先是英国物理学家霍金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风靡全球,随后又是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简史三部曲”现象级畅销。近日,清华大学董洁林博士所著的《人类科技创新简史》也广受好评。不难发现,上述几部简史都主要选择了科学角度,似乎也可以说“一切历史都是科技史”,因为科技推动历史这已是人类共识。

那么,《人类科技创新简史》是怎样的一部书,能给读者怎样的启示呢?

这是一本对传统科技创新编年史重新解构的作品,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和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科技创新故事。笔者注意到,这部书封面还有“欲望的力量”字样,这正是该书“正确的打开方式”,它的最大特点是:将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应用于人类发展历史的描述,生动地回答了人类为什么要创新、怎样创新的内在“欲望”动力,并以此理论,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及未来走向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影响深远,早在1943年所著的《人类激励理论》中,马斯洛就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情感和归属需要)、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顺着这种理论结构,除“开篇”和“结语”外,董洁林的《人类科技创新简史》也分为“必需篇 生存与温饱”“刚需篇 安全与健康”“情感篇 交流与娱乐”“希望篇 机动与灵活”“奢望篇 效率与利用”“梦想篇 探索与超越”六篇,对人类欲望如何推动科技做了宏观的历史描述,并以“点线”结合方式,从微观层面,通过大量历史与现实生活故事和大数据材料,对人类创新之谜做了揭示和阐发。

不难看出的是,作者虽然总体遵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但并不生搬硬套和简单图解,而是从个人视角将马斯洛的第四、第五层即“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做了进一步的拆分,以“希望、奢望、梦想”三个层层递进的关键词,对人类科技创新“实现自我、突破自我、提升自我”的价值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为什么科技创新始于人类欲望?作者在“开篇 欲望与创新”中认为:“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人与人之间会产生信息和物质交流,彼此影响。社会的本质是一个网络,人是最基本的节点。”“身处某个社会和历史环境下的科技创造者,在选择科研或技术发明项目时,不仅要考虑个人的喜好和才能、周边环境,也必须呼应社会需求,通过满足社会需求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未受限于马斯洛的五层次逐渐升高的概念,而是在每一个需要或欲望层次中,都试图打通远古到今天的历史通道,对这一层级的人类需要如何助推科技创新,这一创新本身又是如何一步步提升层次也展开了生动的描述。

该书虽然是历史著作,行文却十分时尚现代,即使“互联网+”时代出生的“00后”读者也会觉得兴味盎然。以“必需篇 生存与温饱”为例,“走向全球的创客”“农业革命的陷阱”“吃货的创新世界”“丝绸之路上的阴谋与传奇”四个章节中,“创客”“陷阱”“吃货”“传奇”等当今流行的网络语言比比皆是。如以“创客”命名人类迁徙历史,作者首先通过大数据分析地球过去40万年的温度变化和长时间的“冰期”状况,描写了当时东非大裂谷的温润气候和大约20万东非智人在这里的生活场景,指出,在大约距今11万年前,这里的气候开始变冷,动植物减少和灭亡,人类食物越来越少,族群之间残酷搏杀,最后剩余1万余智人时,开始走出非洲。一部分智人需要跨越红海海峡,于是,温饱和安全需要成为人类迁徙的内生动力,木头船只、竹筏由此而发明。随后,在不断的迁徙过程中,旧石器、新石器、木长矛、鱼叉、弓箭、衣服、石木复合工具,以及人造住所、早期矿物染料等也逐一发明。

作者在书中不无抒情色彩地发出感叹:“也许今天有人看到这份创新技术清单,会不屑一顾……但,历史上的任何一项重大发明,在当时都是前所未有的。今天站在人类智慧之巅的我们,对于那些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奠基者,必须心怀敬意!”

更为难得的是:本书也是开篇提到的几部“简史”中唯一由中国人写作的畅销科普,阅读该书,一股中国气息、中国味道扑面而来。这是基于如下的事实: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断裂的古老文明,人类科技创新史当然不应少了中国笔墨。

虽然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出版了《中国科技史》,但世界范围众多人类科技史著作,对中国科技史还是鲜有分量的描述。

笔者初步阅读统计,除了众所周知的中国四大发明列入本书之外,几乎每一章节都写到中国古人的其他科技创新,比如写到“农业革命”中的“神农”,“吃货”器具的中国陶瓷、青铜器;写到“衣物”时的丝绸,谈到“传统医学”时的中医和中医学;写到信息传播时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甚至写到数学时的“重实用而轻炫技的中国数学”;写到水上科技文明的中国远洋船只;谈到交通工具发明时的中国古代车轮,一直到今天的中国高铁……可以说处处充满“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所以,从某种角度讲,阅读董洁林的这本《人类科技创新简史》,也可以帮助我们站在世界科技视野去重新了解、认识、审视中国的科技史,不经意间就增添了作为中国人的文化与科技自信。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