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思想 > 正文
让“哑巴干部”会说话敢说话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9-08-01 06:21:48 | 记者:侯金亮 | 编辑:李平

最近,在央视《经济半小时》节目中,面对记者采访,山东枣庄问题水泥调查组负责人王涛表示他不会回答任何问题。在记者追问下,他面对镜头突然做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动作——只张嘴不出声。这名干部目前虽然已被停职,但此事却让人深思。正如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所言:“监管人员自作聪明地表演‘哑语’,丑态毕露,不仅可笑,而且可怕。”

媒体是干部与群众沟通的重要渠道。面对媒体,端正态度、积极互动,及时披露信息,第一时间消解群众的焦虑心态,是干部的基本素养,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一些干部媒介素养不高,面对媒体经验不足,能力不强。比如,有的干部无视、蔑视媒体,有的反应迟钝被“谣言”拖着跑,有的则直接装聋作哑,将“沉默是金”奉为圭臬,最后变成了“哑巴干部”。

为什么一些干部躲媒体、怕媒体或干脆“只张嘴不出声”?原因无非有两个。一是不会说。特别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与“摄像机”的舆论环境下,一些干部面对突发事件、紧急情况,不知如何应对处置,以致于有恐惧心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知识恐慌”“本领恐慌”,比如将舆情当“敌情”或者直接在媒体面前玩起“鸵鸟策略”。二是不敢说。一些干部喜欢“低调”,担心言多必失,怕说错话后被问责追责,于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干脆做一个明哲保身、作壁上观的看客。

“共产党员为什么怕?为什么不敢讲话?为什么不敢负责任?”邓小平同志曾有如此“三问”,坚持原则、勇于担当的气概溢于言表,对干部敢打敢冲敢拼的期待溢于言表。实际上,失语就是失职。干部不敢说话,实际就是不敢负责的表现,容易让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出现“肠梗阻”。如果群众的知情权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就往往会造成一种不必要的误解,甚至将“小事拖大、大事拖炸”。不会说不敢说的背后其实就是干部的私心战胜了公心。如果一个干部连话都不敢说,群众还能指望他干什么?某种意义上,“哑巴干部”不仅会折损政府形象,也会降低政府的权威与公信力,甚至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在新的舆论环境下,跟上时代节拍,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应是干部的“必修课”。将媒介素养纳入干部工作能力的范畴很有必要。干部要积极主动拥抱媒体、研究媒体,在媒体面前会表达敢表达。尤其要熟练运用新媒体,把“政府想传播的”和“群众想知道的”结合起来,把传统媒体传播和新媒体传播结合起来,提高传播效率,注重传播效果,进而以开放的心态、主动的作为、宽广的心胸对待媒体。当然,也要积极营造让干部敢说话的良好氛围。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特别是爱护好基层干部,不要什么责都追到基层干部身上。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总之,只有打消干部顾虑,提升干部工作能力与责任意识,让干部会说话敢说话,才能最终解决“哑巴干部”的问题。

(作者系本报编辑)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