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旅游 > 正文
重庆导游词,70年之变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9-07-26 06:30:30 | 记者:韩毅 | 编辑:李平

  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重庆市“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导游词讲解大赛总决赛现场,参赛选手正在进行比赛。记者 崔力 摄

  江北区北滨一路,前来欣赏洪崖洞夜景的外地游客。记者 龙帆 摄

  游客们摩肩接踵兴致勃勃地来到解放碑玩耍。特约摄影 钟志兵

  游客正在体验长江索道。记者 龙帆 摄

  巫山县神女峰景区,从空中俯瞰景色美不胜收。记者 郑宇 摄

  红色景点成为许多游客来渝旅游的选择。通讯员 孙凯芳 摄

  核心提示

  最近几年,重庆旅游热得发烫,越来越多的人将重庆列为很想去的旅游城市之一。新中国成立70年,重庆旅游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了初创、赶超和跨越的历程。而导游词也从无到有、不断修改完善,历经70年的蝶变。

  “大家好,欢迎来到‘老重庆的缩影、新重庆的客厅’——千年古镇磁器口。”“金佛何崔嵬,飘渺云霞间。不管讲多少次,每一次讲述金佛山,都仿佛置身于山林中。”“欢迎来到红岩村,这里是中共中央南方局驻地和红岩精神的发源地。”……

  日前,“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导游词讲解大赛总决赛在市文化宫举行,从全市近万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的20名选手展开巅峰对决,从不同维度演绎重庆之美。

  新中国壮丽70年,重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旅游业从“外事接待”起步,经历了初创、赶超和跨越的历程,导游词也从无到有、不断整理修改完善,见证了巴山渝水“美”的印迹,也为“行千里·致广大”注入厚重底蕴。

  上世纪70年代,导游词的概念都不清楚

  “说有外宾来看石刻,我人都是懵的”

  “新中国成立初,百业待兴。工业是‘宠儿’,服务业是‘弃子’,旅游业在当时还没有产业概念与经济属性。况且,那时能填饱肚子都不易,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根本还没有萌芽。”现年82岁的原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郭相颖说。

  上世纪70年代初,郭相颖调到原大足县文管所工作。当时,漫山遍野的大足石刻尚埋没于荒野衰草间,并不为外界所知。

  “我第一次接到接待通知,说有外宾来看石刻,我人都是懵的。”郭老回忆,改革开放前,为了满足海外华人华侨回国探亲访友和来访外宾需求,旅游业以“外事接待”的形态开始萌芽。

  他至今仍清楚记得,当外宾进入大足后,县长、公安局长等全都正襟危坐在办公室,时刻关注着接待情况及做好各种应急准备。

  对于郭相颖来说,当时连导游词的概念都不清楚,“说什么”“怎么说”更是一个难题,为了不犯错,他选择了“实景讲述”,比如:这是转轮经藏窟,是一个平顶长方形大窟,窟高4米、宽4.7米、深7米,开凿于南宋……

  “实景描述,能客观反映文物的真实外观及形状,但缺乏对文物的文化价值、考古价值、美学价值的提炼与讲解。”郭相颖在其后的工作中很快意识到,仅用实景讲述,很难满足观者的审美需求及对地域特色文化的认知需求。

  在翻阅经史典籍后,郭相颖发现,作为3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重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大量的人文墨宝,对重庆美丽风光进行了诗意描述。

  其中,清乾隆年间颇有文学和审美素养的巴县知县王尔鉴,在巴渝山水中圈定的十二处最具代表性巴渝美景及所附诗篇,不仅实现了“推介认知”“诠释引导”,更进行了“审美升华”。如,他在描写黄葛晚渡时,除写道“南纪门外大江对岸南城坪”的推介,还进行了“舴艋往来,飘如一叶,亦佳趣也”的审美升华。

  但在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70年代这一阶段,真正意义上的导游词还未出现。即使有个别景点有导游词,也多是“摸着石头过河”,更别提审美上的升华了。

  改革开放后的拓荒之旅

  “导游指着石头说像仙女、像神鹰”

  “如果说,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我们是‘外事’办旅游,那么从改革开放到重庆直辖,重庆旅游就正式开启了拓荒之旅,朝着真正意义上的新产业迈进。”全国百强旅行社、重庆中旅集团总经理廖伟称。

  作为一名“奔六”的旅游界“老兵”,廖伟见证了重庆旅游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

  他回忆道,1981年,我国出台了首个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性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1989年,重庆成立“重庆市旅游事业管理局”,为重庆旅游在“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大发展中“选对跑道”“对上表”。

  “当时,普通老百姓基本没有旅游的意识,来重庆旅游的多数为外国游客,在主城区的旅游目的地仅限于解放碑、大礼堂等少数地方。”廖伟回忆。

  对于很多外国游客来说,最初是通过三峡旅游认识重庆的。廖伟说,长江三峡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首批推向世界的风景名胜,与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同期。上世纪90年代初,“三峡游”带火了重庆旅游。一段时期,游船一票难求。

  最初,旅游从业人员大多都是从外事部门分离出来的,“导游不叫导游,叫interpreter(翻译)。”

  至于规范的导游词,当时也尚未出现,景区、旅社行对此也没有要求,大多为导游“自说自话”,讲解内容多为实景描述、民风民俗讲解、神话故事讲解等。

  比如,船行到巫山神女峰,导游一般会讲巫山神女的传说:这是天上王母娘娘的第十三个女儿,因为喜欢巫峡的风景,也为了保护当地百姓不为水患所害,所变成的山峰。船行至夔门,导游就讲大禹劈开夔门的故事。

