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先烈的足迹|刘国鋕狱中多次拒绝家人营救

来源:重庆日报 记者:赵迎昭 编辑:李平

POST TIME:2019-07-11 06:34:02

  红岩魂陈列馆中陈列的刘国鋕雕像。记者 赵迎昭 摄

  “徐处长(徐远举)已经答应你带着共产党员的称号出去,但你得跟政府认个错。这个悔过书是我写的,你只要签个字。”

  “我自愿为人民牺牲自己,你们不要再管我,也不要再来了。”

  在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原主任厉华主编的《红岩档案解密》一书中,记载了重庆解放前夕发生在白公馆中的一幕。面对五哥刘国錤的营救,刘国鋕选择了拒绝。1949年11月27日,刘国鋕在“11·27”大屠杀中牺牲,年仅28岁。

  “在亲情面前,在出狱的机会面前,刘国鋕毅然地选择了坚守初心,足以体现他的意志有多么坚定,对党的忠诚有多么纯粹。”7月7日,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党性教育基地教员苏予说。

  当日,厉华和苏予为重庆日报记者讲述了刘国鋕怀着赤子之心投身革命的故事。

  考入西南联大

  曾在《新华日报》发文缅怀闻一多

  “学生刘国鋕,系四川省泸县人,现年二十二岁,在本校法商学院经济学系修业期满,成绩及格,准予毕业……”在白公馆展柜中,陈列着刘国鋕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毕业证书复制件。

  这张证书照片中的刘国鋕,面容英俊,目光如炬。

  西南联大,一所组建于抗战时期、只存在了8年多的大学,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革命战士和优秀的专家、学者。刘国鋕便是其中之一。

  “1940年,刘国鋕考入西南联大经济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厉华介绍,刘国鋕1921年出生于四川省泸县(今泸州)的一个名门望族,排行第七,是大家庭中倍受宠爱的幺儿。

  关于刘国鋕的进步思想,在1939年10月19日他写给五姐刘国惠的信中就已显现:“要变成抗毒体,先得把自身遗传得来的和传染来的毒质除去,把自私虚荣、狭隘、胆小、无恒心、无毅力……等短处除去……”

  1944年从西南联大毕业后,刘国鋕受南方局的派遣到云南陆良县中学担任教务主任兼代校长职务。1945年11月,他又被派遣至重庆工作,1947年担任沙磁区学运特支书记。在重庆,他的公开身份是四川省银行经济研究资料室研究员,后又到《商务日报》做记者。

  “1946年7月,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闻一多遇害,刘国鋕悲愤不已。”厉华说,他随即在渝组织了西南联大留渝校友会,抗议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行。他还在1946年8月20日的《新华日报》上发表文章《略论闻一多先生》,表达对闻一多的敬仰和追思。

  刘国鋕在文末呼吁:“为了中国的革命,闻先生付出了生命……全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呵!闻先生的道路应当就是我们的道路,联合起来,沿着闻先生的道路前进。”

  家人多次营救

  他却称“愿为人民牺牲自己”

  “1948年4月,由于叛徒出卖,刘国鋕被捕。”厉华说,国民党重庆行辕二处处长徐远举起初认为制伏刘国鋕轻而易举,但他没有料到这位年轻的共产党员有着极其坚定的理想信念。

  据《红岩档案解密》记载,徐远举曾这样问刘国鋕:“你这家财万贯的少爷,家里有钱有势,你有吃有喝,你闹什么共产党?你共谁的产?”

  刘国鋕没有吭声。

  “你的上级已将你出卖了,否则,我们不可能把你抓住。”徐远举又狡猾地说。

  “既然我的上级已将我出卖,你们什么都知道,又何必来问我呢?你问我,我什么也不知道。”刘国鋕反问道。

  徐远举见状,开始对刘国鋕用刑。

  “热铁烙在胸脯上,竹签子钉进每一根指尖,用凉水来灌鼻孔,用电流通过全身……”蔡梦慰烈士在《黑牢诗篇》中这样描述狱中狠辣至极的刑罚。然而,刘国鋕没有在酷刑前屈服。

  厉华介绍,当刘国鋕被捕后,刘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营救,并从香港请回刘国鋕的五哥刘国錤,他是国民党四川省建设厅厅长何北衡的女婿。

  “在对刘国鋕的营救中,刘国錤是主要人物。”厉华说。

  资料显示,徐远举在收受了刘国錤的纯金香烟盒等礼物后同意放人,但提出:刘国鋕必须在报纸上发表声明退出中共组织。刘国鋕听闻后称:“不行。我死了,有共产党,我等于没有死;如果出卖组织,我活着也没有什么意义。”

  这之后,刘国錤等人还在不断努力寻求机会,希望能营救刘国鋕出狱。

  “重庆解放前夕,刘国錤再次找到徐远举。”厉华说,这一次,刘国錤送给徐远举的是空白支票,要多少钱自己填。

  面对巨大诱惑,徐远举同意刘国鋕可以不声明退党,但要在刘国錤替他写的悔过书上签字,才能将其释放。在生与死的边缘,刘国鋕却对五哥说出了文首的那句话:“我自愿为人民牺牲自己。”就这样,营救最终以失败告终。

  苏予感慨地说:“每当我讲到刘国鋕接连拒绝营救的事迹时,总会有很多观众眼含热泪,被他在生与死面前镇定自若地赴死所感动,被他对党绝对忠诚的理想信念所震撼。”

  “对党忠诚始终是我们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座右铭、大义凛然的正气歌。”厉华表示,党的事业要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28岁牺牲

  临刑前高呼“我们死而无愧”

  “他的声音是那样深厚、高昂、动听,他的歌像是在向同志们宣誓:他决心同敌人作殊死的斗争,直到抛弃头颅。”刘国鋕的未婚妻曾紫霞曾这样写道。

  刘国鋕的确和敌人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1949年10月,国民党特务机关开始对关押在白公馆、渣滓洞的革命者进行屠杀。11月27日,白公馆大屠杀开始。

  《红岩档案解密》记载,当刽子手提押刘国鋕时,他正伏在牢房地板上写诗。面对特务的吼叫,他回答:“不要慌,等老子把诗写完以后,再跟你们一块走。”可刽子手不容分说,上前将他架出了牢房推向刑场。

  在赴刑场的路上,刘国鋕口头吟诵了他在牢房里没有写完的诗。重庆解放后,根据脱险志士的回忆和特务的交代,工作人员将这首诗记录在案:“同志们,听吧!像春雷爆炸的,是人民解放军的炮声!人民解放了,人民胜利了!我们没有玷污党的荣誉,我们死而无愧!”

  这是一个年仅28岁的共产党人在生命最后一刻发出的呐喊。

  “‘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绝不仅仅是我们在党旗下的誓言,更需要每一位党员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和捍卫!”在刘国鋕的展板前讲述了这首诗的故事后,苏予动情地说。

  “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排练和观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我终于理解了刘国鋕,也明白一个道理——人必须要有理想和追求。”话剧《红岩魂》中刘国鋕的扮演者李佰伦说,“当年,刘国鋕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放弃了生命。现在是和平年代,人们不用以性命相搏,但我也愿像他那样为理想和信念努力拼搏!”