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思想 > 正文
将红色基因传承融入思政课教学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9-08-08 06:39:01 | 编辑:李平

周琪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传承红色基因、培养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需要把红色基因传承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教学和教育对象相融合,沿着高校思政课的运行规律展开。红色基因传承融入高校思政课首先遇到的难题是红色基因以何种形态呈现在课程之中,这需要把握好红色基因传承的方式。像生物基因通过特定的生物DNA遗传一样,红色基因以特定的精神密码进行传承,集中体现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内核,并进入到中国精神之中。这一过程的实质是如何用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和中国精神,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

如何用思政课激活红色基因的精神密码?如何把讲理论转换为讲故事?这是红色基因传承融入思政课的关节点。之所以强调这一转化的必要性,是由于红色基因作为精神形态,在传承过程中面临挑战。比如,新媒体、新技术不断催生青年大学生信息交流方式、交往方式、话语方式快速变化。红色基因传承的话语方式要紧跟时代,就需要把理论话语、政治话语转化为青年大学生能理解和喜闻乐见的话语。为此,在精神形态与生活形态之间,我们要用合适的话语形式和内容描述精神与生活,并建立两者之间的流动,引导精神从抽象的集合体进入个体日常生活之中,为个体所感知和接受。如此,才能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之中,转化为信仰和精神动力。

用思政课激活红色基因的精神密码。面对青年大学生,如何激活红色基因的精神密码?这需要运用高校思政课还原红色基因的本来和历史。红色基因蕴涵的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精神、英勇战斗精神、艰苦奋斗精神、自我批判精神等生发于中国共产党长期领导社会革命和建设实践之中。这既体现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又蕴涵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这些精神的梳理、挖掘和提炼不是思政课某一课程的“单打独斗”,而是贯穿于上海石库门、南湖红船、14年抗战、历史性决战等历史国情教育和理论教育始终。我们要让大学生知道红色基因的精神密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革命和建设中是怎么生成和发展的,是如何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和中国精神的价值追求的。因此,红色基因的精神密码传承需要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为依托,从不同层面展开对红色基因的解读。例如,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时要侧重于红色基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时要侧重于红色基因的现实根基,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要侧重于红色基因的历史维度,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时要侧重于红色基因在日常生活中的认同和践行。

用思政课讲好红色故事。面对洗练和精简性的红色基因及精神蕴涵,用高校思政课讲好红色故事,就要把宏大叙述与微观叙事、抽象理论和具体实践、群体导向和个人体验相结合。一是用高校思政课的理论凝炼红色故事之魂。高校思政课的讲故事不是简单的“看电影”“聊八卦”,而是选取蕴涵鲜明精神内涵和价值导向的素材,按照红色基因的主题进行再创造和再提炼。通过故事中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中国与世界、道理与家常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用理论说服青年大学生。面对诸多的红色遗存,如革命者使用过的袖标、奖章、旗帜,记载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笔记、书信、刊物等,如何用理论提炼出有价值导向、有情感、有温度的红色基因专属故事,成为高校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内容。比如,《磨不灭的马掌铁—杨闇公》一书便是通过杨闇公的三本日记手稿勾勒出中国共产党人一心为革命、大公无私的精神故事,展示出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传承。二是把高校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开发红色故事的立体化资源。各种红色文化资源、红色遗存蕴涵着红色基因的主旨,既为讲故事营造情境又直接成为故事的内容,从而能够实现高校思政课从课堂内到课堂外的延伸,把课堂讲授与现场体验相结合。比如,红岩联线的现场教学就是把学员带到白公馆、渣滓洞、红岩革命纪念馆等10多个革命旧址,在历史的发生地开展专题教学、参观教学、情感教学等多种形式,通过“专家讲、现场听、个人悟”让学员亲身感受这些历史事件的发生,从而强化对红岩精神的认同。再如,“微课”“慕课”“微电影”便是图像、文字、故事叙述者与听故事的人相融合的立体形态教学情境。红色文化全媒体传播工程更是将融媒体、全媒体运用于红色文化的具体情境构建之中。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西南大学分中心研究员,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