  “那时候,导游的讲解多数是神话说、象形说,常常指着一块石头就说像仙女、像神鹰、像神龟等。当时,最流行的一句话是‘风景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家住渝北区冉家坝的张秀丽是一位资深旅游爱好者,如今60多岁。她说,那几年,游客报团参加旅行社,并非看重解说,更看重的是接待好不好、行程规划好不好等。

  “不过,那时一些金牌导游已开始利用自己的语言艺术,提升用户的‘体验感’,使用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在讲解中穿插民歌演唱等,让游客在旅行中更加轻松愉悦。”廖伟说。

  重庆直辖后旅游业驶入快车道

  第一本规范导游词的书籍出现了

  “改革开放,让旅游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对于重庆而言,直辖更是让旅游业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中国作协会员、《重庆导游词》一书作者杨辉隆称。

  1997年,我市做出了把旅游业培育和发展成为全市支柱产业的重大决策,全市旅游业开始迈入“产业发展”新阶段。

  1999年,我国开始推行“黄金周”,国内旅游需求出现“井喷”。到2004年,直辖仅7年,我市实现旅游收入就达259.8亿元,年均增长23%。四面山、金刀峡、黑山谷、仙女山、天坑地缝、茶山竹海等一大批旅游目的地应势而生。

  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也让游客对导游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郭相颖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

  到大足石刻工作后,他便用画笔一龛一窟地描画佛像,对文物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进行提炼和升华,并将这种艺术美糅合进自己的导游讲解中。

  1999年12月1日,在摩洛哥马拉喀什,郭相颖带着10年间画出的20米长的手绘画卷,走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将大足石刻介绍给全世界。

  他绘声绘色的讲解,从实景讲述到文化诠释再到审美升华,打动了与会者。最后会议表决通过,大足石刻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一方面,有的景点已经在进行导游词的提档升级;另一方面,在旅游产业大发展的背后,不少景点的导游词却仍然不能令人满意,神说自然景观、粗鄙媚俗者有之;胡编传说、以讹传讹者有之;戏说历史、生拉硬扯者,亦有之。久而久之,作为旅游景区‘形象代言’的导游词,被贴上了‘景区牛皮癣’‘人肉大喇叭’的标签。”杨辉隆说。

  在他看来,导游词暴露出的短板,是旅游市场“文化缺位症”的缩影。酷爱旅游的他从2004年开始,着手编写《重庆导游词》一书,此前重庆尚无一本规范的导游词书籍。2006年该书由中国旅行社出版。

  这本书把重庆的景点按性质作了十分清晰的归类,讲解了重庆“山城都市游”“红色文化游”“高峡平湖游”等63处景点,共28.5万字。

  该书不仅系统梳理了全市当时已有的所有景区景点,还详细阐述了基本市情、三峡库区移民、重庆的地理地貌气候、重庆火锅等;梳理了重庆的历史沿革、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古老的巴渝文化、独特的茶馆文化等。

  “《重庆导游词》是当时最系统、最全面介绍重庆景点的旅游专业书籍,突破了区县、景区‘各自为政’编写导游词的局限,将全市文化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推介,被多所高校的旅游专业纳入指定教材和参考教材,并再版了5次。”杨辉隆称。

  至此,重庆的导游词实现了由导游、景区、区县的局部自醒,向全市整体推介的战略自觉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升导游词的文化魅力

  “海棠烟雨,是否勾起您的唯美情怀”

  “直辖,让重庆旅游取得了飞跃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让重庆旅游迎来了爆发式增长。”重庆市政府旅游发展高级顾问、重庆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罗兹柏说。目前,他已参与多次重庆导游词编写及审定。

  他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旅游消费走向大众化、常态化,行业持续强劲增长。尤其是,近年来重庆旅游形成了爆发式增长。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连续两年将重庆评为全球旅游增长最快城市。

  旅游市场由初级阶段向高端化、优质化的方向升级换代,游客对景点讲解提出新的要求。去年全市旅游发展大会后,我市启动了规范完善旅游景区景点导游词的工作,严格按照注重政治导向、注重文化内涵、注重趣味易懂的要求,推进规范完善导游词工作。

  为充分展现导游词的人文历史、文化内涵和语言优美,我市组织了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等5所高校的92名专家教授,实地走访调研求证,在事实“准”、文化“深”、语言“美”三方面下功夫,对导游词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史料考证,深入挖掘各景区景点蕴含的人文历史,提升导游词的文化魅力和语言魅力。

  长江索道是如今重庆的一个热门景点,过去景区内的一棵黄葛树并没在讲解范围。此次,导游词规范完善工作开展后,这棵黄葛树的故事写进了导游词——生命,必须顽强有力,才能生存下去。作为重庆市的市树,黄葛树即使扎根岩缝,即便爬满石壁的根系裸露,也依然迎风昂首,茁壮成长,枝繁叶茂。

  “杏花烟雨江南,这几个美丽的文字,不知引发多少人对温婉柔美江南的向往;海棠烟雨这几个字,不知是否可以勾起您的唯美情怀呢?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正是巴渝十二景之一的‘海棠烟雨’所在地。”这是规范完善后南滨路景点海棠烟雨导游词的开篇,既有语言的美感,又有文化内涵。

  红岩联线的各个景点如今每年接待上千万游客。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称,他们在对讲解员进行培训的过程中,最强调的是真实性和艺术性。

  目前,全市共规范完善导游词622篇、333万余字,其中A级以上景区导游词235篇、154万余字。

  “规范完善的导游词,更加彰显了旅游导览的吸引力,让游客通过导游词获得审美上、心灵上和精神上的愉悦,进而感知重庆‘山水之城·美丽之地’‘行千里·致广大’的文化旅游魅力。”罗兹柏说。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